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名胜
淮安板闸
时间:2022-11-29  来源:  字号:[ ]

明永乐十三年,平江伯、漕运总兵官陈瑄修疏清江浦成,设移风、清江、福兴、新庄四闸。永乐十四年(1416)增建板闸,因创制简陋,初以木板为闸,故称板闸。一年后改建为石闸,但板闸的名称一直保留了下来。板闸西北三里许即移风闸,两闸相距很近,板闸又被称为上移风闸,原移风闸称为下移风闸,板闸亦由移风闸官兼管。

宣德四年(1429),于南京至北京沿河客商辏集之处设立七处钞关,令往来船只交纳船料钞,以推行钞法。其中淮安钞关设置于板闸,方便拦船收税。成化元年(1465)规定钱、钞均为本色,弘治六年(1493)又定钞关税折收银两,但钞关之名未变。清康熙九年(1670),工部清江厂、户部淮安仓税务归并入淮安关。雍正时,宿迁关、江海关庙湾口亦相继归并入淮关。淮安钞关归户部管理,多用主事,正六品,明正统以前还曾设有监收船钞御史。

清康熙末年,曾将淮安关税归并总河衙门管理,以便河工用款。清雍正初,自内务府总管年希尧任淮安关监督并代管景德镇御窑厂后,淮关监督皆用内务府司员,并有专折奏事之权。其时淮安关税收常居全国前三位,乾隆时年收税达五六十万两,占国库收入的1%强。后因海运兴起,淮安关税收大减,光绪三十一年(1905)起,淮安关监督改由两江总督奏派。民国20年(1931)取消内地关卡,板闸榷关裁撤。

板闸附近因淮安关的设置而兴盛,形成板闸镇。明清时板闸镇是与清江、河下并列的淮安三大镇之一,“临河市廛密布,河南北居民数千家,关署镇坐于北。而东街、南街、前后西街,铺户纷纭,人语杂沓。赖关务以资生者,几居其半。”

明万历十六年(1588),因黄河泥沙内侵,过闸艰难,于板闸等五闸旁各开月河一道,以便漕挽。明崇祯年间,正河河道淤塞,板闸废弃不用,过关船舶改走月河。谈迁《北游录》载:清顺治十年(1653),自淮安西门“凡行十五里,抵板闸。闸废,前二十年,舟内转里许,经榷部公署而后出,今移河直达,榷部放舟,出公署数百武,驻河上之水心亭。榷署前石桥并废。今犹曰板闸,非故道也。”

古板闸所在地现为淮安生态新城的中心区。城市建设日新月异。2014年10月,在板闸风情街开发项目工地上,湮废300余年的板闸重现天日。闸底桩基上铺设了一层木板(其中部分已因水流冲刷剥落),而非一般闸座所用的底石,说明当时石料缺乏,与板闸的名称相印证。闸座雁翅以外有河道护岸木桩连接出的旧清江浦(里运河)河形。该明代古闸已作为运河遗产点妥善保护,正在申报文保单位。(作者:  杜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