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淮安名人

唐代淮安女诗人刘采春与大诗人元稹的爱恨情仇

发布日期:2024-04-16 来源: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最辉煌的时期,诞生了诗风多元的诗人群体,包括众多的女性诗人,李冶、薛涛、鱼玄机、刘采春是其中的代表,被称为“唐代四大女诗人”。“四大女诗人”中,李冶、薛涛、鱼玄机或出身官宦,或出身世家。只有刘采春出身贫民,且生卒年不详,她只是盛世大唐千千万万普通女子中的一个。因此,刘采春的籍贯没有确切的史书记载,多数认为其是淮甸(今江苏省淮安市)人。

 唐代四大女诗人,淮安人刘采春是其中之一


刘采春的一生,璀璨而短暂,传承了淮阴侯韩信与世道、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她似一颗流星,划过大唐的天空。《全唐诗》录存6首她的诗歌,是她来过,歌唱过的证明。

刘采春画像


即使隔着千年的时空,我们也不难想象贫寒之家的刘采春度过了怎样的童年。能够庆幸的是,她有家人有父母,再穷再苦也勉强糊口,不曾经受韩信那样的饥寒交迫与“胯下之辱”。

刘家有女初长成,父亲将刘采春嫁给了左邻右舍眼中“衣食无忧”的伶工周季崇。周季崇,俳优(古代演滑稽戏杂耍的艺人),擅长演参军戏。参军戏,是唐宋时期流行的一种表演艺术,类似于今天的相声。最开始由两人搭档,一个梳着“苍鹘”揶揄戏耍另一个戴着幞头、穿着绿衣服的“参军”,如相声中一个逗哏,一个捧哏。后来演变成多人合演,也有了女演员的参与。

唐代“参军戏”俑,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婚后的刘采春,与丈夫周季崇、周兄季南组成戏班子,四处演出,维持家计。也许是上苍的厚爱,虽然生于乡野长于乡野,“村姑”刘采春却天生一副夜莺般的好嗓子。很难说,是伶工丈夫周季崇发掘了她的歌唱天赋,还是草台班子演出锻炼了她的创作才能。据唐人范摅的《云溪友议》记载,刘采春擅长出演“陆参军”,且“歌声彻云”。

在经济繁荣、商业发达的唐朝,大量商人为长途贩运进行商品贸易,长期在外不归,家中徒留有钱有闲、空虚无聊的“怨妇”。刘采春凭借女性的直觉代入细腻情感,自编自唱《啰唝曲》一百二十首。啰唝曲,词牌名,又称江南曲、望夫歌等,是抒发离愁的感伤之歌。

“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刘采春用商人妇的口吻,不事雕琢,纯用白描,“不喜、生憎,经岁、经年”,写尽了妻子对外出经商丈夫的长久思念。“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直叙其事,直表其意,直抒其情,“莫作、朝朝、错认”等通俗语言,传神地刻画了“思妇”形象。那时的江南一带,只要刘采春唱起曲来,“闺妇、行人莫不涟泣”。她用婉转清澈的歌喉,穿透时空的距离,唤起女性歌迷,尤其是闺妇的内心情感。刘采春也成了大唐乐坛知名的民间歌手,广袤江南商人妇的代言人。

 刘采春创作的《啰唝曲》


       二、


高高筑起的舞台光鲜亮丽,世人追捧的曲词盛名一时。路途遥遥、车马很慢的年代,谁会看到一场又一场的演出,一首接一首的歌唱,背后是怎样的奔波不定,怎样的辛苦劳累?有谁会想到,红透江南半边天,词曲全能的创作型歌手、歌伎刘采春的内心是多么的孤独悲伤。也许,聪颖可爱的女儿周德华才是她唯一的慰藉和全部的希望。

唐穆宗长庆三年(823),是仅有的关于刘采春的有准确记载的年份,也是刘采春短暂一生的劫难之年。这一年,元稹转任越州刺史、浙东观察使,与“自淮甸而来”的刘采春不期而遇。

元稹,唐代大臣、诗人、文学家、小说家


彼时的元稹,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深情大诗人,是与女诗人薛涛“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缠缠绵绵的风流才子,更是如传奇《莺莺传》般,始乱终弃的“唐代第一渣男”。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莺莺传》是“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

 元稹创作的《莺莺传》,元稹以张生自寓


不难想象,迫于生存、漂浮不定的歌伎刘采春无从更无能识得元稹“双面”里的冷酷与绝情。此时,他是越州最高行政长官,是才华出众、纤艳风流的诗人。她,是“诗才虽不如涛,但容貌佚丽,非涛所能比也”的美貌歌女。


赠刘采春

新妆巧样画双蛾,谩裹常州透额罗。

正面偷匀光滑笏,缓行轻踏破纹波。

言辞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

更有恼人肠断处,选词能唱望夫歌。


一首《赠刘采春》,是元稹对她美貌的爱慕,仪态的倾心,才情的歌咏。如此高端如此雅致的赞颂,对一直辗转离散的她,是直击心灵的理解,更是致命的震撼与感动。因此,她沦陷进元稹风流倜傥的表面深情……

太多人指责刘采春抛夫弃女转投富贵权势的无情。又有谁想过,身为歌伎的弱女子,怎能逃脱权势,如何反抗官宦?越州刺史元大人砸了点钱,本该为她撑起一方天地的周季崇当即噤声,却把“红杏出墙、琵琶别抱”的名声强按在她的头上。

七年,整整七年,高墙深院里,华丽囚笼中,被折断翅膀的“夜莺”刘采春,化时兴的妆,穿轻薄的衣,在无尽长日,唱一首首自编的断肠曲。唐文宗大和三年(829),漫长的等待到了尽头,元稹赴长安入朝,独留刘采春成为“弃妇”。长安,她去不了;淮甸,她回不去。其实,她仅存的牵挂与不舍是别离七年的女儿。

纵然是开放自由的大唐,贫民女子刘采春的一生并不快乐,生存依旧不易。繁华落尽,元稹的风流与滥情过后,来自社会底层的歌伎刘采春,却选择了跳河自裁的决绝,年仅三十余。

《全唐诗》载,她唯一的女儿周德华“湖州歌妓,善唱柳枝词”,从侧面印证了贫民女子刘采春,来过,歌唱过……


(作者:王霞云  来源:淮安市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