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路有千条,往往要作出许多的选择。有的人选择种田务农,平平过一生;有的人选择挑战命运,用才能技艺成就自己:有的人选择百折不挠,抵达一个个风景如画的高地;有的人选择治国安邦,不惜生命而慷慨赴死……由此想起一个人来,他就是晚清的杂学大家——刘鹗。
清文宗咸丰七年(1857年),农历九月初一日,长江下游两岸,迎来了深秋最迷人的时节。濒临长江北岸的六合县城,秋阳艳丽,金黄色的落叶随风飘落,桂花馥郁的香气四处弥漫,寻常巷陌里市井繁华,百姓人家安居乐业。寅时,在一处官宦世家的院落里,传来一阵响亮的啼哭声,一个男婴呱呱落地,开始了自己的人生旅程。他就是刘鹗,谱名震远,字梦鹏、云抟,后更名为鹗,字铁云,又字公钧,号老残、洪都百炼生等。
刘鹗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幼衣食无忧。他天资聪颖、四岁即从二姊识字、诵诗,七岁随镇江人赵君举读书,能熟背《唐诗三百首》。长大后,他秉性洒脱,不肯循规蹈矩,不愿走科举入仕而猎取功名之路,习惯了放荡不羁的生活。因此,他既不为母亲所爱,也不为兄长所喜。二十岁时,刘鹗碍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不得不去南京参加乡试,结果名落孙山。三十岁时,他又一次参加乡试,不终场便掷笔扬长而去。然而,刘鹗尽管不喜欢走科举应试这条道路,却对治河、天算、乐律、词章、医学、兵学、文学、甲骨文等门类的知识,产生了莫大的兴趣,如饥似渴地学习、研究。可以这样说,他另辟蹊径,学以致用,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为此,他付出了毕生的精力。
刘鹗生平纪事(年表),是我们了解刘鹗人生、研究刘鹗成就的宝贵文史资料。现抄录如下,不妨让我们回望一下他的人生轨迹:
5岁,随父至汝宁。9岁,随父到开封,旋去归德。12岁,随父驻开封吹台,亲见父亲浚惠济旧河。17岁,在河南游历,广泛结交人才。20岁,春天回淮安楚州,5月游苏州。23岁,研究算学、测量、绘图等。24岁去扬州与毛庆蕃一起拜从太谷学派李光昕为师。28岁,在淮安城里南市桥边开烟草店,年底倒闭。31岁,在上海开设石昌书局,为我国石印之始。32岁,上海石昌书局停办、回淮安,刻父刘成忠遗稿《因斋诗存》。33岁,任测绘“豫、直、鲁三省黄河图”提调,撰写《治河七说》,著《历代黄河变迁图考》。36岁,赴北京总理衙门考试,不合格,未试而归。37岁,出版《历代黄河变迁图考》。39岁,上书自请承办芦汉铁路。40岁,录定《芬陀利室存稿》,应张之洞召,赴武汉议筑芦汉铁路,未果而返;冬,上书请筑津镇铁路。41岁,为办山西矿,三赴太原,后应聘为山西福公司华人经理。42岁,因山西矿事遭弹劾回北京,参与福公司在河南的矿事活动。43岁,议筑芦汉铁路支线泽浦铁路,殷墟龟板甲骨出土。44岁,6月在沪兴办“五层楼商场”。45岁,在北京办理赈济,助王伯弓筹办“东文学社”,资助罗振玉办《教育世界》,议办北京自来水公司。46岁,为河南豫丰公司拟矿路章程,与郑永昌合办海北精盐公司,6至11月撰写《老残游记》第一回至第十四回,9月《铁云藏龟》印成。48岁,正月《铁云藏陶·附泥封》印成;手拓《铁云藏印》《铁云藏货》;刊行张瑞珊《十一弦馆琴谱》,并为之撰序。49岁,印太谷学派周谷、李光炘、张积中等人墨迹;取得浦口九濮地执照;在沪办织布厂;9月续撰《老残游记》十一回、十五至二十回。50岁,春、秋两度去日本,秋天返国时途经朝鲜;秋撰《老残游记·自序》《老残游记·外编》;经营之实业,是年大部分失败。51岁,在京、津重议自来水、电车、电灯等实业,均未成;撰《老残游记·二集》,7月开始在《天津日日新闻》连载。52岁,6月20日在南京被捕,旋流放新疆。53岁,正月开始撰写《人寿安和集》,7月8日中风,当天逝世;后遗体运回淮安,次年安葬于淮安楚州东南曹圩。
