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名人
清代治河专家靳辅、陈潢在江苏的作为
时间:2023-07-26  来源:  字号:[ ]

清代,江苏境内的黄河流向基本保持在废黄河一线。治河专家靳辅和陈潢以淮安为治理中心,栉风沐雨、历经艰辛,在江苏展开的宏阔的治河诗篇,有力保障了黄河安澜和国家稳固。


1、河政败坏与靳辅的走马上任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是我们中国人的母亲河。南宋以后,黄河开始从华北平原进入淮河流域,至明代中叶基本形成夺淮入海的固定路线。黄河的侵入使淮河承受了太多的河水与泥沙,当无法承受的时候便会造成漫溢和决口,明代潘季驯等人实施筑堤、束水、攻沙的方式治理黄河。

时至清初,黄河水灾发生的频次有增无减。据文献记载,从顺治元年到康熙十五年,黄河决溢的年份占整段时间的2/3左右,淮河流域的民众深受其害,房屋倒塌、淹没的情况比比皆是,农作物的收成更是受到沉重的打击。《天下长河》有句戳指人心的台词:“黄龙来了,黄龙来了”。之所以称之为“黄龙”,就是因为黄河洪水裹挟泥沙像巨龙一样,冲毁黄河大堤,吞没房屋庄稼。

造成黄河水灾的原因,还与朝廷河政败坏有关。康熙前期,诚如剧中所展示的那般:此时的河道官员不仅对治河一窍不通,而且贪污腐化。虽然总河王光裕畏罪自杀而死(实际上是被罢免革职的处理结果),仍然没能扭转河道整治的困局。陷入忧思之中的康熙帝认为,必须要选出一名清廉能干的人来治理河道。

正在康熙帝为新的总河人选犯愁的时候,明珠向他推荐了时任安徽巡抚的靳辅。在安徽任职期间,靳辅不仅注重发展农田水利,取得较好的实际成效,另外在应对朝廷财政危机等方面也有诸多卓越见识。因此,当明珠向康熙帝举荐靳辅时,康熙帝也认为靳辅是位实心任事的大臣,可能会改变河道治理的困局。于是,朝廷下诏委任靳辅为总河。不久,靳辅从安徽赶赴宿迁,对黄河、运河等河势与水情进行实地勘察,当看到黄河水流四处漫溢、咽喉之地清口等处淤塞不通时,靳辅发出了“河之坏极矣”的仰天喟叹。


2、名为幕僚、实则挚友的陈潢


靳辅被委任为总河,但他的心理负担也极大——这黄河确实不好治理,稍有不慎就可能被罢免甚至脑袋搬家,历任总河的下场就是个明显的证明。而且,虽然以前他接触过水利问题,但是毕竟经验和实践不足,尤其对于治理黄河、运河这样的大型工程,更让他的内心充满了畏惧和惶恐,而陈潢的到来和襄助则让靳辅治河变得从容起来。

陈潢出生于浙江钱塘的平民家庭,自幼时他便喜欢阅读经世致用的书籍,对于水利方面的学问和著作更加酷爱,但在科举中节节失利。康熙十年,陈潢被迫到京城游学,希望依靠自己的学问谋得差事。有一天,靳辅与陈潢在路上偶然相遇,于是就聘请他为幕僚,一起奔赴安徽任职。当靳辅被任命为总河,陈潢自然跟随其后来到江苏。

靳辅任总河时的忐忑被陈潢看出,他坚定地对靳辅劝说,但凡碰到这样的难事,大家都会心生畏惧,不过如果能够迎难而上,就肯定能够成功的。而且,河道治理长期处于困顿的局面,这正是您可以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机会。陈潢还进一步表明心迹,如果您对治河矢志不渝的话,我一定为您竭尽全力地效劳。与其说陈潢是靳辅身边的幕僚,倒不如说是一位可以促膝长谈的朋友。在治理河道、抵御风浪的过程,两人早已形成了深厚的感情,完全超越了普通的主宾关系,更像是在漫漫治河路上惺惺相惜的挚友。


3、治河工程在江苏的徐徐推进


说实话,起初靳辅对于治河没有深入的认识,甚至可以说是个外行汉。后来,在陈潢的解释和引导之下,靳辅逐渐具备了较系统的治河思想,诸如黄淮运系统治理、上下游综合协调、治沙与治水并驾齐驱、减水闸坝的设置与运用等等。所以,有时候很难分清楚,到底哪一个是靳辅的思想,哪一个又是陈潢的思想,两人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实现了治河思想的统一和融合,在此基础上展开他们在江苏大地上的河道治理与工程建设。

经过艰辛的实地勘察之后,靳辅认为淮安地区是河道治理的中心,于是他奏请朝廷将河道管理的最高行政机构,从山东济宁迁驻到淮安清江浦,在此指挥黄、淮、运的治理工作。到了清江浦之后,靳辅治河心切,在康熙十六年七月初六日一天,一口气向朝廷上奏了八道疏文,在中国治河史上留下了“八疏同日上之”的传奇佳话。这些奏疏具体包括如下内容:挑浚清江浦至云梯关直至海口的河道、挑浚高家堰以东至清口的淤塞地段、在高家堰沿线帮筑碎石坦坡、修筑盱眙境内的古沟、翟家坝等处堤工、堵塞黄河、淮河沿岸及清水潭等处决口、挑浚挖深运河水道以便漕运等,并对河政管理、吏治整顿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思路与方法。

