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名人
北宋名医——杨介
时间:2025-03-10  来源:  字号:[ ]

杨介(1060-1130),字吉老,泗州(今淮安盱眙)人,宋文学家、“苏门四学士”之一张耒之外甥。杨家世代行医,名闻遐迩。杨介幼承祖训,攻读经学,广交文坛俊彦,善绘事,尤擅画竹。

后举孝廉不就,乃发愤攻读医典,继承家技。常以奇方异法治愈疑难病症,名震京师。临症之余,精研脏腑内景,形体骨度,厘正宋以前有关脏腑图形资料,实图绘制了我国最早的人体解剖图谱——《存真环中图》。南宋建炎四年回泗州,不幸为盗贼所害,享年70岁。

杨氏治病每多奇效,名闻四方。据文献记载,杨介虽不是皇家御医,却能给皇上看病,上至皇帝大夫,下至黎民百姓,凡遇棘手之疑难杂症,都会想起这个民间神医,连御医都治不好的病,到他手上却药到病除。一生为无数患者解除病苦,千百年来,民间流传着不少关于杨介诊病疗疾的传奇故事。

《盱眙旧志辑要》介绍,有一年夏天,宋徽宗赵佶为驱除炎热饮冰解暑,得了脾脏方面的疾病,宫中御医按正常治疗方法,给他服用理中丸。但用药多日,始终未见效果。徽宗皇帝寝食难安,心急如焚,整个后宫也为之焦虑。后闻泗州有个杨介,便派快马到泗州召杨介为之复诊。杨介得见徽宗被病魔折腾地苦不堪言,查明病因后,仍使用理中丸,以冰煎服,立马痊愈。只此简单一着,遂解徽宗于病痛。杨介此举在东京汴梁引起一阵不小的轰动。

楚州杨立之任广州通判。任满归楚,喉咙生痈,红肿溃烂,脓血如注,茶水不思,觉不能寐。多方求医问药,均无良方。适逢杨介来楚,杨立之两子见父久病不愈,十分不忍,便亲邀杨介为其父医诊。

杨介至杨立之府上,熟视良久,并未把脉,只是轻松地对杨家人说:“不须看脉已得之矣。此疾甚异,须先啖生姜片一斤,乃可投药,否则无法”。杨家人闻言,面露难色,“谓喉中溃烂痛楚,岂宜食姜?”立之则曰:“吉老医术通神,言必不妄,试啖我”。家人听杨立之如是发话,遂按杨介吩咐取一斤生姜,洗净,家人切片递予杨立之咀嚼,开始时,只觉生姜味道甘香,愈嚼愈觉得舒服,好吃。就这样切着吃着,吃到半斤时,喉中疼痛渐止,吃到一斤数,他才感觉生姜的辛辣味,再给他吃饭粥,入口已无滞碍。

至此,杨立之业已康复。次日,杨立之召杨介谢而问之,杨介对曰:“君宦南方,必多食鹧鴣,此鸟好食半夏(一种中草药),久而毒发,故以生姜制之。今病源已清,无庸服他药也。”俗话说,偏方治大病,普通的生姜吃好了杨立之的喉痛,杨家及邻里无不称奇。杨立之全家更对杨介感恩不尽。

有一富翁的公子突患一种怪病:在他眼中,所有正物皆为斜的。家中大至桌椅之类,小至书写尺牍本已摆放整齐有序,他看了不顺眼,非让家人重新挪移令其斜位,惟如此他才以为正。富家子弟的这种毛病,让他的父母十分忧虑。俗话说病急乱投医,为此家人遍访名医高手,这些医生到他家一看,都束手无策,无从下手治疗。一日,一乡邻对富翁家人说:“不妨请杨吉老先生来看看,或许有好办法呢。”

于是,富翁亲自带着儿子登门求医。杨介望闻问切后心中有数,令其父先归,留下公子在杨家。杨介吩咐家人摆下一桌酒菜,找人陪他喝酒,席间杨介不断酬劝这个小子开怀畅饮,直至酩酊大醉,方才罢饮。酒后,杨介既不开药方,也未动针。而是将他扶进一顶大轿,邀八人抬着,让抬轿人行走时不停地旋转颠倒。轿夫从之。久之,再令他坐塌而卧,一直睡到次日天明。

公子醒来,杨介差人送他回家。到家后,他看家中以前斜放之物都让理正。这一饮一醉一颠一转病好了。富翁夫妇十分欣慰,问杨介是如何医好儿子怪病的。杨介云:“令嗣无他疾,由于喝醉酒,没有正形,醉中摔倒,倒肝之一叶搭于肺上不得下,故视正物为斜。令复饮之醉,则肺胀,辗转之间,肝不下垂矣,药安能治之哉!”

杨介在泗州行医时创制了一种“都梁丸”,专治伤风头痛,具有神奇的疗效。有一个叫王定国的人病风头疼,至都梁(盱眙古称)访求名医治疗,杨介收治,连进三丸,病痛立即消失。

王定国感到神奇,恳求其方,杨介告诉他“则用香白芷一味,洗晒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嚼一丸,以茶清或荆芥汤化下,即可祛病”。因在都梁境内此丸故名“都梁丸”。

据文献记载,北宋封建统治者利用被处决的尸体,遣医剖视并画工绘图,后经杨介考订校正,著成《存真环中图》(据1997年版《辞海》载)一书。作者绘述了从咽喉到胸腹腔各脏腑的解剖,并对经脉的联附、水谷的泌别、精血的运输等情况,进行了较细致的观察与描述。该书是我国较早的人体解剖图谱,对我国古代人体解剖学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被南京中医药大学陈道瑾教授称“在我国解剖学上享有突出的历史地位”。现仅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存有《存真环中图》孤本。

此外,杨介这位传奇名医勤于笔耕,另著有《四时伤寒总病论》《伤寒论脉诀》等。

(作者:常贵章,杜运威,文章来源:“淮安名人研究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