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3-11 来源:
胡抱一,淮安最早的同盟会成员之一。出身寒微而自强不息,为人仗义而开明练达,起于辛亥而终于抗战。其跌宕峰谷的传奇人生,有风云际会也有孜孜以求,有左右逢源也有暗箭冷枪,有为民族民主舍生取义的慷慨,也有为朋友兄弟两肋插刀的豪情。胡抱一生逢乱世,死于内戗,其实情于当时秘而不宣,后世探究者亦寥寥。笔者幸于机缘,与胡氏后人多有接触,辅以史料文案中的雪泥鸿爪,勉力整理几则珍闻轶事,以表吾辈对先贤的敬仰之情。
起于辛亥,毕生信奉“三民主义”
胡抱一祖居河南固始,父辈于清季沿淮东下,经皖北而落户淮阴县陈集乡。胡抱一为胡家次子,原名国梁,生于洪泽湖畔、张福河边。幼年丧母、少小失怙,赖姑母、长兄抚养成人。他身形魁梧,相貌堂堂,天资聪颖,有过目不忘之能。受乡土文化熏染,崇尚淮阴侯韩信的丈夫之志,渴望西楚霸王的壮怀激烈。少时考入江北陆军速成学校,18岁远赴镇江投奔新军,加入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拍案而起,只身去沪,开启了投身革命、献身民国的传奇一生。
起初,为彻底推翻清王朝计,胡抱一协助陈其美在上海创设精武协会,聘请武学宗师霍元甲为总教师,培养军事人才。是时,一批淮安籍辛亥人物韩恢、顾祝同、韩德勤等云集沪上,从事革命运动。
民国成立后,胡抱一怀着极大抱负投奔南京,得到孙中山的栽培和重用,不仅安排他进入学生队,还让他担任贴身卫士。二次革命时,陈其美任上海讨袁军总司令,胡抱一为少将副官长。讨袁失败后,革命处于低潮,“党人趋炎附势者众”,深受孙中山教诲的胡抱一矢志不渝,与张继、杨虎、景梅九等人在上海继续从事地下活动,积极参加讨袁斗争。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胡抱一受任上海别动军司令,奔走江浙沪,招兵买马,策应北伐。此后数年,胡抱一与王亚樵过从甚密,王反对国民党右派发动“四一二”政变、屠杀共产党人,胡抱一亦不满于蒋介石的独裁专制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在陕甘期间,胡抱一先后任甘肃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第八战区参议、甘肃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1941年转任农业部陕西黄龙山垦区管理局局长兼陕西省民众指挥部中将处长。时值全民族抗战最艰苦之际,晋豫诸省千万难民西逃入陕,胡抱一奋力组织难民垦荒自救。据台湾“国史馆”记载,胡抱一到任一年,垦区面积从13万亩扩展到22万亩,垦民从23000人增加到42000人,新增垦民皆为入陕难民。
1943年7月4日,胡抱一为落实移民新疆事宜,计划先期赴疆洽商,但在从西安往返黄龙途中突遭暗袭,殉职于渭南火车站,时年54岁。
饮马江南,湖州城下群英歃血
胡抱一为人豁达,疏财仗义,很有人缘。早年在沪期间,黑白两道均对他十分买账;在重庆时期,与一友人吃早饭,走过一条街,落座时竟有19人。
他与高举无政府主义大旗的王亚樵一见如故。一则二人皆有豪侠意气。为了开展工作,胡抱一加入红帮,成为与黄金荣、杜月笙平辈的人物,因在家行二,人称“胡二爷”;王亚樵则独闯上海滩,创立“斧头帮”,一把利斧砍出江湖地位,在家行九,人称“王九爷” 。二则深受辛亥先驱韩恢的影响。韩恢出生于淮阴近邻泗阳,因痛恨军阀李纯欺压家乡人民,图谋推翻李纯,在江苏实现三民主义。胡抱一与王亚樵钦佩韩恢,曾追随韩恢到苏北策划军事。
