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淮安名人

盱眙廉吏冯应京

发布日期:2023-02-10 来源:

冯应京(1556~1607),字慕冈,又字茂冈,泗州盱眙人。明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任户部主事,督蓟镇军储,以廉洁果干、刚正不阿著称。寻改兵部,进员外郎。升湖广佥事,绳贪黑、摧奸豪,风采大著。宦官陈奉作恶,欲重金收买,冯公凛然拒之;秉公执法,奏本弹劾。陈奉遂诬告,皇上偏听偏信,将冯应京无端入狱。应京于狱中著书,昕夕不倦。志操卓荦,不事空言,为“淮西士人之冠”。盱城为之建“圣世直臣坊”,彰之。


大义凛然 当官必为民做主


冯应京,其父冯世登,岁贡生。服侍守寡的老母,是盱城有名的大孝子。冯世登博涉群书,娴熟诗文,后任顺德县训导,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在应京八岁那年,父亲死于顺德任上,冯应京的堂哥冯应翰辞去官职,千里扶柩,将叔叔灵柩送回盱眙安葬。父亲去世后,冯应京虽然年幼,但事母至孝。堂哥冯应翰教孤弟学业,使其成才。隆庆壬申(1572)冯应京考入县学,后拜师于左都御史邹南皋,潜心理学,学益长进。十九年(1591)辛卯科举人,二十年(1592)壬辰科进士,时年36岁。二十二年(1594),请修《帝里盱眙县志》;二十四年(1596)任户部主事,督蓟镇军储,以廉洁、果干而闻名。后不久改任兵部,进员外郎。

万历二十八年(1600),44岁的冯应京升湖广佥事,分巡武昌、汉阳、黄州三府。到任后,即对贪腐、黑道绳之以法,对奸人、豪强予以打击,成效显著,百姓拍手称快,风采大著。

当时,宦官陈奉任湖广税监,大权在握、恣意妄为,横行霸道、祸害民众,百姓深恶痛绝。而巡抚大臣支可大却对陈奉惧怕万分、唯唯诺诺、不敢吭声、以恭敬谨。冯应京到任后,百姓纷纷前来举报,冯应京拍案而起,便立誓要为老百姓做主,惩治贪官污吏。冯应京脾性耿直、行为端正,痛恨贪腐之风、宦官当道。此时,巡抚支可大对冯应京说:“陈奉原本内宫宦官,是皇帝身边的红人,我们惹不起他们,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否则会惹火烧身。”冯应京怒曰:“皇帝身边的人更应该守法,如此恶行,皇上知道也不可能姑息的。你不敢惹他,我冯应京不怕!”于是毫无惧色,独自挺身而出,准备以法律予以制裁。

陈奉假公济私,敲诈勒索,恣意聚敛,收刮民财,手段恶劣,甚至挖人祖坟,毁人房屋,剖杀孕妇,溺死婴儿,到了无恶不作的地步。这年十二月的一天,陈奉的一个同伙见当地书生的妻子有几分姿色,竟然当众调戏,强行带回去奸淫。书生呼天抢地,到巡按衙门击鼓喊冤,声援他的百姓一时间达万人以上。大家对陈奉等人恨之入骨,包围了陈奉的税衙,要求交出凶手。官府派重兵赶来,才把陈奉救走。冯应京下令捉拿陈奉的爪牙,严加惩办,令陈奉十分恼火。

陈奉为了收买冯应京,差人给冯应京送来一盒食品,内藏重金。没想到冯应京拒之不收、当即退还,还严厉予以斥责,将重金收买之事公之于众。百姓深为赞赏,而陈奉却非常难堪,对冯应京更加憎恨。

次年,陈奉大摆酒席,宴请地方官员,拉拢为其说话。他又调集千名甲士护卫宅院官邸,把箭头缠绵,蘸油点火,射向民宅,焚毁了许多民居,从而激起众怒,百姓蜂拥而至,包围陈奉官邸,声讨陈奉的罪恶。陈奉竟下令士兵砍杀他们,死伤很多。为了镇压百姓反抗,陈奉又令手下把百姓尸体剁碎,抛到周围几条大路上,想以此恐吓百姓。到了如此地步,巡抚支可大还是不敢出声。

百姓听说冯应京为民着想、主持公道,便到冯应京处告发。应京闻讯,怒不可遏,自知以自己官职奈何陈奉不得,故当即书写奏章,列举陈奉十大罪状,上疏朝廷。当时,给事中田大益、御史李以唐等也上呈奏章弹劾陈奉,请求皇上把陈奉遣返京城。襄阳通判邸宅、推官何栋如、枣阳知县王之翰等,也对陈奉之举实在看不下去,一起上疏弹劾陈奉。

