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名人
作家吴强:投身革命洪流,铸就《红日》传奇
时间:2025-08-04  来源:  字号:[ ]

“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这首萦绕在几代国人记忆中的经典旋律,是以孟良崮战役为背景的经典红色电影《红日》中的插曲。电影《红日》是根据涟水籍的著名作家吴强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而成。吴强,这位深受六塘河水滋养的作家,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坚定的信念,将革命岁月中的烽火连天、英雄豪情,化作了一部不朽的文学巨著。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璀璨夺目的一颗明珠,照亮了历史的长河,也照亮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六塘河水滋养,思想进步开明

吴强(1910—1990),原名汪大同,现代著名作家,江苏省涟水县高沟镇人,因老家位于镇上六塘河东岸,故号“六塘学士”。汪氏是镇上大姓之一,但到吴强父亲这辈家道中落,祖父辈在粮行、商店、槽坊当职员,以微薄的工薪养家糊口。1924年,吴强考入江苏省立第八师范学校(现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次年,他与同学因参与驱逐校长的学潮,被学校除名。父亲无奈,只好让他到镇上东大街涌泉槽坊当小学徒。两年学徒生涯期间,他经常挑灯夜读槽坊小掌柜(大表兄)的书籍,如《石头记》《西厢记》《镜花缘》《西游记》《封神榜》《今古奇观》等,开阔了他的文学视野。

《汪氏族谱》中的高家沟图

1927年夏天,北伐军来到了高沟镇,吴强立即加入青年学生的行列,散传单、贴标语等。1928年,为了长远发展,吴强借用亲戚汪藻香的初中毕业文凭考入江苏省立第九中学。1929年下半年,他与同学合作办刊《狂风》,期间向上海的报刊投稿《王正廷的禁烟政策》。1930年4月,他和同学参与反对江苏省教育厅长周佛海的学潮,在当局高压下愤而离校,到响水县当教师。1931年5月,他再次参与反对国民党的暴动,被学校辞退回乡,在高沟小学工作。

辗转沪上求学,走上文学之路

1932年秋,吴强为了取得高中毕业文凭,辗转来到上海,转入私立正风中学就读。1933年春,他开始尝试写作诗歌、散文等作品,并在校内组织文学团体“春风文艺社”。其间,他陆续发表一些散文和短篇小说,用的是“汪六滨”的笔名。同年,他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任正风中学左联小组组长。从此,他踏上了文学之路,开始了漫长而辉煌的文学生涯。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4年秋,吴强考入设于无锡的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就读民众教育系。1935年5月,他的短篇小说《苦脸》获得上海《大晚报》副刊《火炬》举办的短篇小说征文奖第三名,期间结识评奖委员会主任陈望道先生。陈望道在文学界、教育界有着重要地位。同年9月,他在陈望道主编的《太白》发表了短篇小说《电报杆》,受到很大鼓舞。同年冬,因参加无锡“一二·九”学生运动的游行示威,被学校除名。1936年初,他走进了国立河南大学。在开封的两年学习期间,同时担任一小学校长和《河南晚报》副刊编辑,以解决学费和生活困难。

七七事变后,从戎不投笔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吴强以笔为剑,积极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他与王阑西、郑若谷、稽文甫、范文澜、姚雪垠等河南文化名人一起创办抗日救亡刊物《风雨周刊》。先后在《文艺阵地》等刊物上发表短篇小说《激流下》、散文《夜宿二十里铺》等。同年年底,他走出课堂、远离文坛,和一些爱国学生、热血青年组织话剧团,奔赴黄河以北的战地,为军队和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演出,剧团随军活动。

