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名人
清河吴稼轩其人其事
时间:2025-07-25  来源:  字号:[ ]

清光绪八年(1882),年逾古稀的吴稼轩在淮安府清河县的崇实书院去世。随后,他的儿子吴涑准备将他安葬在清河县吴城乡的墓地中。

一个月前,吴涑拿着吴稼轩的生平事迹文稿,到淮安府山阳县找高延第,请他为其父撰写墓志铭。高延第本不敢轻易答应,但想到吴稼轩往昔的知交好友大多已经离世,在世的人又因路途遥远难以联系上,而吴稼轩的学术成就和品行事迹又值得被铭记,于是他便不再推辞。

吴稼轩,原名大田,后改名昆田,字云圃,号稼轩,淮安府清河县人。他在清道光十四年(1834)考中举人,历任中书舍人、刑部河南司员外郎等职。

吴稼轩的远祖吴泓,曾在清康熙年间担任教习,因文学成就受到推崇。其曾祖吴焯俊、祖父吴朝观、父亲吴以诏都曾出钱赈灾、扶助乡里,故朝廷赐予吴稼轩道台衔,但他为人谦逊,终身未曾接受。

吴稼轩生性敦厚、不苟言笑。他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对老师的教诲谨记在心。读书过程中,他喜欢深入思考,不拘泥于文辞章句。成年后,他与同郡的潘德舆交好,一同参加礼部考试,结识了许多贤达长者。

吴稼轩坚守节搡,不与品行不端的人交往。当时,海内太平,人们热衷于以诗酒交游。他的座师当时正执掌朝政,门生大多官运亨通。有一次,座师想出资为他谋求京官职位,以便今后能够提拔他,但他没有答应。每次考试结束后,他都会回乡探亲。

他担任中书舍人后,任期满一年便回家守孝。清咸丰八年(1858),他任云南知州,后来改任刑部官员。

吴稼轩一心奉公职守。弟弟吴雨先去世时,他回家奔丧。不久后,清江浦陷入战乱,他带着家人逃难至淮安郡城,寓居蒲葭巷内的黄文焕公祠。他在清江浦的宅邸被战乱所毁,藏书和著作都化为灰烬。每当想起这些事情,他都悲痛不已。

局势稍微安定后,当地官员推荐吴稼轩主持清河及以北诸县的团练事务。他看到家乡民生凋敝、百姓困苦,便毅然承担了这一责任。此后,他兢兢业业安排好城防事宜,守护了一方平安。前后几任长官知道吴稼轩深得士人和百姓的信任,都非常倚重他。战乱之后,他解甲归田,提议设立崇实书院,并主持讲学等事务。

吴稼轩出生在富足之家,他为人慷慨,以资助他人、救济百姓为己任。有一次,邻省的一位孝廉带着幼女乘漕船南下回家,途经淮安时不幸患病,当时盘缠已尽,濒临绝境,吴稼轩听说此事后,立即赶到船上,当时这位孝廉已经奄奄一息。后来,吴稼轩不仅为他办了丧事,还托付乡人将其幼女送回家乡。

当时,清河县有一部分田地被湖水淹没,但赋税依然在征收,百姓负担沉重。清同治年间,吴稼轩与当地官员商议,请求减免这些赋税。为了促成此事,他不惜变卖家产,而当时他已经家道中落。

吴稼轩一生把朋友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重要。他喜欢与朋友对坐饮酒,谈论学问,十天半月都不厌倦。他对后辈如同对待自己的子弟一样,耐心地教导他们,关心他们。他为人诚恳,心胸宽广,从不怀疑别人。即使有人辜负了他,他也不会放在心上。他见识高远,立场坚定,能够果断地处理大事,不被浮躁的言论所动摇。

战乱中,时值暮年的吴稼轩客居他乡,时常郁郁寡欢。每当听到哪里有灾荒、战乱的消息,他都忧心忡忡,从他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对这些事情的关心。他自幼好学,每天都制定学习计划,精心挑选书籍,反复研读。他熟读《周易》《三礼》《史记》《汉书》等经典,走南闯北时总是随身携带书籍。他留有诗文集《漱六山房全集》。

吴稼轩以古代礼法为生活准则。在刑部任职时,他曾说,各省秋审的题案牍和谳辞句读,都源于典礼及历朝刑法志,与普通的公文不同,但很多人却忽视了这一点。因此,他专门对这些内容进行了整理研究。他曾感慨道,自己涉世太早,一生奔波劳累,未能完成学业,这是他的遗憾。他时常勉励后辈努力学习,砥砺品行。晚年时,他悉心教育子女。

吴稼轩的妻子朱氏性格温和、勤劳节俭、遵守家法。二人育有吴楚(早逝)、吴炎(过继给他人)、吴阙(过继给他人)、吴涑、吴濂5个儿子。另外还有3个女儿,长女嫁给了高行笃,次女嫁给了胡世璧,三女嫁给了胡铭恩,他们都是诸生。

吴稼轩孝顺父母、尊重师长、诚恳待人、乐施好善,可谓一位谦谦君子。

(作者:高建平,文章来源:《淮海晚报》2025年7月28日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