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名胜
大云山汉王陵出土的四铢半两钱铸自何处?
时间:2024-03-01  来源:  字号:[ ]

大云山汉王陵博物馆


2023年年初,盱眙大云山汉王陵博物馆正式开馆。在大云山汉王陵发掘过程中,陵墓主人是谁一直充满着悬念。因为墓中没有发现印玺等直接的实物证据,考古人员根据墓葬形制、规格、墓室结构,墓中出土的金丝楠木棺、金缕玉衣、刻有纪年文字的器物,以及总数达十余万枚的四铢半两钱币,最终确定墓主人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汉武帝刘彻的哥哥——江都王刘非。据记载,西汉初年吴王刘濞(前215—前154年)曾经在东阳一带“即山铸钱”,那么刘非墓中的四铢半两是不是刘濞所铸?


一、吴王刘濞在封地“即山铸钱”


公元前221年,秦朝设立东阳县,辖地包括现在的盱眙县马坝镇、淮安区南部、金湖县、宝应县、洪泽区全部及安徽省天长市北部,县治为现在的盱眙东阳古城遗址所在地(今盱眙县马坝镇东阳村)。秦末西楚霸王项羽升东阳县为东阳郡,郡治位于现在的东阳古城。

据《史记》记载,汉高帝六年春(前201年),刘邦废楚国,立刘贾(刘邦的同族兄)为荆王。汉高帝十一年秋(前196年),淮南王英布反,东掠荆地,刘贾被英布所杀。年仅20岁的刘濞(刘邦之侄)以骑将身份跟随刘邦征战,大破英布军,立下战功。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刘邦封刘濞为吴王,改当年刘贾所封的荆国为吴国,统辖东南三郡五十三城,定国都于广陵。

  影视中的吴王刘濞形象  


西汉初年,政府允许民间私自铸钱。《史记·吴王濞列传》记载,刘濞利用封地内的铜山“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所谓 “即山铸钱”,就是将从铜矿中开采出来的矿石就地熔炼,铸造为钱,这样可节约运力,降低成本。刘濞私铸钱币获得大量财富,由于经济实力雄厚,他不断扩大自己的封地版图,成一方割据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刘濞联合楚、赵等七国发动叛乱,兵败被杀后国家重新垄断了铸币权。

  中国古代铸钱图  


       二、古代东阳境内有铜矿


东阳周边有多处铜矿,最近的地方是位于高邮湖西岸的铜城(今安徽省天长市铜城镇),是秦汉时期的古城,西汉吴王刘濞在此冶铜铸币,并筑土城。清同治《盱眙县志》记载:“天长铜城镇距东阳二十里,相传为濞城,尚有铸钱遗址。”《舆地纪胜》卷四十四“盱眙军”记载:铜城“在天长县西北四十五里,汉吴王濞有大铜山,即山铸钱,后因名镇”。

  开山炼铜图  


2004年11月,安徽省文物工作者在铜城镇附近纪庄一座汉墓中发掘出一组木牍,系汉代东阳县政府档案资料。其中记载,当时东阳县六个乡有9169户,40970人,这说明西汉时期铜城在东阳辖境内。

东阳附近的大铜山、小铜山(位于今江苏省仪征市西北)及冶山(位于今南京市六合区)也有铜矿。《明一统志》载:“扬州府大铜山在府内西北七十二里;又有小铜山,在仪真县西北二十五里,皆吴王濞铸钱之地”。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一“南直三”记载:“冶山,亦在(盱眙)县南五十里,汉吴王濞冶铸处也。”

  大云山汉墓中出土的四铢半两钱 


三、大云山汉墓四铢半两有研究价值


刘濞在位时间长达40年,铸造了数不清的钱币。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刘濞造反失败被杀后,汉景帝改吴国为江都国,徙封汝南王刘非(景帝刘启之子)为江都王,治故吴王所属之地。刘非在位27年,于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十二月病死。因为“七国之乱”后朝廷不允许私铸钱币,所以刘非在位期间不可能铸造钱币。且这个时候五铢钱尚未发行,因此,刘非以刘濞遗留下来的四铢半两钱随葬极为正常。

四铢半两钱始铸于汉文帝刘恒前元五年(前175年),罢废于汉武帝刘彻元狩五年(前118年),历文、景、武三朝五十余年,以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136年铸行的三铢钱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发展阶段。在此之前的四铢半两钱被称作“文景四铢半两”,此后的被称作“武帝四铢半两”。

近代学术界较普遍的看法是,武帝四铢半两钱铸有外廓。但1975年3月,湖北江陵凤凰山168号汉墓出土了有文帝十三年(前167年)准确纪年的四铢半两。这些钱币大都有外廓,之前以有廓、无廓来判断文、景、武帝四铢半两的分类断代方法发生了动摇。因此,何为“文景四铢”?何为“武帝四铢”?成为困扰钱币学界的难题。

  笔者收藏的汉初官铸四铢半两钱  


汉初政府铸造的法定四铢半两钱为青铜质,也就是铜与锡的合金,色泽青中泛微黄,锈色为灰绿色锈。而刘濞“即山铸钱”是以开采出来成色不高的原始铜铸钱,在铜质上与当时官铸钱币有较大差别。笔者40年前在盱眙收集到数枚四铢半两钱币,其中一枚与官铸四铢半两明显不同。该钱直径约24毫米,重量为2.2克,正面和背面既无外廓也无内廓,粗糙不够平整,外缘不太规整,有毛边及毛刺等,钱身较薄,锈色发黑,似为原始铜,从钱币的材质及铸造水平来看很像刘濞铸钱。

  笔者收藏的疑似为刘濞所铸四铢半两钱  


总而言之,对大云山汉墓出土的四铢半两钱进行深入研究,除了可以鉴别刘濞铸钱的特征、研究刘濞铸钱的储存和流通情况外,还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汉初钱币制度及演变情况。刘非墓中存在大量刘濞铸钱,或者混杂有部分刘濞铸钱,说明在刘濞死后到刘非担任江都王这一时期,诸侯王的私铸钱币依然流通,并未完全销毁。同时,对于区分汉文、景、武帝所铸造法定四铢半两特征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作者:倪泳   来源:淮安市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