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名胜
大明龙脉 水下皇陵
时间:2023-05-08  来源:  字号:[ ]

明祖陵,位于淮安市盱眙县明祖陵镇明陵村境内,东临淮河入洪泽湖畔,南距泗州城遗址及盱眙县城近10公里,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高祖、曾祖、祖父三代衣冠冢,也是其祖父朱初一的实际殁葬地。

明祖陵因开创明清皇陵文化的历史独特性而成为媲美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陵(明孝陵、明十三陵、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的重要历史文化遗存,美誉为“明代第一陵”。


明太祖朱元璋出生贫寒,《明史·太祖本纪》记载:

“先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钟离。生四子,太祖其季也。”

后世至今,对朱元璋出生地虽颇有争论,但对于朱元璋祖父曾居住于泗州并无异议。

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便追尊他的高祖为玄皇帝,曾祖为恒皇帝,祖父为裕皇帝,父亲为淳皇帝。洪武十七年(1384),泗州人朱贵向朱元璋敬献“祖陵图”“宗图”等宝贵资料,使得朱元璋对于祖茔的营建列入议事日程。

明太祖朱元璋


明祖陵所在地原名杨家墩,明洪武十八年(1385),朱元璋命懿文皇太子朱标率领百官、工匠前往泗州杨家墩开始营建祖陵。直到朱元璋死后十余年,即明成祖永乐十一年(1413),明祖陵的陵寝规制才大致完备,前后共历时28年。

洪武十九年(1386),朱标奉三陵帝后衮冕冠服敬葬,二十年享殿(正殿)建成。以后陆续营建神厨、宰牲亭、燎炉、神道、城墙,至永乐十一年(1413),祖陵基本竣工。

明祖陵的建筑形制与明代皇陵基本一致。其城墙有三道,最外面的罗城是土城,长九里三十步;中间为砖城,长四里十步,神道石刻、金水桥、宰牲亭等均在城中;最里面是皇城。

据明万历《帝乡纪略》记载,明祖陵内建有皇城正殿五间,东西庑六间,金门三间,左右角门二座,后红门一座,燎炉一座;砖城一座,内泗门四座,各三间红门,东西角门二座。门外有东宫具服六间,直门十间,东西北直房十八间,星房三座,东西门二座。内御桥一座,金水河一道,石仪从侍卫俱全。天池一口,井亭一座,神厨三间,酒房三间,宰牲亭一所,斋房三间;外罗城内磨房一所,角铺四座,砖桥一座。城外下马牌一座,东南面御水堤二道,自下马桥至施冢岗止,共长六百七十五丈五尺。外金水河堤添闸一座。城内东侧祠祭署一所,堂、厅、门、廊、斋房悉备,颇为完美。



明祖陵地处淮河北岸地势低洼之处,明清两代黄淮水患频仍,对于泗州和祖陵均带来莫大的侵袭。明代因祖陵是“龙脉”所系,所以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苦心经营防洪设施,不使其没入洪水之中。

清代建立后,明祖陵不再是皇家“龙脉”,朝廷上下再不会像明代那样重视防洪,所以明祖陵迅速面临没顶之灾。清康熙十九年(1680),淹没泗州城的滔天洪水同样吞没了明祖陵,陵园内原有城垣和建筑悉数倒塌,沦落于洪泽湖底。

泗州城的建筑根基


1968年春旱,明祖陵神道石刻重新露出水面,后因洪泽湖水位上升而时淹时现。

1976年后,地方政府与国家文物局陆续筑防水堤,将祖陵从湖水中隔出,并对明祖陵时刻进行清理、扶正、复位和修补。现明祖陵区紧靠淮河入洪泽湖的支流——溜子河,平面现状呈不规则型。

明祖陵现存的遗物全部对称分布在长250米的神道中轴线上,其排列顺序自南向北依次为:石刻像生、金水桥遗址、棂星门遗址、享殿遗址和玄宫遗址。石刻像生共21对,其中2对麒麟镇首,表明天命所归,圣贤相传的“肇基”地位;紧挨之后的是6对气势雄状的蹲狮,进一步烘托帝王的尊严;位于狮后的是2对望柱,其中1对仿唐,1对仿宋,寓意着这是一片耀灵发源、肇基帝迹的“吉壤”;而在望柱后面从南至北依次排列着10对石人和1对天马,依次为:马官2对,拉马侍者1对,天马1对,侍从1对,文臣2对,武官2对,太监2对,这是对明朝皇家礼仪制度的真实再现。

明祖陵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神道石刻为核心的文物遗存,彰显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作者罗志  转载自《 方志淮安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