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淮安名人

一路繁花赞漂母

发布日期:2024-03-11 来源:

漂母形象最早源于《史记》中《淮阴侯列传》的记载,是淮安历史上重要的人物符号,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成为描写乐善好施、英才难遇知己、怀古伤今的意象。后世无数文人学士为其题诗作词,对现今淮安城市文化依然深有影响。

淮安市母爱公园中的漂母雕像

       一、漂母形象的出现


汉代,关于漂母的记载主要出现在史书中。最早的漂母形象源于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作为表现主人公韩信成长经历及性情品质的重要事件之一,太史公的记载刻画了一个热心助人,为他人雪中送炭,并用智慧巧妙激励落魄青年奋进的漂母形象。这对漂母形象逐渐朝意象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史记》首次记述后,汉应劭《风俗通义》与汉班固《后汉书》中都沿用太史公的记述。

漂母饭信图


二、漂母意向的文学生成


晋代,诗歌作品中开始出现关于漂母的记述。陶渊明在诗歌《乞食》中,用“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表达对施助者的感恩之情。陶渊明诗中意象也多被后世文人所研究、借鉴,这对漂母意象的推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诗中,“漂母”依旧与韩信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只是陶渊明之后,漂母延伸为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意象。

陶渊明画像


唐代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用“漂母”指代荀媪,感谢荀媪给予饭食的恩情,是陶渊明对漂母意象的延续。宋苏轼《石塔寺》:“饥眼眩东西,诗肠忘早晏。虽知灯是火,不悟钟非饭。山僧异漂母,但可供一莞。何为二十年,记忆作此讪 。”将给予饭食的山僧与漂母作比。

除诗歌外,唐末五代李翰编著的以介绍掌故和各科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儿童识字课本《蒙求》中,也将漂母的事迹收录其中,“漂母进食,孙钟设瓜”。“漂母”成为拥有乐善好施传统美德的人物形象。文学形象具有传播性,使漂母逐渐成为妇孺皆知的人物形象。


三、漂母意向的丰富内涵


唐代以后,漂母从对落魄的韩信施以援手,激励青年去奋进的形象逐渐衍生出其他的意蕴。唐代李白《送薛九被谗去鲁》:“借问笑何人,笑人不好士。尔去且勿喧,桃李竟何言。沙丘无漂母,谁肯饭王孙。”表达英才难遇知己。宋田锡《千金答漂母行》:“楚王欲图霸,不识韩淮阴。淮阴漂母家,独得千黄金。”与陈郁《读唐子西漂母传》“识得英雄为理贫,果能诛项灭三秦”,都赞叹漂母慧眼识人。这使漂母形象开始指代知己,成为心怀远大抱负或胸中有丘壑的文人学士面临无人赏识、伯乐难遇时借用的意象。

《漂母祠志》中的漂母形象


此外,对于韩信之死,历来有“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感叹,漂母作为韩信人生路上的重要施助者,亦成为怀古伤今,感叹身世的意象。如唐崔国辅《漂母岸》:“泗水入淮处,南边古岸存。秦时有漂母,于此饭王孙。王孙初未遇,寄食何足论。后为楚王来,黄金答母恩。事迹遗在此,空伤千载魂。茫茫水中渚,上有一孤墩。遥望不可到,苍苍烟树昏。几年崩冢色,每日落潮痕。古地多堙圮,时哉不敢言。向夕泪沾裳,遂宿芦洲村。”

又如刘长卿《经漂母墓》:“昔贤怀一饭,兹事已千秋。古墓樵人识,前朝楚水流。渚萍行客荐,山木杜鹃愁。春草茫茫绿,王孙旧此游。”

明清时期,诗人们借漂母形象表达的情感,既有因袭,又有发展。清代学者王昶“一饭艰难托钓丝,英雄舍母更谁知。可怜纔奉千金报,已是弓藏鸟尽时 。”清代福建诗人黄任《过漂母祠》:“区区一饭犹如此,况复中原百战身。为报未央汉天子,王孙不是负恩人。”代入韩信与漂母之间的故事场景中,站在韩信的立场上,诉说韩信的困境,认为韩信不是负心人。

位于淮阴区的漂母墓


对韩信最后的人生结局,清咸丰元年(1851)举人,江夏(今湖北武汉)人程之桢的五言律诗《漂母墓》中认为韩信“功高不自返,孤负受才心”,辜负了漂母的知遇之恩。此阶段对漂母形象的解读,逐渐从对漂母自身品质内涵的挖掘转向从漂母与韩信的情感互动中去拓展内涵。


四、漂母文化场所


清代,漂母文化已经不再局限于它的发源地,在境内的传播更广,其墓地已经不是单独的祭祀意味。乾隆《淮安府志》卷二十八《古迹》中记载“漂母墓,山阳、清河比邻,当是一事而两见也 。”

山阳县作为淮安府治所在,随着漕运总督府等设驻,作为具有淮安地域特色的人物与意象之一的漂母,漂母祠的规模与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在明代万历时期的《水程图》上已经绘有山阳县有漂母祠。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又不断重修,特别是乾隆时期,漂母祠被重修改造,成为淮安府的胜境之一。此外,同治九年(1870),新添缭垣并乾隆御碑一块,上刻乾隆《漂母祠》诗:“寄食淮阴未遇时,无端一饭获崇施。至今漂母犹歆报,钟室凄凉欲恨谁?”

位于淮安府城西门外的漂母祠

今淮安区漂母祠


而在清河县,淮水岸上漂母墓旁的渔灯景色,被称作“漂母渔灯”,成为清河著名的一景,据明隆庆《清河县志》记载:“清河八景冠天下。”乾隆《清河县志》卷十三《艺文》对漂母渔灯的记载颇为详细:“从三州、野涨处望去,纵横芦村灯火凸然,漂母墓就在岸上,滔滔淮水、古墓渔灯,吊古者流连不断。”



(作者:李静华  来源:淮安市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