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2-12-26 来源: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在外地读书,欣闻家乡出了一位京剧大家宋长荣,一出《红娘》艺惊大江南北,蜚声海内外。然而因为行当相隔,虽心里向往,但直到十多年前才走近这位“活红娘”,了解他的世界。
与先生的第一次见面,是在淮安东方双语学校举办的校庆晚会上,时间是2011年初夏。一张圆桌,我与他打对面,在座的多是教育界、文艺界、新闻界人士。因为先生年纪最长、艺术成就最高,大家自然地以他为中心,分两边而坐,自然地围绕京剧艺术、旦角行当、演艺经历这些话题向先生请教。我初次遇到先生,还有神秘感和距离感,只是安静地旁听,没有插话。时隔多年,已经记不清在场的人,也记不清叙谈的具体内容了。唯一不能忘记的是先生给我的印象:个子不高,皮肤偏黑,穿一件深色中装,头发新剪的,显出几分年轻;话语不多,大部分时间在倾听,不时地轻声慢语,让气氛趋于恬淡安静。当时我想起上海艺术界的著名评价——“宋长荣是荀门弟子,为人质朴憨厚,面孔黑黝黝的,在台下看上去就像一位农村干部。”
宋长荣与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亚青(右一)、旅美画家段昭南(右二)等合影
后来因为工作需要,时常联系宋长荣先生。记得7年前中秋前夕,市侨联与旅美画家段昭南合作,在淮安国际摄影馆举办“淮安三杰”京剧戏画展,登门邀请先生出席开幕式。在宋家宽大的客厅,意外地看到朱镕基同志为先生伴奏的照片,听到了李瑞环同志与先生交往的故事。却意外地没有看到沙龙式的艺术收藏、回顾式的成就展示,甚至一点古色古香的物件也没有摆放。我实在找不到适当的词语颂扬主人的简朴,便小心翼翼地请教:“宋老师,您是带艺入荀门,从荀师、宗荀派、演坤旦的,为此十年‘内乱’期间没少遭受批判,还被剥夺了舞台演出权利;今天,舞台上坤旦又日渐稀少了,您还是初心不改,不仅身体力行,而且言传身教带出新人,这个不容易吧?”先生很平静,似谈一件遥远的与己无关的话题:“坤旦是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京剧史上自王瑶卿挑班,让旦行独立门户,以后四大名旦,四小名旦,都是坤旦开宗立派,树立规范的。从实际效果看,观众所欲罢不能的,也是台上的男演员偏偏演出了女性的千娇百媚。”稍停,先生显得很谦逊:“我是在忠实地继承荀师艺术基础上,根据生活化、平民化特长,适应时代发展了的审美心里,加快了念白和声腔节奏,增添了烟火气息、生活情调,我是希望舞台上的红娘、荀灌娘、金玉奴、阎惜娇们更像生活里的样子。是不是这样,才能凸显出传统京剧的独特美感呢?”当然,我是心悦诚服的,面对面聆听先生教诲,如坐春风里。
宋长荣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20周年戏曲晚会上演出
最近一次见到先生,是2018年1月6日。为纪念周恩来总理120周年诞辰,我们配合中国侨联在淮安举办“亲情中华·走进伟人故里”戏曲晚会。那年元旦过后,天降瑞雪,演出前两天,黄淮、江淮地区高速、高铁封闭,多地航班停飞,我们担心中国京剧院、河南豫剧院、安徽黄梅剧院、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演员们难以如期到达,更担心83岁高龄的宋长荣大师能否出场,能否在供暖条件不太好的长荣大剧院演出。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6日晚会演出前,包括淮剧在内,五大剧种的演员们都顶风冒雪赶到了,宋长荣先生也神采奕奕地出现在新年的舞台上。记得在那天晚会上,宋长荣兴致勃发,携国家京剧院著名演员张佳春、省长荣京剧院青年演员、得意弟子朱俊好,演出了《红娘》选段《我小姐红晕上粉面》《小姐你多风采》,获得全场最热烈的掌声。演出结束后,记者采访他,称赞他“宝刀不老,红娘依旧”。他则向记者讲了一个故事:1952年,荀慧生先生在京出演《红娘》,周恩来总理连看三场,盛赞红娘“举手投足尽是戏”,说“荀派”通俗化大众化的审美定位就是为人民服务。此后总理一直关注荀慧生,看了荀慧生的《艺事日记》,还击掌称道:“这位老先生,晚年对艺术的鉴赏见解,还是很高的!”而对于那晚的演出,先生没有多讲,只说“我应该来”。
作者拜访宋长荣先生(背后是宋长荣与朱镕基同志合影)
作者:周翔
(转自:涟漪文艺编辑部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