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安区河北村里,沈光球是一个被村民铭记的姓名。
1946年,年仅16岁的沈光球离开家乡河北村,前往镇江大哥沈光祖处。彼时的他,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与迷茫,踏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同年,机遇降临,他考入国民党汽车驾训班,成为一名学员。在那个战火纷飞、局势动荡的年代,驾驶技术或许能成为他安身立命的本领。此后,他在驾训班中刻苦学习,掌握了扎实的汽车驾驶技能。
1948年,沈光球从苏州国民党汽训班毕业,正式开启了他的军旅生涯。同年,他随17军团迁入西南,担任运输干事。在西南的土地上,他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也深刻体会到了百姓生活的艰辛。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在不经意间到来。
1949年12月,国民党云南省政府的天空,乌云密布,山雨欲来,国共大战在即。中统军统三青团特务,多潜伏在昆明,如狼似虎。12月9日,这是一个足以载入史册的日子。云南省长卢汉宣布起义,史称云南起义。这一壮举,犹如一道曙光,照亮了西南地区黎明前的黑暗。卢汉省长和平起义的道路,非常坎坷。第8兵团军长李弥等人起义后,临阵反戈叛变,私下组建"复兴部队″,屠杀投诚人士,公开抵抗解放军。
沈光球毅然决然地驾驶着一辆装有4吨大米的十轮大卡车,驶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接管部投诚。这不仅是他个人命运的重大转变,更是他投身正义、追求光明的勇敢抉择。那4吨大米,在当时的环境下,或许能解部队的燃眉之急;而他的投诚,更是为解放军增添了一份力量,一份来自于旧阵营觉醒者的力量。
1950年2月,沈光球凭借着出色的驾驶技术和对革命的坚定信念,被分配到陈赓任司令员、宋任穷任政委的第2野战军4兵团后勤部,专为科长贺明远开小汽车。在这个岗位上,他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不仅要保证车辆的安全行驶,更要为部队的后勤保障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兢兢业业,每一次出车都全神贯注,确保首长们能够安全、准时地到达目的地。
1952年,沈光球又迎来了新的工作调动,他被调至云南军区(司令员秦基伟)干部部,专门为部长南静之开小汽车。从兵团后勤部到军区干部部,他的工作环境发生了变化,但他对工作的热情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始终如一。在云南军区的日子里,他见证了部队的建设与发展,也与战友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1956年,沈光球因在部队中表现出色,荣立三等军功。这枚军功章,是他多年来辛勤付出和英勇表现的最好证明。证明人是秦基伟、刘贤美夫妇和董淑夫妇,他们的见证,让这份荣誉更加熠熠生辉。这枚军功章,不仅仅是对他个人的表彰,更是对那一段波澜壮阔历史的铭记。它见证了沈光球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革命战士;见证了他在战火纷飞中,为了国家和人民,不畏艰险、奋勇向前的身影。
1981年,沈光球转业至淮安县汽车运输公司工作,在新的岗位上继续践行者责任与担当。
回顾沈光球的人生历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普通人以理想为灯、以信念为帆,在时代浪潮中不断前行、悄然成长的故事。他的经历,恰似那个风云激荡年代的一个生动缩影——无数如他一般的年轻人,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做出坚定选择,用青春与热忱为新中国的诞生与建设添砖加瓦,贡献着平凡却厚重的力量。
在生活中,沈光球先生更是以温润之心待人处世。他一辈子与人为善,工作中始终敬业勤勉,平日里总以精神饱满的高大身影出现在大家面前。记忆中的他,脸上常挂着温和的笑意,从未见过他对晚辈动过脾气,那份谦和与温暖,如春风拂面,让人倍感亲切与安心。
如今,岁月流转,当年的战火硝烟早已散去,但沈光球的故事,却永远留在了河北村亲人们的心中,成为他们心中永远的芳华。
(文章来源:“淮上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