京杭大运河与古淮河交汇处,坐落着一座拥有约2500年历史的古老城镇——河下古镇。2023年7月,在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河下街道新路遗址考古现场,明代的一条砖铺大路、三十四座房址,再次让人惊叹千年河下曾经的繁华。
河下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吴国开凿邗沟,连接长江与淮河,河下地处古邗沟入淮处,由此成为古代重要的水运中转站。宋代时,时称“满浦”的河下逐渐形成集市,城镇开始兴起。到了明清时期,河下古镇的经济和文化达到了鼎盛,是淮安地区的重要商埠。由于地势卑下,“河下”由此得名。如今保留下来的钉铁巷、打铜巷、竹巷街、摇绳巷等地名,佐证了当时漕运和商业的繁盛。
新路遗址
“长淮古渡接天流,画舸相衔上客舟”。河下地处淮安城关厢,是淮盐的重要集散地。明清时期,朝廷在此设立淮北盐运分司、盐引批验所,淮北沿海各地所产的淮盐全部运到河下,经过检验抽税后,再分销各地,由此极大推动了古镇的繁荣,形成东西五里,南北二里,包含22条街、91条巷,共13坊的城镇规模。为联络乡谊,维护同乡人在淮利益,商人们在河下纷纷建立会馆。其中,经营绸布的浙绍会馆,经营淮盐和典当的新安会馆和经营木材的江西会馆,规模最大。
竹巷街夜景
盐商富户的聚集带来河下园林别业的繁盛。据《山阳河下园亭记》记载,经过盐商二三百年的经营,河下大小园林达100处之多,其中尤以曲江楼、菰蒲曲和荻庄最负盛名,荻庄更是被预选为乾隆皇帝南巡的行宫。
河下古街
文脉医香 河下古韵
经济繁荣促进人文蔚起。明清时期,河下走出67名进士、123名举人、12名翰林,被誉为“进士之乡”。其中,明代状元沈坤、清代榜眼汪廷珍和明代探花夏曰湖被称为“河下三鼎甲”,一时传为美谈。
沈坤状元府
除此之外,古镇还出过巾帼英雄梁红玉、文学家吴承恩、数学家骆腾凤、天文学家汪椿和一代才女邱心如等历史文化名人,他们的足迹和故事,成为古镇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梁红玉祠 纪星名摄
如今的河下,奋楫扬帆,赓续前行。2018年,中华诗词学会授予河下街道“中华诗词之乡”称号;2021年,河下又获评“中国楹联文化街道”。以河下诗词楹联协会为引领的一批诗人,积极营造河下古镇的诗词文化氛围,服务总理故乡经济发展。已累计创作诗词、歌赋、楹联10000余首(副),《河下诗林》《先贤礼赞》《河下往事》的陆续出版,也为河下在人们心中坚实地打下了“文化”的烙印。
河下还是“山阳医派”发源地。“山阳”是淮安区的古称,这里的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至清朝中期,山阳医派逐渐形成,其宗师便是温病学家吴鞠通,其所著《温病条辨》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世居河下的高映青擅治温病、妇科病及伤寒杂症,慈禧称赞其“医术不在御医之下”。
吴鞠通中医馆
淮扬名菜 河下至味
“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的“开国第一宴”,淮扬菜以清爽新鲜的特色,被中外食客所喜爱。而河下的美食名扬天下,被誉为“淮扬名菜第一镇”。
《古镇美味》 丁华明 摄
据传,淮安长鱼宴,由河下罗家桥街头的宴乐饭店创制。其中的软兜长鱼被列为“江苏十大名菜”之首,这道菜选用当地新鲜的长鱼,经过精心处理,配以特制的调料,烹饪出的长鱼肉质鲜嫩,口感滑爽,令人赞不绝口。
具有百年历史的文楼,不仅是河下古镇的一个标志性建筑,也是美食文化的代表,其文楼涨蛋,色泽金黄,口感鲜嫩,令人回味无穷;文楼汤包,皮薄馅嫩,汤鲜味美,又与淮饺、烫面饺并称“淮点三绝”,其做法讲究,口味鲜美。1997年,“文楼汤包”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华名小吃”称号。2009年,文楼汤包的制作技艺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今已传承六代,绵延200多年。近年来,经历代手艺人的不断完善,这一特色美食已成为当地对外推介的金字招牌。有诗夸奖曰:“桂花飘香菊花黄,文楼汤包人争尝,皮薄蟹鲜馅味美,入喉顿觉身心爽。”
文楼汤包
文楼之内,古色古香的装潢与现代卫生的烹饪环境和谐共生,每一笼汤包的出炉,都承载着六代匠人的心血与智慧。师傅们的手法娴熟而充满仪式感,从和面、制馅到包制、蒸煮,每一步都精益求精,不容丝毫马虎。这不仅仅是一项技艺的展示,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文楼
产业振兴 河下新章
如今,戴着首批全国重点保护历史街区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桂冠,河下古镇属地河下街道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同时致力于优化城乡融合发展生态,不断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高效流转的闲置土地,巧妙融合城郊经济与绿色生态,既实现了经济增收,又增添了片片绿意。碧根果的30亩种植基地在穿运村落地生根,草莓、西瓜、葡萄等水果与花卉的种植面积更是扩展到了190余亩,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河下智慧与力量。
河下街道螺蛳街村,作为街道乡村振兴的先锋,秉持“外引内培、引育结合”的发展理念,积极培育民营企业,滚动发展建设厂房与商铺,成功吸引了全禾毛巾、五鑫塑料、梦江南酒店等五家企业的入驻,年集体收入突破200万元大关,不仅壮大了集体经济,更为乡村振兴与富民强村开辟了新路径。
河下街道城郊社区则另辟蹊径,紧扣庭院经济发展蓝图,通过广泛引导、重点培植、典型引路、特色发展的策略,推动庭院经济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郊模式”。肉皮加工、花卉栽培、特色休闲、纺织加工四大板块蓬勃发展,尤其是肉皮加工产业,已成为庭院经济的领头羊,超过160户家庭参与其中,年加工量近20万吨,展现了庭院经济的强大活力与潜力。
作为市区两级行政中心的辐射前沿、历史古城的璀璨明珠、百里画廊建设的重要战场,河下街道依托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与资源优势,坚定不移地朝着“实力强劲、底蕴深厚、生态优美、治理卓越”的都市核心区目标迈进。在这里,产业升级与文化传承并肩同行,古镇风貌与现代发展和谐共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共同绘制出“底蘊河下、魅力河下、实力河下”的幸福图景,让古老的文化与现代文明在这里交相辉映,绽放出更加灿烂夺目的光芒。
河下新貌
(作者:张开艳、严磊、王蕾,文章来源:“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