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名人
中国讽刺喜剧之父——陈白尘
时间:2024-09-30  来源:  字号:[ ]

陈白尘(1908—1994),原名增鸿、征鸿,又名陈斐,曾用笔名墨沙、江浩等,江苏省淮安人,著名戏剧家和电影剧作家、小说家。

1908年3月2日,陈白尘出生于清江浦一小商人家庭。6岁入私塾读书,聪颖过人,作文屡受老师夸奖。1923年考入淮阴成志初级中学,时任校长正是民国初期著名教育家李更生先生。自1924年起,陈白尘便开始尝试诗歌与小说创作,而且一度成为淮阴《江北日报》的“专栏作家”。其小说处女作《另一世界》,在上海的《小说世界》征文评比中获得了第11名。

1926年,陈白尘初中毕业,由于父亲经营惨淡,他只得放弃继续升高中的计划,直接去上海投考不需要任何文凭的私立大学。“文专”期间他参加了国民党左派组织,并担任了区分部的干事以及校内的学生会主席。蒋介石叛变后,彻骨的仇恨使陈白尘愤然烧掉了国民党的党证,并领导了一场斗争国民党市党部委员右派校长的学潮。“文专”停办后,陈白尘转学于上海艺大,后随田汉创办南国艺术学院,并成为该社重要成员。在后来的驱逐原艺大校长周勤豪的学潮和易帜南国艺术学院的斗争中,陈白尘都是学校及南国社中的骨干分子。

1928年暑假,南国艺术学院宣告解散,失学后的陈白尘漂泊于江苏镇江、安徽涡阳以及日本东京等地,做过职员、店员、教员等职,著有中篇小说《漩涡》《歧路》《归来》以及短篇小说集《风雨之夜》等。1929年,他终于与南国艺术学院的老同学赵铭彝、左明等人取得联系,并先后在镇江和上海组织起民众剧社和摩登社,开展进步的演剧活动。尤其是后者,曾起到了促使田汉早日左转的“兵谏”作用。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陈白尘参加了反帝大同盟,并担任淮阴分盟的负责人之一。7月,又加入了共青团,并任淮(阴)盐(城)团特委机关秘书,负责收发文件和编印地下刊物。同年9月,团特委机关遭到严重破坏,陈白尘与其他几名党团负责人被捕入狱。

1933年春,陈白尘被判处了5年有期徒刑。狱中,他一共写有50多万字的作品,包括他的“第一本书”,即后来结集出版的《曼陀罗集》。这些作品大多取材于黑牢中的残酷现实,其中小说约为三分之二,剧本为三分之一。出狱之后,陈白尘进入了创作的旺盛期。至抗战爆发之前,他一共写有短篇小说集、多幕剧及独幕剧等一百多万字。“太平天国三部曲”之一的《金田村》,被上海业余实验剧团搬上舞台,奠定了陈白尘的戏剧创作道路。

1937年抗战爆发后,陈白尘在上海参加了舞台剧《保卫卢沟桥》 及长篇小说《华北演义》的集体创作活动,后受遣率领上海影人剧团入川。该团是抗战爆发后首个奔赴大后方的演剧团体。1938年至1940年间,陈白尘曾分别在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教导剧团及四川省立戏剧音乐学校任教。

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陈白尘与应云卫、陈鲤庭等人创办了由我党直接领导的第一个民营剧团——中华剧艺社。中艺在辗转奋斗的6年之中,共演出了在中国戏剧文学史上长放光芒的大型剧本50 种,观众达到数百万人次。为此,周恩来同志曾给予高度的评价:“在连续不断的反共高潮中,我们钻了国民党反动派一个空子,在戏剧舞台上打开了一个缺口!”这是中艺的骄傲,也是陈白尘一生中最大的辉煌。1943年夏,陈白尘被选举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的常务理事,他担任主编的《华西晚报》副刊——《艺坛》作为成都分会的机关刊物,起到了喉舌与战斗堡垒的作用。1944年9月,他参加了中国民主同盟。同年秋天,又参加了由张友渔所主持的文化界人士座谈会。此时他已成为成都地区文化界抗日民主运动的领导核心。抗战期间是陈白尘创作的高峰期,他的作品主要以剧本为主:多幕剧《魔窟》《大渡河》《升官图》及独幕剧《未婚夫妻》《禁止小便》等,达数百万字。他以犀利与辛辣的讽刺手法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更以其优秀的作品确立了政治讽刺喜剧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

1946年夏,陈白尘由川返沪,随即转入电影战线。次年加入了由地下党领导的昆仑影业公司,担任编导委员会的主任职务。此时陈白尘创作的电影剧本有《幸福狂想曲》《天官赐福》《乌鸦与麻雀》。其中《乌鸦与麻雀》于1954 年受周恩来总理的举荐,获中央文化部颁发的金质奖章。

解放以后,陈白尘当选为上海市戏剧电影工作者协会的主席,随后又被任命为上海电影制片厂艺术委员会主任、市文化局艺术处处长、市文联常务理事兼秘书长。1950年夏,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陈白尘被点名进京参加电影剧本《宋景诗》的创作,且于次年随宋景诗历史调查组赴山东进行实地考察。后撰写出40万字的史学著作《宋景诗历史调查记》,于国内外产生巨大反响。电影《宋景诗》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正面描写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影片,受到观众们的热烈欢迎。

1952年,陈白尘被调任为文化部剧本创作室主任。1953年调至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先后任秘书长、对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书记处书记等职。1957年任《人民文学》副主编。在此期间,陈白尘的主要创作有:独幕讽刺喜剧《愚人节的喜剧》《两兄弟》《相信美国)(执笔)以及多幕时事讽刺喜剧《纸老虎现形记》、电影剧本《鲁迅)(上集)。

1963年,由于受到张春桥借用上海市一把手的名义发来的诬告,陈白尘被解除了《人民文学》副主编的职务,随后赴山西文水和山东曲阜参加“四清”运动。1966 年元月,被逐出京门,“发配”至江苏南京。

文化大革命爆发之后,陈白尘又被揪回北京批斗,后于1969年随文化部“五七”干校下放到湖北咸宁劳动改造。7年间,在中央专案组的审查之下,受尽了精神上与肉体上的折磨。1973年因心脏病频发,被“恩准”回宁治疗。养病期间,整理了自1966 年9 月11日起,被揪回北京批斗时于牛棚之中偷偷记下的日记,共计5 大本,其后又创作出纪实体的《听梯楼随笔》,约10 余万字。这两部作品分别于1995 年和1996年经摘抄和删减后出版,于文坛内及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震动。

“文革”结束之后,陈白尘重新焕发了青春。此时他不仅受聘为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而且当选为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中国剧协副主席、江苏省文联及作协的名誉主席和省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而且进入了他创作的丰收期。在这段时间内,陈白尘创作的主要作品有:大型舞台剧及电影剧本《大风歌》、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和舞台剧《阿Q 正传》;长篇回忆性散文《云梦断忆》《少年行》《漂泊年年》等等。舞台剧《大风歌》于国庆30 周年献演中获创作一等奖。《阿Q 正传》的舞台本获得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剧本奖,其电影参加了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的评比,被誉为“中国电影未来的令人鼓舞的开端”。他的诸多散文之作更是屡屡被译成英文、日文,获得了海外人士的青睐。

1994年5月28日凌晨,陈白尘因主动脉瘤破裂,逝世于家中,享年86 岁。在他去世后的第四年,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了8卷本300余万字的《陈白尘文集》。

(作者:常贵章 杜运威,文章来源:“淮安名人研究会”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