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马头历史悠久,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秦灭楚国后,于此置淮阴县,至今已经有2200多年历史。两千多年间,这方水土养育了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在他们身后也留下了众多历史遗迹和纪念建筑。其中有许多已经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但是胯下桥和状元楼这两座著名建筑至今仍被人们经常提起,与其有关的故事至今还为人们津津乐道。
位于淮阴区马头镇的胯下桥
胯下桥是为纪念秦汉之际伟大的军事家韩信而建。
韩信(前230~前196),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军事理论家。韩信父母早亡,少时孤苦,却勤奋读书,熟演兵法,胸怀大志。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仗剑从军,在项羽麾下,韩信未受重用,后投奔刘邦,经萧何力荐,被拜为大将军。在楚汉相争的历史大决战中,韩信叱咤风云、纵横捭阖,谱就了辉煌的历史篇章,后人以“兵仙神帅”之名赞之。
韩信像
韩信少年时贫困潦倒,曾漂泊寄食、受胯下受辱。当时淮阴城里有个屠户的儿子故意羞辱韩信,他在闹市里拦住韩信说:“你虽然身材高大,常带刀佩剑,不过是个胆小鬼。”他还当着众人的面对韩信挑衅道,“你不怕死,就抽剑刺我;怕死,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说着,便叉开了两腿。韩信寻思良久,一言未发地从他的裤裆下钻了过去。
胯下之辱
当时有许多人都笑韩信外勇内怯,认为他是一个懦夫。但韩信功成名就后,不计私怨,仍给羞辱自己的少年授职。后人特地在当年韩信受胯下之辱的地方修了一座“胯下桥”,借以弘扬韩信志存高远,忍辱负重,不与小人同识的阔大胸怀。
胯下桥一直建在马头。
南宋《方舆胜览》记载:“胯下桥在淮阴县,即韩信少年受辱之处。”成书于明嘉靖八年的嘉靖《清河县志》记载“韩信胯桥”为“清河八景”之一,明代诗人石渠和朱海亦有《韩信胯桥》的诗。清乾隆《淮安府志》记载:“胯下桥,去淮阴故城半里许,即韩信未遇时为少年所辱处。今湮废。”
韩信受胯下之辱处
现淮安区也有“胯下桥”,在城内胯下街和兴文街相交处。《淮阴文物志》载:明万历年间于此树一牌坊,上书“胯下桥”。清同治丁卯年(1867年)重修,1918年再修,牌坊为木质,高5.5米,宽4.6米,牌坊横额“胯下桥”三个大字系清道光年间著名书法家周寅所书。
淮安区的胯下桥牌坊
状元楼传说是为纪念明朝嘉靖年间状元丁士美而建。
丁士美(1522-1573),字邦彦,号后溪,生于马头镇旧县村,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状元,也是淮安的第二个状元。他历仕三朝,辅导二帝,主持重录《永乐大典》,今大典之所幸存者,皆丁士美主持完竣的副本。
丁士美像
丁士美居官清廉,品格高尚。嘉靖三十八年,丁士美赴京赶考恰巧和一帮南方人同行,其中有一位江南富家子弟刘某见丁士美衣着寒酸,十分看不起他,他当着众人的面对丁士美说:“瞧你这副穷酸样,要是能考中进士,我刘某就从你胯下钻过去。”丁士美没有生气,只是付之一笑。刘某见他不说话,以为他胆小不敢还嘴,于是就更加放肆地嘲弄他。谁知到了京城,丁士美不仅在会试中脱颖而出,还在殿试中高中状元。
而嘲讽他的刘某虽然在那一年也考中了进士,可是他看见丁士美中了状元,想起当初自己狂妄的举动,十分羞愧。同伴也拿他当初的狂言激他,让他去钻胯,无奈之下,刘某只得硬着头皮去找丁士美赔礼道歉。谁知丁士美不仅没有责难他,反而很客气地恭喜刘某中了进士,并表示当初自己也误以为刘某只是一介狂士,刘某能够考中进士也证明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丁士美还勉励刘某中了进士以后在仕途上好好为官,做一个有功于国家社稷的人。刘某感激万分,更加钦佩丁士美的为人。
高中状元
也是造化弄人,后来这位姓刘的进士竟然被派到清河县任知县,他一上任就命人在衙门口修了一座门楼,命名“状元楼”,许多人不理解他为什么要修楼。在状元楼竣工那天,刘某当着众下属的面讲述了自己和丁士美的那段过节,并说明了修楼的寓意。原来刘某刚到清河县上任,他就来到韩信故里拜谒淮阴侯庙,当他走过胯下桥时,他停下了脚步,回望“胯下桥”三个字,他仔细琢磨不觉心中一亮,他在衙门口修状元楼,每天出入衙门都要从状元楼下经过,正是取从状元身下钻过之意,也算是履行了当初的诺言。
丁士美状元文化研讨会
韩信和丁士美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他们植根于马头镇这片古老的土地,光耀源远流长的淮阴文化。韩信能屈能伸,被传为千古佳话,我国古代有许多处在困境中人以韩信激励自己,大诗人李白在《赠新平少年》亦曾引用此典:“韩信在淮阴,少年相欺凌,屈体若无骨,壮心有所凭。”丁士美在自己未得志时也以故乡的先贤韩信为范,面对他人羞辱只是坦然一笑,是他才智过人的明证。这两个故事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讲道德,知荣辱,要学会尊重他人,更不要无端地取笑别人。
(作者:徐业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