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功臣、杰出的军事家,先后被封为齐王、楚王、淮阴侯。他的一生功高无二,却落个夷灭宗族的下场,使后人为之惋惜与喟叹。世事难料,韩信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给后世贡献了数十个成语,成为不折不扣的“成语达人”。气吞山河、推陈出新、解衣推食、拔旗易帜、多多益善、战无不胜、鸟尽弓藏、肝胆相照等,几乎每一个成语都堪称经典。
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载:“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意思是说,韩信落魄时在城下钓鱼,有几位老大娘漂洗涤丝棉,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拿出饭给韩信吃。几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很高兴,对那位大娘说:“我一定重重地报答老人家。”当韩信衣锦还乡时,果真做到了自己的承诺,赏赐了她千金。由此看出,韩信是个信守承诺、知恩善报的人。这就是“一饭千金”的来历。
“胯下之辱”这个成语大家相当熟悉。《史记·淮阴侯列传》载:“淮阴屠中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后来,韩信功成名就之后,召见曾经侮辱自己、让他从胯裆下爬过去的屠夫,封他为中尉,并且对诸将说:“这是位壮士,当他侮辱我时,我难道不能杀了他吗?杀了他也不会扬名,所以就忍了下来,这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这个成语成为韩信忍辱负重、能伸能屈的大丈夫象征。
韩信拜将后,建树了赫赫战功,彰显了高超的军事才能。作为统帅,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他灵活创新、出神入化的战略战术,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经典战例,为历代兵家所推崇。
“背水一战”堪称古代战争史上的杰作。公元前205年十月,韩信统率兵马在河北井陉口一带对赵军实施了一次出奇制胜的进攻作战。井陉之战,韩信背水列阵,拔帜易帜,灵活用兵,速战速决,最终以少胜多,是我国古代灵活用兵、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井陉之战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启示。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兵法贵在灵活创新,切忌死板教条。宋代岳飞评价说:“先阵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那位曾经在2100多年前“战必胜,攻必克”的风云人物韩信堪称表率。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也是韩信足智多谋、出奇制胜的经典战术。据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记载:(韩信)“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刘邦将从汉中出兵进攻项羽时,韩信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了胜利。这种神机妙算的军事谋略与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之“声东击西”是一脉相承的。
“十面埋伏”也是不得不说的韩信“略不世出”的典范。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载:“从今后跳出了九重围子连环寨,脱离了十面埋伏大会垓。”公元前202年10月,韩信统领30万大军和彭越的军队会师,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他采取十面埋伏的战术,逼迫项羽在乌江自刎,取得了楚汉之争决定性的胜利,为西汉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正因为韩信一生“功高无二”“勋冠三杰”,著有《韩信兵法》三篇,是“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刘邦赞他“战必胜,攻必取”,萧何夸他“国士无双”,张良评价他“独当一面”。南宋思想家、文学家陈亮评价说:“信之用兵,古今一人而已。”后人奉为他为“兵仙神帅”。
当然,“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最终落得悲惨的结局,是因为他自以为与汉王“解衣推食”“金石之交”,还是因他“功高震主”,被认为“伐功矜能”;抑或是因为“人心难测”,刘邦“伪游云梦”,招致“钟室之祸”,还是留给史学家们评说罢了。
(作者:徐润福 来源:《淮海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