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4-03 来源:
程莘农教授示范教学
1921年8月24日,程莘农出生在淮阴东长街232号(今淮安市清江浦区)一座老宅子里,这是一个秀才世家,包括他的父亲程序生在内,程莘农的前辈在清朝出过27个秀才,是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
东长街老宅(已移建)
程莘农6岁时跟父亲学习文字,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那时,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时,淮阴也正流行痢疾,不少人染病而死。程序生是位开明而有见识的人士,对儿子说,你就学医吧,一来可以养家糊口,二来可以治病救人。于是程莘农10岁起开始学医,11岁通读《药性赋》《医学三字经》《难经》等医著。16岁时拜温病大家陆慕韩为师,系统学习中医,从此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并继承了陆慕韩老师在温病、内科、妇科等疾病治疗方面的经验。更可贵的是,同时也继承了陆老师高尚的医德医风,这影响了程莘农今后数十年的行医历程。程莘农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无论患者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陆老师都一视同仁,对方给10块大洋还是一个铜板,甚至身无分文,他都从不计较。1939年陆老师去世,19岁的程莘农正式挂牌独立行医,不久便小有名气,之后加入中医师公会为会员,20世纪40年代,先后在淮阴和镇江的仁慈医院从医,1948年获得民国考试院医师证书。
新中国成立后,程莘农在清江市城中医院工作。党和政府弘扬中医文化,倡导中西医结合,1953年程莘农参加了清江市中西医进修班学习,1954年以苏北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江苏省中医学校(今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本科进修班学习。由于他出色的成绩,上学期间就担任了学校针灸教研组组长,毕业后留校继续任职。他组织中医进修,培训针灸人才,除了组织两次全省性培训和两次南京市培训外,还奔赴省内8个专区20个县市进行针灸培训。同时开始对外教学,向朝鲜友人金光一等人讲解《难经》。1957年程莘农奉调北京中医学院,任针灸教研组组长,兼任附属医院针灸科组长、副主任。他主持编辑《北京中医学院学报》,并任《中华妇科杂志》常务编辑。还为苏联和越南的留学生授课,组织力量搞研究创新。1964年经国家卫生部首批审批为主任医师。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祸福在旦夕之间。“三反五反”时,程莘农被人诬陷坐了5个月的牢;“文革”期间,他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被下放到河南省南阳地区劳动,被剥夺了从医资格。
在北京住所展示书法
1977年,“文革”结束后,程莘农返回北京。这时北京中医学院并入中国中医研究院,程莘农在研究院先后任针灸研究所经络临床研究室主任、针灸教研室主任、针灸研究所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副主任等职。数十年来,程莘农同时开展临床治疗、教学、科研三方面工作,并都取得了突出成就,医术和学术都有着很深造诣。在治疗上,程莘农重视辩证施治,贯彻理、法、方、穴、术的统一。特别是改良的“程氏三才法”更是简巧利索。在治病过程中程莘农强调针灸取穴本着“以证为凭,以精为准,以适为度,以效为信”的原则,在中医理论体系中深入浅出,既维护中医理论的科学性、权威性,又不排除西医对中医技术的促进和发展。数十年来,他诊治的患者达数万人次,所治涉及内、外、妇、儿各科一百多种疾病,尤其擅长治疗中风、面瘫等疾病。银针一扎,手到病除,被称为“神针”。拥有3家医院的印度企业家乌玛•纳拉扬女士,被三叉神经痛折磨了17年,苦不堪言,在自家医院治疗,未解决问题,去过亚欧多所著名医院治疗,均未奏效。印度驻中国大使文卡介绍其来中国请程莘农治疗,经程莘农2个疗程20天的针灸,便彻底结束了她17年的痛苦折磨。1986年,程莘农应邀到印度访问讲学,印度外长亲自热情接待。
和二儿程绍祖合影
