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名人
明初治河能人柏桂林与邗沟西道渠化改造
时间:2023-08-01  来源:  字号:[ ]



 明初邗沟夏季风浪大,对漕运船只威胁极大;冬季邗沟水量不足,也难以漕运。为解决漕运面临的窘境,柏丛桂建议开挖人工河道替代天然湖道,受到朝廷重视,大运河逐渐走向渠化。


邗沟年久失修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了从扬州到淮安的“邗沟”,这是大运河最早的一段河道。邗沟开通后,常受到大风、降水量少、泥沙淤积等自然条件制约而难以通行,三国时期放弃邗沟东道而选择邗沟西道,其后也多次疏浚邗沟西道。东晋时期即进行过渠化的探索,《水经注》载:“兴宁中,复以津湖多风,又自湖之南北口沿东岸二十里穿渠入北口,自后行者不复由湖。”年深岁久,兴宁渠早已淤塞。

隋代大运河全县贯通后,逐渐发挥出其巨大的社会效益。北宋真宗和仁宗时,朝廷大力疏浚扬州运河,江淮岁米年运量曾高达800万石,创下我国古代漕运之最。除漕粮之外,还有铁、茶等大量物资通过运河西运,运河。
       南宋时,黄河大面积夺淮入海。为阻金兵和后来的蒙古兵,南宋还故意组织人员破坏运河、淮河的运输线,导致江淮间湖泊渐被淤浅,南宋进士陈造《与王提举论水利书》提及,高邮湖“即今淤泥可四五尺,浅者犹不下三尺”,白马湖、宝应湖等邗沟西道的航运功能大大降低。
长年战乱导致江淮间农田水利设施失修,运河堵塞,素为鱼米之乡的江淮地区沦为淮洪水走廊。每到汛期,黄淮叠加,洪水肆虐,一片汪洋。即使有如此多的洪水,江淮之间的运河也无法顺利通行。
      元朝末年,因为组织大量人马疏浚黄河,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元朝灭亡。


柏氏主动请缨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微寒,深知民间疾苦。早在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克集庆(今南京)后,朱元璋就注意水利建设等民生工作。掌握政权后,朱元璋更主张休养生息,《明太祖洪武实录》载:“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如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妥在安养生息之。”
       洪武十年,朱元璋通令各地,凡是老百姓有合理化建议的,必须即时陈奏:“令民言事者,实封直达御前。”洪武九年(1376年),高宝地区湖水泛涨,严重威胁着邗沟运道。当时,宝应湖西有一奇才叫柏丛桂,他精通水利,熟悉农情,热心公益。趁朝廷广开言路之机,他大胆上书建议疏浚邗沟西道,在高宝湖堤铺设六十里砖块,以防西风不断的冲刷。不久,柏丛桂的建议被朝廷采纳。朱元璋令发淮扬丁夫五万人烧砖,高宝湖东岸六十余里湖堤铺设大砖,坚固耐用,捍御风浪,堤坝防洪能力有所提高,确保了宝应湖东等里下河地区的安全,《漕河志》《惟扬志》皆有这段历史的记载。

人工河道渐起

高宝湖堤曲折漫长,仅仅铺设一段堤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如洪武二十年,高宝地区“堤崩地淤漫”。
除了漕运湖堤会溃决,漕船在湖中因风大浪急,还经常出现船毁人亡的悲剧。柏丛桂认为“必有重堤,左右翼夹,与湖隔离,运道乃安”,便再次上书建议从宝应槐楼南至界首挖一道四十里的人工河道——直渠,泥土正好翻过来加固湖堤,依使得河湖分开,避开新开湖险段,以保漕船安全。对于柏丛桂这条兼顾航运与防洪之益的建议,州县官员均置之不理,未予上报。
       为拿出有说服力的依据,柏丛桂不辞辛劳,亲自到实地进行勘测。湖中多淤泥草莽,水下坑洼不平,难以跋涉,他就以牛代步,涉险探察。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柏丛桂绘图附书,直接奏于朝廷,陈述利弊。朱元璋看了柏丛桂的建议,再次批准他的方案。这次明朝诏发淮扬丁夫五万六千,令柏丛桂负责督造这项挑筑人工运河的工程,并限期完成。

柏丛桂披星戴月,奔走于槐楼至界首一线,带来大家全力以赴。大堤顶宽一丈,长四十里,仅用月余即提前竣工。堤成之日,引水入直渠,漕船安稳便当。
       砖堤竣工后,邗沟西道变牢固了,湖东民众的生命财产也有了保障,邑人有口皆碑,称这段运堤为“柏氏堰”。柏丛桂组织开挖的直渠,是邗沟西道渠化之始。清代进士刘宝楠所著《宝应县志图经》云:“太祖洪武九年,用宝应老人柏丛桂言,发淮扬丁夫五万,令有司督甃高宝湖堤六十余里以捍风浪。二十八年,丛桂又言宝应自槐楼抵界首屡修屡圮,民苦役无已时,开直渠,便从之。由是就湖外直南北穿渠四十里,所谓倚湖直渠也。先是丛桂言于有司,寝不行。乃相度地多淤泥草莽,不可行,以牛步准程,无甚差异。经理会计,陈说利害,绘图奏于朝,诏发淮扬丁夫五万六千余人,令丛桂董其役,期月而成。引水于内行舟,休民力,免沉溺,邑人至今以为美谈,曰‘柏氏旧堰’也。此槐楼南至界首北四十里运河之始,运道不复由新开湖,此邗沟第九变也。”
       宝应老人柏丛桂建言“倚湖开渠”的治河主张,在当时是一种创新。此后二百多年里,明朝先后向直河两端延伸,开挖了康济河、宏济河、邵伯月河和界首月河等人工运道,淮扬运河航道逐渐摆脱天然湖道,全程变成人工河道。
金湖县《碧山堂柏氏宗谱》载,柏丛桂亦作柏丛贵,号受之,儒生,居黎左氾湖顺义乡,卒于永乐元年(1403年)春,葬于金(钗)涧西,柏氏此支又名涧西支系。
      《嘉靖宝应县志》载,柏丛桂素以耿直服其乡人。因治河有功,柏丛贵(桂)受到朝廷的嘉封,嘉靖宝应县志将他列入“孝义”,历代各种史料都尊称他为“宝应老人”。


(作者:张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