陈奉仗着皇帝的宠信,反咬一口,诬陷冯应京抗旨不遵,破坏税收征缴,凌辱皇帝特使。对其他不顺从他的官员也都诬告诋毁。昏庸皇上居然偏听偏信,下旨革除冯应京的功名,撤职查办。同时下令将邸宅、王之翰等削职为民,还指令将冯应京、邸宅、王之翰、何栋如等逮捕收监。

此时,朝中许多正直的大臣站出来为冯应京求情,都给事中杨应文、武昌同知卞孔时等都联名上疏。没想到这更使万历帝恼火,他下令将卞孔时同时逮捕,与冯应京一起押解京城,交大理寺严办。


泪洒江天 百姓相送显情深


当朝廷派来逮捕冯应京的缇骑到达武昌时,武昌百姓自发地前来为冯应京请愿、说情,许多人痛哭流涕。陈奉又在大街小巷、交通要道广贴布告,列举冯应京所谓“罪名”。百姓又一次被激怒了,数万人再次围住陈奉的衙门,把陈奉吓得屁滚尿流,在护兵保护下,仓惶从后门逃走,躲进了楚王府。愤怒的百姓又冲进陈奉官邸,抓到六个爪牙,将其投进滚滚长江,溺水而亡。百姓在与陈奉护兵打斗中,也伤及了京城前来的缇骑。情绪激昂的百姓痛骂湖广巡抚支大可为虎作伥,点火焚烧巡抚官衙的大门,支大可龟缩在里面不敢出来。陈奉又暗中派出三百随从,带兵镇压,追杀百姓,一时间死伤无数。一直到太阳西斜,百姓还手持叉把扫帚扬场锨、竹竿棍棒切菜刀,不肯离去。

冯应京戴着枷锁镣铐站立在囚车之中,见百姓伤亡惨重,痛心疾首。他想,不能再让百姓作无谓的牺牲了,自己生死事小,百姓性命为大,他晓以大义,出自公心,大声劝说百姓离去,直至天黑,百姓才渐渐疏散。而陈奉被百姓围攻吓破了胆,躲藏在楚王府中,一个多月都不敢露头。

第二天,东厂缇骑带着兵马开始押送冯应京回京。当押解囚车循道北上,只见数万百姓跪拜路旁,呼天呛地,嚎啕痛哭,泪雨纷飞,许多百姓拦在道上,有围住囚车,使得囚车几乎无法前行。一个老者高声喊道:“冯御使乃青天菩萨,包拯再世,这样的清官却蒙受冤情,我等心痛如刀绞,万分不忍啊!”

其他百姓也异口同声:“苍天有眼,不能让好人蒙难、清官受冤啊!”

冯应京身穿囚服,脖戴枷锁,脚缠铁镣,动弹不得。身上鞭痕累累、血迹迷糊。冯应京立于囚车栅笼之内,看见百姓哭喊呼号,更是心痛不已,他担心百姓情绪激动,酿成事端,欲试抱拳,对路旁百姓高声说道:“父老乡亲、诸位同僚,冯某在此谢过大家了!吾此赴京,乃朝廷之命、圣旨之言,皇命难违啊!冯某身陷囹圄,皆因奸人所诬,相信朝廷定会明断,还冯某一个清白的!”

百姓齐声道:“此去京城,凶吉难卜,当今奸人当道,冯大人多要当心啊!”

冯应京不禁热泪盈眶,哽咽着说:“父老乡亲的心意,冯某领情了!我会记住诸位叮嘱,好自为之的!还望诸位速速请回吧!”

经冯应京苦口婆心地劝说,百姓方才让道,依依不舍,挥泪惜别。


蒙冤入狱 苦读著书不懈怠


万历二十九年(1601)九月二十三日,冯应京“入囚燕京”,被关进刑部大牢。一日,刑部贾侍郎来监提审,令差役将冯应京带至刑讯室。贾侍郎吼道:“冯犯应京,你可知罪?”

经过一个多月的途中颠沛,又在刑部大牢受尽折磨,冯应京已经精疲力尽,遍体鳞伤,可听到问其罪否,他却清醒异常,慷慨答道:“我冯应京忠于朝廷,效忠皇上,忠贞不二。所办之事,皆按我大明章法,兢兢业业,恪尽职守,苍天可鉴,何罪之有?”

贾侍郎早被陈奉重金买通,当然欲置应京死地而后快。拍案叫道:“有状子诉你对大明二心,对皇上不敬,可有此事?”

冯应京昂起头颅,轻蔑地“嘿嘿”两声,说道:“一派胡言。我冯氏一门忠于朱氏王朝,何曾变过?我家与洪武大帝皆为盱眙同乡,当年洪武大帝盱眙起事,我家祖辈便投身太祖,加入江淮子弟兵,跟随太祖南征北战,生死皆已度外。洪武大帝的祖陵尚在盱眙,我家每年都要前往祖陵焚香烧纸、虔诚叩拜。陈奉阉贼,设计坑我,犹与当年秦侩谓之‘莫须有’而坑害岳飞,如出一辙。岳飞虽死却名扬千古,秦侩虽生却跪拜坟前。我冯应京堂堂正正,对得起朝廷,对得起皇上!要我认罪,痴心妄想!”

