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淮安名人

“实事求是”汪廷珍

发布日期:2023-10-23 来源:

清代中叶,淮安市楚州区河下古镇出了一对师生先后“进士及第”,均高中第二名榜眼,前后同任翰林院编修、学政、礼部尚书,一时传为美谈。他们是老师汪廷珍与学生李宗昉,二人在《清史稿》皆有传。

       河下古镇,位于淮安市淮安区西北隅,曾名北辰镇。这里曾出过巾帼英雄梁红玉、文学家吴承恩、抗倭状元沈坤等历史文化名人。明清时代,河下古镇作为漕运盐粮的要津之地,经济发达、文化繁荣,达到了鼎盛时期。

乾隆二十二年(1757),在河下镇估衣街倪家巷,诞生了一位后来名垂青史的人物——汪廷珍。汪廷珍,字玉粲,号瑟庵,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生。汪廷珍12岁丧父,由母亲程氏抚养成人,其时家业中落,逢荒年,甚至三餐难以为继,而不令人知,程氏言:“吾非耻贫,耻言贫,疑有求于人也,故不为也。”年终岁尾,家中无米为炊,使人去外索旧欠,归来无所得,母子各饮茶一碗,以几根咸菜充饥。母亲倔强的性格和艰苦生活的磨难,锤炼了他坚强的意志,对他日后的成长有深刻影响。

汪廷珍孤苦力学,少年时师事任子田、李晴山门下,困于诸生十年,始获乡举。乾隆是清之鼎盛时期,然中叶后,乐巡游,宠贪官,听任和珅秉政揽权,朝局士风,每况愈下,而他清操自律,不人时流。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汪廷珍高中榜眼,授翰林院编修。不久,钦点江苏学政,到南京主持“录遗”考试,他书写一副对联,贴在贡院门外:“三年灯火,原期此日飞腾,倘存片念偏私,有如江水;五度秋风,曾记昔日辛苦,仍是一囊琴剑,重到钟山。”[ 此联立意婉曲,尽道读书苦、应试艰,宦途升迁之辛酸。联语措词委婉,寓意于感慨之中,见《中华对联大典》]整个对联情真意切,显示出汪廷珍廉洁奉公的品格和关心后学,推己及人的长者风范。五十六年,官吏考核优等,升侍读学士,不二月,升祭酒。廷珍性格严毅,初为祭酒,即以师道自居,选刻《成均课士录》,倡导“教学者立言以义法,力戒摹拟剽窃之习”。

六十年,因违背乾隆帝旨意,降为侍讲。是年,乾隆帝以在位届周甲,不敢上同圣祖(康熙)六十一载之数,9月宣命,册立皇十五子嘉亲王为皇太子,以明年为嗣皇帝嘉庆元年(1796)。嘉庆帝(仁宗)即位时年已37岁。先是被册立为皇太子,和珅予知其事,跪进“如意”,隐然以拥戴为己功。仁宗深恶其人,急欲除之,而碍于乾隆,强忍与之周旋。其初年,诏求直言,谏臣敢于指摘朝政并得以重用。汪廷珍于元月人直上书房,协修起居注,大考,又擢升侍讲学士,成为太子属官,颇得仁宗的信任。后因母病逝归里,服丧三年,期满,补原官。

七年,督安徽学政,任满,复督江西学政,在安微学政之初,立《学约》五则以训士:“一曰辨涂,二曰端本,三曰敬业,四曰裁伪,五曰自立。”五则内容体现汪廷珍的教育思想,即十分注重引导士子明确读书作学问的目的性(即“辨涂”),特别强调读书人要以天下为己任(即“端本”),切实掌握实用之学,为义为人,不为利为己(即“敬业”)。在治学方法上,他反对沿袭前人的陈腔滥调(即“裁伪”),主张因时制宜,求真辨非,树立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不为社会风气所左右。因此,他把自己的书室命名为“实事求是斋”。

實事求是齋遺稿四卷 全9册,(清)汪廷珍撰,清(1644-1911)刻本9冊


汪廷珍为人端正,不附权贵,出入内廷,百官见之莫不肃然;为官30余年,刚直不阿,以文章品谊高天下,海内推为正人,有清节名。在江西学政任内,还平息一场久讼不息的争端。先是万载县外来户人籍,曾分给学额,后来被裁掉,土客民为此争讼已久,拖延不决,廷珍到任后,为不埋没人才,果断申请再分学额,使当地客籍学子重获入学的机会。他先后在安徽、江西浙江三地督学政期间,把历次的试卷刊刻,取修辞居业之义,名《立诚篇》,附条约十八则,编选极为精审,海内读书之士,家置一编,学风为之一变。他对士子循循善诱,一时人才济济,后人称“郑莫”的郑珍[ 清代官员、学者。字子尹,晚号柴翁,别号子午山孩、五尺道人、且同亭长,贵州遵义人。生于嘉庆十一年,道光十七年中举人,选荔波县训导,咸丰间告归。同治初补江苏知县,未行而卒,于同治三年九月十七日(甲子年甲戌月乙卯日)逝于家中,享年五十九岁 。]、莫友芝[ 字子偲,  自号郘亭,  又号紫泉、眲叟,贵州独山人。晚清金石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家,宋诗派重要成员。家世传业,通文字训诂之学,与遵义郑珍并称"西南巨儒。],均出其门下。