1857年至1909年,52年,是刘鹗的生命长度。这是一条短暂而艰辛的人生路,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几度忧海,几度欢乐……
纵观刘鹗的人生之路,发现两条主线,每一条都充满了一种神奇的力量。这种力量究竟从哪里来?为什么能在许多学科中做出骄人的成绩?我试想了一下,一是来源于他内心的强大,二是来源于他知识的丰富,三是来源于他精神的坚毅。
在经济活动上,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那时,清朝政府腐败无能,贪官污吏肆意横行,人民大众处于饥寒交迫之中。此时的刘鹗,没有四顾茫茫、无所作为。而是走上自立自强的道路。他从经营烟草生意开始,从事了一系列的企业活动。虽然多以失败而告终,但他都坦然面对,跌倒了,爬起来,重新开始。他行走在这条路上,失败与成功并存,厄运和风险同行。可惜,世道太乱,事与愿违,让人唏嘘不已!但是,过程中始终体现着锲而不舍、毫不气馁的不屈精神,让人敬佩万分!
在诸多学术上,杂而不乱,所涉足的必有建树,闪烁着理性的光辉。有人说,李白的一生,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有人说,辛弃疾的一生,上马击贼能比岳飞,下马写词不输苏轼;有人说,朱元璋的一生,从流浪乞讨到建立大明王朝,成为千古一帝,人生就是自己的传奇……而我说,刘鹗的一生,取得很多的学术成就,任选其中的一项,就足以让一个人自豪一辈子。
刘鹗的一生,是勤奋学习的一生。他博览儒经、佛典、诸子百家,旁及基督教义,著作颇多,成就也为外国关注,许多还被译成英文、法文、日文、德文、俄文、捷克文。一部晚清小说《老残游记》,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几乎所有版本的《中国文学史》中,都有专门的章节来介绍它。鲁迅先生曾将它与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四大谴责小说“。刘鹗的一生,是卓有成就的一生。刘鹗逝世一百多年以来,人们从他的文章著述、社会活动总结归纳出许多头衔:小说家、哲学家、音乐家、企业家、数学家、藏书家、慈善家、印学家、书法家、旅行家、改革家、水利专家、碑版学家、文字学家、甲骨学家、古董收藏家、钱币收藏家、太古学派研究家、诗人、医生,林林总总,成绩斐然,让世人肃然起敬、望尘莫及。
人生所走的道路,是自己的选择。有的人一路顺风顺水、繁花似锦,一直走到生命的尽头;有的人一路荆棘丛生、坎坷难行,难以抵达理想的彼岸。其实,大可不必后悔。既然相遇,就是一种注定的缘分。有的文史学者认为,刘鹗的人生命运多舛、跌宕起伏。功过是非,毁誉参半。这个评价似乎有失偏颇,然有争论辨析则说明他的遗产对当代有着重要的意义。国家清史编集委员会和刘鹗先生四世裔孙刘德隆先生整理出版的《刘鹗集(上、下)》,几乎将至今发现的所有的文字材料全部纳入书中,他们对刘鹗的历史评价也在著作前言中进行相当精准的总结,应该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刘鹗的人生经历,如同一本教科书,让人百读不厌。我们从中汲取经验与教训,能够明确人生的方向。知识是立身之本,学习是强国之路。人活在世上,失败并不可怕,就怕无所作为,白来世上走一遭。
刘鹗,一个让人不能忘却的名字。
(作者:骆洪宾,文章来源:《淮海晚报》2024年1月8日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