贾侍郎气得七窍生烟,拍了一下惊堂木,吼道:“大胆罪犯,到死还不认罪。来人,给我上刑!”

差役打手将冯应京双臂捆在横木之上,搬来老虎凳,拿来指夹板,取来竹签钉,端来辣椒水,轮番变换,反复用刑,直把几个差役累得直喘粗气。而冯应京也是昏死过去,又用凉水泼了回来,生死轮回,反反复复。如此酷刑种种,应京始终据理抗争,坚贞不屈。

贾侍郎无奈,只得让差役将奄奄一息的冯应京拖回监房。

一连数日,提审毫无效果,这贾侍郎也无甚办法,只得将冯应京关进重犯牢狱,不置问否。

冯应京身在狱中,渐渐地平静下来。他想,这些年为了朝廷东奔西走,忙得不亦乐乎,却落了个无实之罪投入大狱。过去匆忙,未能认真思想,静心著作,现在反正身在狱中,倒不如多看看书、多写写东西,也不至于把这时间废掉,更不至于辜负了自己满腹才华、精彩文笔啊。于是,他请人从外面找来书本典籍,买来笔墨纸砚,一边读书,一边著述,早晚不懈怠,坚持事竟成。一个多月下来,竟然写成厚厚一本著作。


含冤离世 留下著作传千年


在冯应京冤狱期间,有一个外国人时常前来看望。这便是意大利神父利玛窦。他是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明神宗万历十一年(1583)就来到中国,经冯应京等人推荐,入朝为朝廷参事,尊称“泰西儒士”。

利玛窦与冯应京相识已久,交情深笃。冯应京资助利玛窦的刊印《天主实义》《交友论》《二十五言》等书,并为之作序。故而利玛窦认为,冯应京与徐光启、李之藻齐名,被称为“西学三柱石”。在利玛窦的著作《中国札记》中,就记载了冯应京蒙冤入狱的事。

万历三十二年(1604),客星之变,朝野哗然,朝廷许多大臣请求释放囚犯,利玛窦也上疏皇帝请求赦免。万历帝这才下令,将关了三年多的冯应京释放,但只准许在北京停留三日,遣回老家,不得走动。在京城的许多亲朋好友都来看他,并为他饯行。利玛窦来看望他,打算为他举行洗礼仪式,让他正式加入天主教,因时间仓促未能如愿。冯应京带着在狱中完成的煌煌二十八卷大作《经世实用编》启程回家,半月后回到盱眙。

冯应京回家不久,就一病不起,于万历三十五年(1607)病逝于家中。而此时,朝廷钦差快鞭策马,将皇帝下诏“起用冯应京”的圣旨火速送达盱眙冯应京家中,当钦差宣读起“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时候,面对的却是悬挂在灵堂上的遗像,是灵柩前大大的“奠”字,众人不由得垂泪潸然。

冯应京死后葬于县城西南山林,名入祀湖广名宦祠、盱眙乡贤祠,获赠太常少卿荣誉,谥号恭节。盱眙在安淮坊为建“冯恭节公祠”以祀,在城内建“圣世直臣坊”以彰。右都御史邹元标撰《冯佥宪传》,刘永澄作《与冯茂冈书》,黄宗羲撰《明儒学案》等以纪其人其事。他的著作《经世实用编》被收录于“四库全书”。这些是对他不畏强暴,舍身为民请命的肯定和褒奖,也因此被写入《明史》,流芳百世。


(作者 马培荣)


【资料出处】

冯应京,字茂冈,盱眙人。万历二十年进士。为户部主事。督蓟镇军储,以廉干闻。寻改兵部,进员外郎。二十八年,擢湖广佥事,分巡武昌、汉阳、黄州三府。绳贪墨,摧奸豪,风采大著。税监陈奉恣横,巡抚支可大以下唯诺惟谨,应京独以法裁之,捕治其爪牙。奉怒,阳饷食而置金其中,应京复暴之,奉益惭恨。明年正月,应京独抗疏列其十大罪。奉亦诬奏应京挠命,陵敕使。帝怒,命贬杂职,调边方,除应京名,并逮应京等三人。顷之,奉又诬劾武昌同知卞孔时抗拒,孔时亦被逮。缇骑抵武昌,民知应京获重谴,相率痛哭。应京囚服坐槛车,晓以大义,乃稍稍解散。应京之就逮也。应京等诏狱,拷讯久之不释。应京乃于狱中著书,昕夕无倦。三十二年九月,星变修省,于是应京获释。出狱三年卒。应京志操卓荦,学求有用,不事空言,为淮西士人之冠。天启初,赠太常少卿,谥恭节。(《明史》列传,光绪《盱眙县志稿》卷九·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