20世纪50年代,程莘农在淮阴、南京便开始对中医尤其是针灸学、经络学的研究工作。调到北京后,他曾主攻功能性子宫出血、中风和三叉神经痛,完成了《中医偏瘫64例观察》等论文;他会同其他专家一起编写出版了《简明针灸学》《针灸挂图》、全国《针灸学》统编教材等;他完成的《体表循行81例研究》是我国早期经络研究佳作之一。这些研究工作对中医学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推动作用。改革开放后,他多次主持国家级、部级研究课题。其中作为主研人进行的“循经感传和可见经络现象的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学术观点上,他以“灵素”“难经”为主,反对玄学,提倡务实创新。其主要著作有《中国针灸学》《针灸精义》《难经语译》《经络年鉴》等。其中《中国针灸学》不仅是中国针灸医生学习中医学的经典教材,还成为美国等国外针灸医师资格考试蓝本。广泛的学术影响和深入的针灸研究,使他在1990年获得世界文化理事会授予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1993年被国家科委聘为国家攀登计划“经络的研究”首席科学家;1994年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至今,中医院士连程莘农在内仅有三人。1998年,他被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2001年获香港求是医学会集体荣誉特别奖,受聘香港国际传统医学研究名誉会长,全国医药卫生人才维权法制学术委员会首席高级顾问等,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更难能可贵的是程莘农没有门户之见,在第三届国际平衡针灸医学大会上,对同行王文远主任创立的平衡针灸,给予高度评价和支持,充分体现了一代针灸泰斗博大的胸怀和伯乐的高贵品质。
人们常说教师桃李满天下,似有夸张之说,而程莘农却是真正的桃李满天下,他教过的学生遍布全世界。数十年来他开展过数百个班次的针灸教学,教过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名留学生,培训博士、硕士近20名。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荣誉教师”等。程莘农先后应邀到亚洲、欧洲、美洲的印度、日本、加拿大、美国、英国、意大利、巴西等十几个国家进行讲学和考察,并多次组织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努力向国外推广针灸,扩大针灸的学术影响。因此,他在国际上赢得了较高声望,分别被聘为挪威针灸学校名誉校长、南斯拉夫针灸学会名誉主席、加拿大传统针灸学院名誉教授、美国美东中医针灸师联合会名誉理事等。
被许多人忽视的中医成为程莘农一生的事业,即便在“三反五反”中坐牢五个月、“文革”中被审查六年半的逆境中,他也没有放弃对中医的追求。早在江苏省中医学校时,他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我愿终身做一个人民医生》,他说这是他毕生的愿望。他这样说,也是这样实践的。这样一位国家级老专家至今仍保持着一副传统老知识分子气质,一如家乡一位普通老人,整天忙于专业。除了出国、学术活动时间外,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提前上班——每天早上6点半就来到诊室,不论天气好坏,天天如此。为了充分利用时间,他把诊室的17张床位都充分使用上,常常同时给多位病人施针,每天上午他都要看四五十名病人,多的时候要看七八十人。每天多工作两个小时,能多看30多个病人。上午坐诊,从早上6点半到11点半,不喝一口水,诊室里不放水杯。他的挂号费只需1元,和普通挂号费一样。他每天忙忙忙碌碌,用他自己的话说:“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充分体现了这位杰出医学大家的高尚品质。这样一位享受副部级待遇的老专家,许多待遇并没有享受到,而他却知足常乐。他说,比起以前,我的条件好多了,原来一间房,书堆得进不去,现在房子增加了,能进去了,我不去找领导要什么,不给国家增加负担。2005年9月,南京中医药大学50周年校庆,已84岁高龄的程莘农应邀参加,结束后由校方派车来淮安东长街232号旧居,和家人见面。上午9时抵旧居,10时去楚州参观周恩来故居,回淮安吃过午饭即刻返京。在淮停留仅2个小时,未惊动市领导。他马不停蹄回京,为的是多看病人。如今年龄大了,他更加感刭时间的可贵,决心把“文革”中失去的时间补回来。
此外,程莘农从六岁起学习书法,作品多次入选展出,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程莘农亦喜爱篆刻,著有《程莘农篆刻偶存》等。
(作者:何永年 本月写于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