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在晚清民国期间为国内知名的“谜都”,诞生了一批制谜、猜谜的大家。
顾震福(1869-1935),字竹侯,号跬园。江苏淮安人,家住今淮安区城隍庙巷。顾震福家学渊源,聪慧博学,光绪二十三年中举,为淮上名孝廉(举人)。民国时期,曾在江北陆军学校担纲国文、史地等科教员,后又应北平女子师范大学之聘,任国文教授。现代著名作家,戏曲史、文学史专家“淦女士”冯沅君,即是其得意弟子。顾氏精于朴学,善治经史、小学、词章,是清末学有专攻、名重一时的文字学家、经学家和诗人。

顾震福
淮安一地,自清光绪初年起即盛行张灯猜谜之风,先后有徐宾华、段笏林、何庾香等谜家招集同好成立了“隐语社”等谜学团体,并有《隐语鲭腴》《蝶阶廋辞》两部具有较高水平的谜集问世。顾震福幼时常随侍奉教于上述诸父执、乡贤之门庭,久承殷殷训迪,耳提面命,教以谜格谜诀,故于谜艺获心得独早。及年稍长,顾氏始正式涉足谜坛,与南北谜家广为交往。1912年侨沪,他加入上海“萍社”;不久返乡,创建淮安“商旧谜社”;寓京都时,先后加盟“北平射虎社”“隐秀社”,继而又参与“丁卯社”“学余社”(铁路职工灯谜组织)之活动。是故,顾氏一生参加谜社之多,无人能望其项背。诚如其侄维华所云,顾氏“以文坛老辈、学苑名家,学富曹仓,癖专杜库”,而“赌白战于昏迷回互之间,张赤帜于诗赋文词之外”,因而赢得同道们的广泛拥戴,有谜界“顾虎头”之千秋令誉。
顾震福遗世谜作,除散见于《隐秀社谜选初编》等谜社结集中之外,主要部分则见于《跬园谜稿》六卷,计有两千馀则之多。其谜目之广泛,素材之丰富,手法之多变,既体现了他非凡的制造功力,也展示了他深厚的学养和广博的知识面。
顾氏之谜,虽仍以典雅为要,但于清词丽句中却不避凡俗,唯觇其意之所之,婉转变化深入浅出,穷极工巧,妙趣环生。读其作,亦令人感同陈衍对味鲈谜之赞扬:“如入匡庐,侧岭横峰,极远近高低不同之面目;如造阿房、建章宫迷楼;如游五都市,如入香众国;如大飨之庭实旅百;如披阎立本《职贡图》、吴道子画《地狱变相》;如读万首绝句……”乃以启迪后进为依归,收拾坠续为宗旨,无法不备,无美不臻,洵叹观止矣。因此顾氏文虎,应是其融会南北,变通众法,以学力出之,而致雅俗共赏之心血结晶也。
顾竹侯晚岁时,十分怀念那些与之“分曹射覆蜡灯红”的老朋友,且惆怅于亡故谜友们作品的凋零散佚,于是回忆之、搜罗之,千方百计辑就《商旧谜友谜存》七卷、《凡民谜存》二卷,连同其自著《跬园谜稿》,合称《跬园谜刊三种》,于1933年正式出版发行。此书共收入九位作者之谜四千馀则,每则谜后均附简要注释;除顾氏本人外,每位作者名下又列述其生平行状,因此成为传世谜籍中“编辑工作最周全”(《中华谜书集成》题记)的一部。
下面列举顾震福制的几个谜语。
杨雄石秀上梁山 (易经)与时偕行
【注析】谜用《水浒传》第四十六回故事,杨雄、石秀于翠屏山杀了潘巧云和迎儿,正商量着要去梁山泊入伙,不料却被躲在古墓后的时迁听见。时迁因偷鸡盗狗终不是事,故愿随杨、石上梁山。石秀道:“如此说时,我们一同去。”底见《易经·乾卦》之文言,本谓九三爻的现象,犹如跟着时间的运动,而终日乾乾的向前进。入谜则别解“时”字指代鼓上蚤时迁。
人前怎解芙蓉扣 (左传)羞者献体
【注析】孔尚任《桃花扇·眠香》一折有生、旦合唱《节节高》曲词曰:“金樽酌酒筹,劝不休,沈沈玉倒黄昏后。私携手,眉黛愁,香肌瘦。春宵一刻天长久,人前怎解芙蓉扣。盼到灯昏玳筵收,宫壶滴尽莲花漏。”谜底句见《左传·昭公二十七年》。“羞”,美味食物;此字后来写作“馐”。“羞者”,指善烹美食者,亦即厨师。厨师上菜之前要接受全身检查(以防携带利器),故谓之“羞者献体”。今据面别解“羞”作“羞耻”或“害羞”义,“者”字虚化,轻轻带过,馀“献体”则可据面意会之。
(文章来源:“文史淮安”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