时势弄人,胡抱一与王亚樵的友情,演绎了一桩令人艳羡的兄弟结义。1922年,浙江督军卢永祥十分器重王亚樵才干,委任王为浙江别动队司令,拨湖州之地作为其练兵场。王亚樵春风得意,就地招兵买马,一时各路豪杰汇聚,胡抱一与方振武、戴笠、胡宗南、余亚农、黄文迪等均在帐下,湖州八雀寺的别动军司令部一改百年宁静,勃发英武之气。一日,王亚樵、戴笠、胡宗南与胡抱一纵马驰骋,正豪兴间,胡抱一倡议:方今革命兴起,国家未定,我等同志胸怀大志、情义相投,何不结为兄弟,勠力同心,共创伟业?众人闻言皆表赞同,当即设坛叙礼,结为金兰。按年齿,王亚樵为长兄,胡抱一、胡宗南、戴笠次第排行。四兄弟面向西楚霸王项羽灵位起誓,胡抱一誓词言简意赅:兄弟胡抱一,来自韩信故里,担任孙中山先生贴身卫士5年,为人刚正不阿,爱憎分明。
后人评价:胡抱一的即兴动议,令近代中国的“三王”——暗杀王王亚樵、特工王戴笠、西北王胡宗南义结金兰;日后虽道不同,胡宗南、戴笠相继南下广州,进入黄埔,追随他们的校长,但在日军侵华、民族危亡时刻,他们兄弟袍泽,同仇敌忾,共御外侮。
古道热肠,两度提携传奇“共谍”
胡抱一与共产党人交往不多,然而他热诚正直、乐于助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共产党人提供了实际帮助。
袁殊,作为“共谍”而不是文艺家进入公众视野,是改革开放后的事。他因与军统、中统、青红帮、日伪保持联系,被称为“五面间谍”;又因提供德苏战争一触即发、日军南进爆发太平洋战争等重大战略情报,受到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和苏共中央衷心感谢。他的谍报传奇也在《伪装者》等诸多热播剧中呈现。令人称奇的是,这样一位战略情报家,前有潘汉年直接领导,后有中央社会部掌控,竟视胡抱一为平生“第一个导师”。
1927年初,少年袁殊经济困顿、事业未启,胡抱一对同盟会老友袁晓岚的这位长子另眼相看。其时,胡抱一任江南别动军司令,把袁殊带在身边担任秘书,“先让年轻人熟悉人脉,做些奔走联络传递信息之事”。北伐军占领南京后,胡抱一亲携袁殊赴宁“谋出路”,将后者托付给国民革命军二十七军政治部主任邵华,担任军政治部少尉干事,后转升十八军中尉军官。1931年,袁殊经潘汉年介绍加入中共、转中央特科后,为了情报来源和身份掩护,主动拜访求助胡抱一。胡抱一依旧热情帮忙,把青年才俊推荐给义兄王亚樵。于是袁殊接手了王亚樵旗下的《公道日报》,凭借合法身份,拓宽情报渠道。袁殊晚年曾对儿子袁龙满怀敬意地谈起胡抱一:“你要记住这个人,我同他的关系要比同你的祖父关系更好!”
亦诚亦傻,文人武将惺惺相惜
1943年8月13日,重庆《新民报》刊出张恨水先生《哀胡抱一先生》,将行伍将军与中国现代章回小说和通俗文学泰斗的“三十年的故人”交谊呈于世人,传为“跨界”美谈。
张恨水是抱“济天下”之心而坚守“象牙之塔”的作家,胡抱一与他的交往,可追溯到1913年。那时,胡抱一与韩恢在上海秘密组织反袁活动,一干义士正避居法租界,张恨水受文学引路人郝耕仁影响,来沪寻求发展,亦居住在法租界,于是彼此相识。嗣后,张恨水坚守自己酷爱的文学创作,但二人的友情却日久弥深。个中原因,尽在《哀胡抱一先生》字里行间。
这篇简约的悼文,说尽胡抱一的“傻”气:翩翩少年,衣衫破旧,尽显“傻气”;筹款办学,四处奔波,一身“傻劲”;为救国难,不计生死,终生“傻干”。看似随性之笔,实则是惺惺相惜,因为这“傻”,正是一文一武两位挚友的共同品质。尽管济世的方式不同,尽管是一介书生,但民族危亡时刻,张恨水努力收集自己陌生的“抗战题材”,书写民族苦难,讴歌抗日救亡。纵观张恨水一生创作,“抗战题材”并不很精彩,然而留给后人的,是他的民族心、报国情。一个自比“推磨的驴子”的作家,可以选择自己的职业,不可以动摇自己的良心,这也是一种“傻”,一种对人生目标敬终如始的“傻干”,一种秉持家国情怀的传统文人的“傻劲”。惟其如此,在小说红极一时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高官政要莫不以结交张恨水为荣,而张恨水却“平淡如斯、实在如斯”,与胡抱一将军保持君子之交30年。
(作者:周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