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5-28 来源:
徐积(1028-1103),字仲车,北宋楚州(今淮安市淮安区)人,聋人教官。晚年居淮安南门外,因而又号“南郭翁”,北宋道学家、诗人,以孝行著闻,被称为“宋代孝道第一人”。
一
楚州山阳县文风敦厚,历来提倡“百善孝为先”。徐积的父亲徐石,做过融州罗城(今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知县。在徐积三岁时,父亲去世,他“晨昏匍匐求其父甚哀”,之后每次读《孝经》都流泪不止。他因父名石,所以终身不用石器。据《山阳县志》载,他每次爬山或在庭院遇到石头都不踩而直接跃过去,如果不小心踩到石头则呜咽流泪。别人问他为什么哭泣,他说:“我遇到石头,就凄然地想起自己的父亲,所以非常伤心。”母亲带着他回到陕西娘家,十五岁后才返回祖籍山阳。他事母至孝,平时奉母精心入微。
徐积避石图
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徐积二十岁,他不辞辛苦从山阳跨省徒步到浙江,投奔执掌教席的湖州府学大儒胡瑗。初次去见老师,头有点歪斜,胡瑗当即厉声喝道:“头容直!”当头棒喝使徐积猛然省悟:作为学生不仅仪表要端,内心更要正。胡瑗对其第一印象不佳,但后来了解到他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一直尽心侍奉母亲,是有名大孝子等情况后,很关心他的生活,给他安排住处,派人照料他的生活。经胡瑗指教,徐积学习态度有很大转变,曾写《上胡先生》诗,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昨夜重思太古音,确然独抱一张琴。因何不听吾夫子,枉被雕虫累到今。”
徐积的老师胡瑗像
徐积四十岁时,仍不婚不仕,乡人迫令其试。徐积便则葛衫草履,自推着载有母亲的双轮车赴京应试,最终考取进士,与黄庭坚同为北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
可惜的是,他还没等到调官,母亲就去世了。他水食不进七日,悲恸呕血;守墓三年,睡在草垫上;雪夜趴在墓旁,哭声不停。当时吕溱知楚州,经过闻此,不禁敬佩。此外,加之他耳朵有问题,长期未出仕,居乡以廉洁称,当地人有争讼,多请求他帮助裁决。徐积的名声显于京城,震动朝廷,朝廷诏赐粟帛。元丰三年(1080)冬,徐积的同年黄庭坚在赴任途中曾路经楚州山阳,专程拜访徐积,并写《咏史星徐仲年》《次韵徐仲年喜董元达访之作南郭篇四韵》和《次韵仲车因娄行父见寄之诗》等诗,可见两人交情深厚。
二
徐积与苏轼、秦观等人也均有交谊。哲宗元祐初年(1086),各级官员交章举荐,称许他在家乡“安穷好学,训道诸生”,苏轼等人呼吁朝廷“置其疾苦,录其所长”,得以扬州司户参军身份任楚州教授。元祐元年六月二十五日,已任中书舍人的苏轼在《荐朱长文札子》“贴黄”中提及此事:“伏乞特赐检会新除楚州州学教授徐积体例施行……”从中看出苏轼是爱才之人,愿意帮助他。宋元祐四年(1089),苏轼路过淮安特意见徐积;元祐七年(1092),苏轼知扬州,路过淮安再次拜访徐积。此外,他不只孝感天地,还知晓天下事,据传有客来自南越,他与客人谈及南越的山川,无所不知,家乡人称:“不出户而知天下”。
今天《白川徐氏宗谱》亦收录一篇司马光写的《仲车公节孝传》,文章大意就是在司马光眼里,徐积是除舜以外的中国孝道第一人。
司马光为徐积撰写的《仲车公节孝传》
此后,徐积数次改官,于崇宁二年(1103)五月,因疾病殁于馆舍,享年七十六岁,著有《节孝集》《节孝语录》传世。徽宗政和六年(1116),朝廷赐谥“节孝处士”,乡人为其建“徐节孝祠”,代有修缮,并有《徐积避石图》传世。
徐积所著的《节孝先生文集》书影与明嘉靖《节孝先生像赞》碑
现存的徐节孝祠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清代重修,现尚存房屋两进和东西厢房共17间。明清时期,徐家每年春秋两祭,地方官府也派人参加,徐家还可以从漕运总督处领取银两用于修缮祠堂。山阳县东街淮安府学大堂上原有一副楹联:“马上文,胯下武,枚里韩亭,彪炳经纶韬略;石边孝,海底忠,徐庐陆墓,维持名教纲常。”这副楹联开头四句,说的是淮上四杰。“马上文”指汉朝枚乘之子枚皋;“胯下武”指兵仙韩信;“石边孝”指徐积,事亲至孝;“海底忠”指陆秀夫。1985年5月,徐节孝祠被公布为县级淮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李颖 来源:“方志淮安”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