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寿民(1684—1752),淮安府山阳县人(今淮安区),初名维祺,字颐公,又字渐僧,号墨仙、苇间居士等,21岁时,中秀才,后屡试不第。初以教馆谋生,后便彻底断绝仕途之心,一心钻研绘画艺术。边寿民是一位不用于时,所志未遂的奇士,同时也是一位诗名为画名所掩、吟边笔底常见性情的诗人,更是一位以水墨芦雁著称、出神入化的画家。
边寿民是活跃清代画坛上的著名画家。他善于写生,特别是芦苇中生活的鸟类。他生活在苏北的淮安,地处在京杭大运河的中部,气候温暖湿润,这里环境非常适合各种鸟类尤其是芦雁生活。
边寿民《晴沙集影图》
为了便于观察芦雁飞鸣、食宿、游泳的情态,他便选择远离市井繁闹,取清幽静寂,四面环水,芦苇丛生的古城水巷口北边居住,用芦苇、泥巴垒墙,搭建了屋子,起名“苇间书屋”,自称“苇间居士”。每于秋日,他栖身于“蜗壳”般的茅棚之中,全不顾“夜寒”“冷风”“霜冻”的侵袭,从窗中洞观芦雁的栖息。边寿民所画芦雁,或泼墨写意,笔法潇洒,形象简括、生动;或淡墨勾勒,干笔皴(音“村”)擦,富有立体感,画面大片空白,形象突出。在边寿民之前,从来没有人能把雁画得这样可爱、姿态各异、栩栩如生。这种功夫在扬州画派也不多见。他又能作诗,画中有诗境。郑板桥称赞他是:“画雁分明见雁鸣,缣缃飒飒获芦声。笔头何跟秋风冷,尽是关山离别情”。
边寿民之子溶,未能传其业。甥薛怀,号竹居,桃源籍,居山阳,承舅氏画法,所作芦雁,几可乱真。边氏家族虽是书香门第,但边寿民上两辈都没入仕,边寿民属寒门之子。他虽是出了名的画家,却淡泊名利,甘守清贫。边寿民在家一般不轻易将画赠予他人,凡想得到他墨宝的商贾巨富、达官贵人必须找到他的好友出面周旋说好话,才肯收下“润笔”。但还不能着急,有时放在角落的“润笔”外面包的红纸都落下灰尘,他还没有替人家动笔。遇到性急之人不断地来崔画,他便扔下一句话:“你把银子拿去吧!”这时,求画的人便弯腰合手作揖说道:“对不起先生,怪我无礼,不急!不急!等先生有空再画。”边寿民一家人吃的是粗茶淡饭,生活非常拮据。但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对每一个家庭主妇来说是头等大事。每当边寿民的妻子把存放粮食的米坛子抱到边寿民面前拍拍,边寿民便讲晓得了,这便是边寿民夫妻之间的一种默契。边寿民作画遇到两种情况他便提笔就画,他家米坛子空了,已无米下锅了。另外就是剃头匠在替他剃头时,提出请边先生为他画几只小鸭子(剃头匠竟把芦雁与家养的鸭子都混淆了)。但到年底边寿民付给剃头匠的时俸(剃头匠的薪水)是一个子儿都不会少的,(早先淮安剃头匠都是上门为老主顾服务,平常每次剃头不收钱,等到年底一次结清)。当剃头匠每次为他剃头时,他感觉是最惬意的。所以他剃完头便给剃头匠画芦雁。
像边寿民这样的穷画家,也没有给后人留下什么家产。他的画室苇间书屋后来便委托在附近种菜的菜农代为看管,到了20世纪40年代,边寿民第七代的一位侄孙,在早已倒塌多年的苇间书屋旧址,发现了一块阴刻有边颐公名字头像石碑,便叫了一辆黄包车,把石碑运到位于东长街的边家祖屋内(也就是现在的淮安区实验小学南侧,工商局宿舍大楼处)放在条几上供起来。令人可惜的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被边家的后人用作壳(砸、打的意思)钢炭的垫石,一件珍贵文物便这样毁坏了。
边寿民《苹洲息雁图》
边寿民一生好出游、交友,与金农、郑板桥等文人墨客交往甚笃。就出游时间而言,所谓“廿载余”,约指他25岁至49岁,即康熙四十七年至雍正十年(1708-1732)这段时期。其间,他40岁至49岁,即雍正元年至十年(1722-1732),他的行踪,或寓居扬州卖画,或赴苏州,或游杭州西湖,或在家会友,或作江汉之行。25岁至39岁,即康熙四十七年至六十一年(1708-1722)这15年间,正当状盛之年,罕见记载,未悉行踪。扬州八怪是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或称扬州画派。在中国画史上指金农、郑板桥、黄慎、李鳝、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边寿民等人。因其艺术活动多在扬州,故有“扬州八怪”之称。
扬州自隋唐以来,即以经济繁荣而著称,虽经历代兵祸破坏,但由于地处要冲,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成为我国东南沿海一大都会和全国的重要贸易中心。富商大贾,四方云集,尤其以盐业兴盛,富甲东南。经济的繁荣,也促进文化艺术事业的兴盛。各地文人名流,汇集扬州。在当地官员倡导下,经常举办诗文酒会。诗文创作,载誉全国。有些盐商,堪称豪富,本身亦附庸风雅,对四方名士来扬州者,多延揽接待。扬州因而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许多名士,其中有不少诗人、作家、艺术家。所以,当时的扬州,不仅是东南的经济中心,也是文化艺术的中心。
“八怪”乃扬州话,意为“奇里怪状”,“八”不能以数目实数论。由于诸书所记互有出入,可将这些通称“扬州画家”。由于乾隆皇帝喜爱四王流派的作品,宫廷贵族也跟着叫好,无形之中把这一类绘画奉为正宗,使得绘画界摹古成风。在这样的潮流下,“八怪”为人异于道统不务俗,为艺取材平凡画出不平凡,作画笔端脱略任自由。他们不受陈法约束,自由构思,任性放笔,强调在笔墨上的个性表达,以奔放的笔调抒写心灵。这种注重自我的表达不合流俗,被祟古、摹古之人视之为“怪”。
作为“扬州八怪”之一,边寿民中年以后弃教从画,名声日噪。擅画芦雁,时称“边雁”。他曾离家在扬州虹桥舟中作画,若干游人便驱船聚来观看,传为美谈。每与文士唱游,便请其题句,先后题咏者达80人。雍正年间,他曾游历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等地,经常往返于淮安、扬州之间,与扬州诸画家交往甚密。
(作者:章来福,文章来源:“映像淮安”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