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6-07 来源:
众所周知,《茶经》在中国茶文化史上是一部划时代的巨作,作者陆羽被誉为“茶圣”。其实在中国茶文化史上还有一位堪比陆羽的茶文化大师,不但是茶艺表演的鼻祖,还对《茶经》的最终完成作出许多贡献,这就是与陆羽同时代的泗州临淮(今淮安市盱眙县境内)人常伯熊。
一、最早的茶艺表演发生在临淮
初唐及以前流行煮茶法,即用茶叶加上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熬煮成羹汤来饮用。陆羽对此进行了改良,在煎茶时不再加入各种佐料,只以少许盐调和汤味,并把“煮之百沸”精减为“煎之三沸”。这样做可以减少因茶叶久煮造成的苦涩滋味,保持了茶的原味及真香,逐渐形成了唐代“煎茶道”。煎茶道除了强调茶自身的风味外,也更讲究技巧,逐渐形成完整的茶事实践程序。于是,茶道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茶艺表演开始出现了。
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中记述了广德二年(764)分别发生在临淮和江南的两次茶艺表演,常伯熊不仅比陆羽技高一筹,而且他对陆羽的著作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润色。
“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临淮县馆,或言伯熊善茶者,李公为请之。伯熊著黄被衫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茶熟,李公为歠两杯而止。既到江外,又言鸿渐能茶者,李公复请之。鸿渐身衣野服,随茶具而入。既坐,教摊如伯熊故事,李公心鄙之。茶毕,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茶博士。”
《新唐书》和康熙《泗州通志》中也有相同记载。
现代茶艺表演
从《封氏闻见记》中“楚人陆鸿渐为《茶论》”的记载可知,陆羽写作《茶经》之前写过《茶论》,这是《茶经》的前身。常伯熊对《茶论》“广润色之”,即对《茶论》进行了大幅度修改润色,并被陆羽所接受,最后完成了《茶经》。
陆羽喜欢率性而为,且在外貌条件和语言表达能力上存在先天的不足,不适合规范性要求很高的茶艺表演。而常伯熊在这些地方胜过他,所以导致他们在茶艺表演上水平悬殊。
陆羽品茗图
二、《茶经》哪些地方经过常伯熊修改
对照《茶经》可以看出,常伯熊对选茗、置具、择水、炙茶、煎茶、奉茶、品茶等许多涉及茶艺表演环节进行了广泛的修改润色,赋予饮茶活动浓厚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保留实用性的同时,极大地增强了观赏性。
陆羽的《茶经》有常伯熊修改完善的内容
常伯熊还对饮茶整体空间环境提出要求。如《茶经·十之图》要求用洁白的绢纸抄写《茶经》内容,在茶艺表演时张挂在茶室里,让大家感受到茶道艺术的氛围。有学者认为,“图”显然不属“论”,《茶论》初稿中应该没有,《十之图》这一章是后加上去的,通过对表演者和参与者所处文化环境的渲染,增强了茶艺表演的感染力。
泗州(临淮)模型图
三、常伯熊在吐蕃传播烹茶技艺
结合《封氏闻见记》及《唐会要》等史料记载来看,广德二年(764),常伯熊在临淮县馆表演茶艺时是地方官吏,后来升为监察御史。常伯熊职务的变化应与李季卿有关。李季卿奉旨“宣慰”河南江淮时,负有考察地方官吏及推荐贤士的任务。他在临淮观看常伯熊的茶艺表演后非常欣赏,通过交流又对其人品和学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便举荐他担任监察御史,成为自己的下属。建中二年(781),常伯熊以监察御的身份担任入蕃使判官出使吐蕃。这次出使也使中原的茶道传到了青藏高原的吐蕃。
唐与吐蕃疆域示意图
当时唐与吐蕃多次交战,常伯熊长途跋涉来到寒冷的青藏高原,肩负重大的外交使命。在紧张谈判之余,他经常在住所烹茶放松心情。唐李肇《唐国史补》记载:
“常鲁公(即常伯熊)使西蕃(即吐蕃),烹茶帐中,赞普(唐代吐蕃君长的称谓)问曰:‘此为何物?’鲁公曰:‘涤烦疗渴, 所谓茶也。’赞普曰:‘我此亦有。’ 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渚者,此蕲门者,此昌明者,此灉湖者。’”
常伯熊认为饮茶不仅可以解渴,还可除去心中的烦闷。从此以后,“涤烦子”便成为茶的代称。
当时吐蕃赞普是赤松德赞。从这段记载中可知,赤松德赞已经拥有不少来自大唐的茶叶,但他却对内地流行的烹茶方式感到陌生,也就是说茶叶虽已传入吐蕃,还没有成为当地人的日常饮品。常伯熊用煎茶法“烹茶”,即加盐熬茶出汤,与现在藏族以砖茶、盐巴和酥油为主料制作酥油茶的方式极为相似。有史料证明,茶叶作为饮料在西藏形成风气是赤松德赞在位时期(755—797)。有理由推断,藏族民众是从常伯熊在当地传播的煮茶方式中得到启发,将茶与盐巴、酥油等物结合起来发明了酥油茶,应该说常伯熊为茶文化向藏地的传播作出过重大贡献。
藏族民众喜欢的酥油茶就有常伯熊的贡献
四、茶文化推广的幕后英雄
在中国茶文化史上,常伯熊一直少为人知,主要是因为在古代品茶乃“小技”,茶学属不入正统的“杂学”,不被重视。陆羽生前以“词艺卓异”而闻名,死后才逐渐以茶名传世,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清代《泗州通志》和《泗州志》将常伯熊列在《方技》中,对他在茶道艺术上的成就介绍也非常简单。因此,常伯熊虽然精通茶道,但他只将茶作为“涤烦去尘”之物,没有将“品茶小技”作为人生追求的主要事业。
另外,常伯熊由于官员的身份和工作性质等因素,无法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著述茶书上,他更多的是隐身于幕后,在中华茶文化,特别是茶艺表演上进行了许多研究探索,是中华茶艺表演当之无愧的创始者。他还根据自己对茶道艺术的研究心得,对陆羽《茶论》的不足之处进行修改。因此,《茶经》中也蕴含着常伯熊的心血。
(作者:倪泳 文章来源:“方志淮安”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