吴强在《文艺阵地》上发表多篇小说

1938年8月,他和王淑明一起来到安徽省南部,在皖南泾县云岭村参加新四军。次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大熔炉中,先后任新四军政治部宣传部干事、文化科长、抗大五分校宣教科长、苏中军区第二军分区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在频繁战斗中,他一边战斗,一边写作,创作了有独幕话剧《一条战线》《激变》等。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吴强在盐城创作大型独幕话剧《皖南一家》,结识了苏中东台县人民政府文教科辅导员尹卜甄。抗战胜利后,两人结婚。解放战争时期,吴强任苏中军区政治部宣教部副部长、华东野战军六纵队政治部宣教部部长等职。其间,他亲身参与莱芜、淮海、渡江诸役,为日后创作《红日》打下坚实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投身小说创作中

新中国成立后,吴强先后任华东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1952年转业到上海后,先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艺术处副处长、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中共上海市文艺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等职。1953年,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后历任华东文联党组成员,作协上海分会代理党组书记、副主席等职。他利用业余时间潜心小说创作。1953—1954年,连续完成《他高高举起雪亮的小马枪》和《养马的人》两部中篇小说。1956年,为响应国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口号,他开始创作早已构思成熟的长篇小说《红日》。《红日》最初定名为《最高峰》,但他对书名不满,一直找不到理想的书名。一天早上,他从睡梦中醒来,看到旭日东升,便起名为《红日》。  

创作中的吴强

1957年,《红日》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一经问世即轰动中国文坛。该书聚焦解放战争时期三场重要战役——涟水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重现了人民解放军从撤退到反击直至全歼国民党王牌74师大获全胜的历史,书籍多次印刷、翻译出版并搬上大荧幕。

经典红色电影《红日》

1961年夏季的一天,徐平羽(时任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化局局长)告诉吴强,陈毅总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来电,约他谈谈。刚一进门,陈老总就对吴强说:“你的《红日》我看了,没全看完,只看了《吐丝口》那几章,很好。”1963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将他的小说改编成电影故事片《红日》;1978年,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了连环画《红日》;2008年,浙江长城影视公司改编成35集电视剧《红日》。

电影《红日》海报

情系桑梓,回乡采风

20世纪80年代,吴强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写作,从短篇小说《灵魂的搏斗》到话剧《黄桥决战》,从补写、续写长篇小说《堡垒》再到《冤家路狭》。工作繁忙中,他利用间隙回故乡涟水两次,分别是1985年9月和1987年10月。

吴强的部分作品

1985年9月7日,吴强与老家亲属在镇政府相聚,随后走访镇上的高沟中学、高沟酒厂等地。中午就餐时,高沟酒厂用高沟大曲招待。饭后,他为酒厂题写“酒香飘万里,盛誉满中华”,并和厂领导合影,表达了对酒厂的不舍之情。他的好友陈登科,也是涟水籍的著名作家,当天从安徽回到涟水。8日上午,他和陈登科相约看了县城的几家工厂,特别是生产“红日”牌汽车的涟水汽车改装厂,二位老作家十分满意。之后,他们与市、县有关领导游览五岛湖公园,然后到“同乐堂”休息、吃茶、座谈。应大家的要求,他先后为县领导人、涟水中学、公园题字,如今五岛湖公园用的“同乐堂”三个字就是他题写的。

吴强为家乡题字

1987年10月,吴强到盐城开会,会后又一次回到涟水,在江苏省检察院工作的二女婿李凯南陪同。10月27日上午,应涟水中学“红日”文学社的邀请,他参加了文学社座谈会。当天下午,去看望了同学仇拔,随后参观了高沟缫丝厂。

1990年4月10日,吴强在上海病逝,叮嘱家人把高沟特曲洒在灵堂前。陈登科得知吴强去世的消息后,哭着长叹:“他走了,但他的《红日》永远不会陨落。”

2019年9月23日,《红日》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2021年12月26日,首届“中国作家·红日文学奖”举行新闻发布会。

吴强说过:“记住昨天的战斗生活,对于我是永远的;只要还在活着的时候,都是必要的。因为它已经给了我,今后还将给我以前进的力量”。

(作者:李颖,文章来源:“方志淮安”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