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名人
王义方弹劾宰相
时间:2024-06-05  来源:  字号:[ ]

在《旧唐书·李义府传》中,毛泽东曾经留下批注——“笑里藏刀李义府(见徐中远著《毛泽东批注圈画二十四史解读》,当代中国出版社)。

李义府的故事里提到了一位涟水人,他就是王义方。王义方是唐初涟水县城人,23岁在长安一登龙门,声价十倍,任晋王府参军。作为青年才俊,王义方在京城被不少名臣和要人看重。正当他踌躇满志地准备施展抱负之时,却受好友、刑部尚书张亮案牵连被贬海南儋州吉安县任县丞,三年后改授洹水县县丞,唐高宗永徽六年被召回京城任著作佐郎,再迁御史台侍御史。

就在这时,朝廷内发生了一件事。洛州有一女子与人合谋杀死了其丈夫,被打入死牢。宰相李义府听说其人貌美如花,顿生邪念,利用职权令大理寺丞毕正义将女子安置别处,金屋藏娇。查监时发现大理寺罪犯少一人,皇帝下令查处,当事人毕正义畏罪自杀,还有一说是李义府担心事情败露,牵连自己,威胁和逼迫其自缢身亡。朝中百官对此议论纷纷,可迫于李义府的权势,均明哲保身,无人出面弹劾。

据《旧唐书》记载,唐高宗欲立武则天为后,又惧朝臣反对。李义府为取悦唐高宗,上奏劝请废王皇后改立武昭仪。事成后,唐高宗投桃报李,李义府深得宠信,官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权势熏天。李义府外貌面善谦恭,与人说话时满脸带笑。他大权在握,要众人归附于他,谁稍微有些违忤,便加以陷害,因此,人们称他笑中有刀,这也是成语笑里藏刀的来源。

时年42岁的王义方由著作佐郎刚升任侍御史,板凳还没焐热,大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保持沉默,或许前程可期。再说,这是一个烫手的山芋,是一个不可触碰的地雷,人们避之不及,他没有理由不回避。王义方是新人,也是老手,早年即在晋王府任职。当年,他无辜躺枪,受牵连被贬,辗转千里、颠沛流离,经历磨难和坎坷,教训不可谓不深刻,按理说此时他也该是百忍之身了。再有一个原因,王义方从一个小小的县丞被提拔到朝廷任著作佐郎,不久又得到李义府提携,晋升侍御史,官居六品。李义府是王义方当年在晋王府的上级,早他三年官任监察御史,兼职晋王府。二人都有才情,有交集,当是惺惺相惜。

李义府比王义方大一岁,虽年龄相仿,但在经历和职务方面可为师长。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我爱我的老师,但我更爱真理。王义方也是这样想的。在天子眼皮底下违法乱纪,逼死大臣,如果满朝文武大臣无一人敢主持公道,正义不敢与邪恶较量,法律不敢与权力对阵,朝纲不振,奸臣当道,国家社稷岂不危哉?他想到,检举李义府,自己或许会千古流芳,但弹劾上级,得罪当权者,自己的前途定会受到极大影响。李义府是自己仕途的靠山,保持沉默可以升迁,飞黄腾达;弹劾他定会遭到报复。一番权衡后,王义方决定,宁可牺牲个人利益,也要维护社稷和法度。

王义方十年归来,初心不改,斗争精神不变,还是当年特立独行的性格。在呼唤英雄的时候,王义方应时而生,挺身而出。

王义方要弹劾李义府也不是就没有担忧,内心思想斗争非常激烈,令他举棋不定的顾虑就是母亲。王义方是一个孝子,父亲早逝,孤儿寡母,相依为命,是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抚养成人。他早年任职长安,未能报答母亲,更经受波折,让母亲为他担忧。他这次调回京城后,第一件事就是拿出多年积蓄在长安城置房,把孤单、年老的母亲从遥远的家乡接来安享晚年。如果弹劾李义府,他将再次面临被贬的风险,不知母亲能否承受?他回家征求母亲的意见。他对母亲说:权臣奸贼做了坏事,我拿着国家的俸禄而不弹劾,这是不忠;我如果弹劾而遭到打击报复,让母亲痛苦,则是不孝。我进退两难,难以定夺。

母亲的回答非常干脆,她说:自古忠孝难两全,你的职责是检举坏人坏事,就应该承担起责任。儿子你去吧,母亲支持你!从前,王陵的母亲杀身以成全儿子的名声,你尽忠事君,我就是死了也不遗憾!

真是有其子必有其母。王义方母亲以陵母伏剑的故事表明了态度,扫清了萦绕在儿子心中的迷雾和犹豫。王陵,秦末沛县人,在项羽与刘邦楚汉相争时,他率领自己的军队归顺汉军。项羽抓捕王陵的母亲当人质,以招降王陵。王陵的母亲私下对儿子的使者说:转告王陵,好好地跟着刘邦,他有长者风度,不要因挂念老母而三心二意,我愿以死断绝儿子的后顾之忧。她说完便自杀身亡。

可见,王义方的母亲是一个有文化的妇女,对《史记》中的典故烂熟于心。她深明大义,不是仅知油盐酱醋的家庭妇女,不是只知道趋利避害,而是鼓励和支持儿子明辨是非、修身养德,行善务求彻底,与邪恶作斗争不计个人得失。王义方的母亲因而成为史册上著名的贤母。

在唐高宗参加的朝廷会审中,主审官因为毕正义自缢,证据不足,且唐高宗有意袒护,审理无果。这时,王义方站出来,叱令李义府出列,听其陈述。王义方按历代监察规矩,为示郑重,头戴獬豸法冠,身穿红色衣裳,大声宣读弹劾奏本,怒斥李义府:贪冶容之美,原有罪之淳于;恐漏泄其谋,殒无辜之正义……此而可恕,孰不可容!

李义府恼羞成怒,立刻进行反驳,二人在朝堂上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一边是王义方严词指责,一边是李义府态度傲慢,百般推脱,万般辩解。王义方正义凛然,三次叱令李义府退下,可他仗着自己是唐高宗的宠臣,顾望不退。最后,看到唐高宗一言不发,这才识趣地怏怏退下,离开大堂,但他并没有引咎自责。

廷审的最后结果,唐高宗原谅包庇了李义府,以言辞不逊、毁辱大臣为由,再次将王义方贬为山东莱州司户参军。极具戏剧性的是,在王义方愤怒离开的时候,李义府无耻地追上来责问:你能得御史之职,是我向皇上推荐的,你妄加弹劾,惭不惭愧?王义方正色道:我是为公不为私,从前孔子任鲁国司寇,仅7天便诛杀少正卯,我王义方就任御史16天,却不能替朝廷诛杀奸邪,确实有愧。李义府心胸褊狭、睚眦必报,以为自己是胜利者,结果自取其辱。

在一心以权谋私的李义府看来,王义方似乎薄情寡义。其实王义方心存国家社稷,坚持正义,拒绝与邪恶为伍,是义薄云天的君子。

大廷三叱柔奸退,汗简千年道义彰。涟水明初进士贾进写诗赞扬王义方刚正不阿、怒斥权臣,这是王义方人生中的高光时刻。

(作者王双华    文章来源:《淮海晚报》2024527日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