汪廷珍在十六年被授礼部侍郎,复直上书房侍曼宁(后来的道光帝)学。二十二年署翰林院掌院学士,擢左都御史,充上书房总师傅。二十三年,迁礼部尚书。二十四年,嘉庆帝60寿诞,在庆贺期间,适逢孝慈高皇后(努尔哈赤之妻)“冥寿”,由于部属未按皇家规矩请示服装色彩,以“率忽”之过降为侍郎。次年,复授礼部尚书。汪廷珍任上书房师傅最久,对道光帝宜宗尽心启迪。在其登基后献策尤多,累擢左都御史、礼部尚书。道光二年(1822)主持会试,教习庶吉士。三年二月,宣宗释奠文庙礼成,临幸辟雍,即亲自视察王子、贵族学堂。特下诏曰:

“礼部尚 书汪廷珍,于嘉庆十七年,蒙皇考简用上书房,与联朝夕讲论,考古证今,言皆中道,至二十三年,受任总师傅以来,倍加勤慎,使朕通经史,辨邪正,受益良多。自朕亲政后,以左都御史尚书之任,均能称职,是汪廷珍于师道、臣道,可谓兼备矣。本日朕临雍讲学,因思曩昔讨论之功,眷怀旧学,用沛恩施汪廷珍,可加太子太保衔,用示朕崇儒重道之意。” 

四年,辑《仁宗实录》成,赐其子报闰主事,孙承佑举人。

 同年南河高家堰溃决,宣宗命汪廷珍偕尚书文孚[ 博尔济吉特氏,字秋潭,直隶省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市)人,满洲镶黄旗人,清朝大臣。]往勘,先是康乾间对南河治理,尚有一些得力措施和实效,自和珅当权,任河督者皆出其门,许任前必先纳贿,河督任内必大量鲸吞治河费用。故河防日懈,河患频仍。汪廷珍弹幼河督张文浩、总督孙玉庭绳之以法,筹划修浚事宜,交河督执行。五年,回京后,升协办大学土赐紫禁城骑马。七年(1827),卒。宣宗优诏悼恤,亲临祭奠,赠太子太师。谥曰文端公,人礼贤良祠,江苏请祀乡贤,也特诏许之。另杭州存有汪廷珍长生祠联[ 长生祠:在今西湖,清代官僚生祠集中于此。 ],作者为李宗昉:“政并白、苏遗泽远;文成雅、颂继声难”。上联说汪廷珍的政绩堪与白居易、苏东坡相比,给百姓留下长远的恩惠。下联说汪廷珍的文章是一本雅颂经典,后人想达到他的水平亦很难。

汪廷珍殿试卷,中华书局仿真影印,为经折装


汪廷珍的一生,始终谨守母教,保持着俭朴的生活,楚州(淮安市淮安区)地方上流传有许多与他有关的如“少年刻苦攻读”、“不怕鬼、不信邪”等方面的民间故事。有人把他比做汉代的寒士公孙弘,他不以为然,笑道:“大丈夫不以邪曲的学术投世人之所好为可耻,而只怕服饰被人讯笑乎?其为人严峻正派,举止有分寸,待人以礼,而又不与要人拉扯扯,部属敬畏之,大学土阮元都很佩服。汪廷珍虽未专事著述,但生平为别人书刊序陂,与人唱和诗词有不少,后编成《实事求是斋集》。此外汪廷珍为著名医家吴鞠通[ 名瑭,字配珩,号鞠通,淮安山阳人,为清代温病四大家之一,创立了三焦辨证,其著作有《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三三医书》,笔者通过对《温病条辨》的仔细研读,发现在本书中有诸多地方运用了象思维模式,主要涉及生理、病理、病机、治则和方药五个方面。]先生同乡好友,嘉庆十有七年(1812)壮月既望,同里汪廷珍亲为《温病条辨》作叙。在汪廷珍的帮扶下,《温病条辨》于嘉庆十八年(1813)刊刻问世。这本医书中为人们留存一些疗效显著,至今仍在使用的经典名方,如银翘散、桑菊饮、藿香正气散等。除了精通中医,汪廷珍工诗,《中国历代榜眼诗》收录其诗一首,《山阳艺文志》收录其诗文多篇。

(作者: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