然而,这八道奏疏呈上之后,在朝廷讨论中却遇到掣肘,朝廷认为当务之急是平定三藩叛乱,没有额外的经费维持河工建设。同年十二月,靳辅再次上奏八道疏文,在与此前内容大体相同的基础上,奏请将黄河堤工的修筑延长至徐州一带。康熙十七年,靳辅奏请的各项工程事项基本付诸实施,此即为大修工程的第一阶段。

靳辅在江苏治河的策略与工程,还涉及其他诸多方面。第一、将南运口改移至七里闸,黄河倒灌、运河淤浅的问题得到初步的解决。第二、在宿迁西北四十里处的皂河集,挑浚一条上接泇河、下达黄河的皂河。第三、除了高家堰的修筑与加固之外,靳辅对归仁堤大加修筑,使之再次发挥助济保运、护佑民生的作用。另外,堵塞决口也是靳辅治河的重要方面,除了高家堰等处决口之外,清水潭、杨家庄等处决口的堵塞,使得靳辅的治河生涯充满坎坷与曲折。


4、陷于朝堂河议中的苦难兄弟

 

康熙二十一年(1682),朝廷派户部尚书伊龄阿等人,以钦差的身份南下视察河工,对靳辅的治河举措提出诸多疑点和缺点。靳辅虽然据理力争,康熙帝还是命令靳辅亲自奔赴京师作出解释。面对皇帝的指责与盘问,靳辅肯定是惶恐不安的,但是他仍然鼓足勇气作出承诺,康熙帝见此情状便依靳辅所言,命令他按照原来的计划督促工程建设。可能是上天垂怜,康熙二十二年(1683),萧家渡决口合龙,黄河重新回归故道。康熙帝既惊且喜,龙颜大悦。

康熙二十三年(1684),三藩叛乱被彻底平定,全国政治局势逐渐稳定下来。意气风发的康熙帝,把国家政务的中心转移到河务与漕运上来,并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南巡,亲自去看看靳辅治河的成果。在巡视河工的过程中,康熙帝真切地感受到靳辅治河的效果,然而对减水坝的设置和运行,康熙帝始终保持谨慎的态度,因为这关系到下河州县民众的安全以及整个下河水利的问题。由此,一场关于下河水利及海口疏浚、治理的争议,在康熙朝的河政事务中激烈地上演,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靳辅和于成龙之间的争论。围绕治河的举措和观点,朝堂上下形成了不同的派别,使得治河烙上了深刻的政治印记。

康熙二十七年,江南道御史郭琇上疏参劾靳辅,其主要依据是:靳辅治河多年,耗费国家大量银两,至今却收效甚微。后来,又因为“明珠案”的发生和升级,使靳辅被迫牵连其中——因为靳辅的总河职务是明珠举荐的。由此,郭琇借题发挥、参劾明珠,指称明珠勾结靳辅、掣肘河务。康熙帝便以靳辅治河为突破口,罢免明珠集团的一干人等。虽然靳辅在“明珠案”中没有被革职,不过也加速了靳辅被罢黜命运的到来。虽然靳辅竭力地为自己申辩,最后还是被罢免总河职务。在靳辅不断受到攻击和污蔑的同时,身为幕僚兼挚友的陈潢,自然不能幸免于难。郭琇在批判靳辅的奏疏说到,靳辅奏设河道官员,豢养闲杂人等,即所谓用人不当。这里的“用人不当”主要针对的便是陈潢。另外,郭琇又拿屯田一事大肆发挥,恶意诋毁陈潢,在郭琇的笔下陈潢被塑造成一个彻头彻尾的小人。后来,陈潢也被革除职衔,并被处以流放三千里、杖四十大板的重刑。陈潢襄助靳辅治河多年,竭尽心力,最后却落得不公的对待,悲愤交加的他不久之后便离开人世。


5、悠悠长河涌动的智慧与精神


虽然靳辅、陈潢遭受不公正的待遇,但是事实胜于雄辩。他们的治河功绩,不会因为某些人的污蔑而埋没,中河(淮安清口到宿迁之间避开黄河航运的人工运河)的开凿与贯通便再次改变靳辅的人生命运。康熙二十七年正月,中河开凿工程宣告竣工。康熙听闻中河船舶通行顺畅,一派繁忙的景象后颇觉后悔,认为错怪了靳辅、陈潢,在对于成龙、慕天颜等人加以惩处的同时,着力恢复靳辅的声誉、彰显他的功绩。

靳辅被革职以后,由王新命接替担任总河,但是王新命并不善于治河,后来还因挪用公款被检举揭发,遂被罢免总河职务。由于治河人才乏力,康熙帝又再次想到靳辅。但是,此时的靳辅已经年老体弱,已无力承受繁重的治河事务。更重要的是,当他想到陈潢蒙冤而逝的时候,不仅缺少了一个得力的助手,也让他的内心感到深深的愧疚。但是,皇命难违,靳辅仍带病赴任。后来,因为病情严重恶化,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病逝于清江浦的官署之中。康熙听闻靳辅的死讯后,不仅钦赐其谥号曰“文襄”,而且特地准许靳辅的灵柩,从清江浦进入京城以后,再返回他的老家,这是对其劳苦治河生涯的告慰。江苏百姓对靳辅更是感恩戴德,于是百姓们呼吁为靳辅修建祠庙。直到雍正年间,江苏巡抚才奉命在清江浦建立祠庙祭祀靳辅,这座祠庙后来逐渐演化为四公祠,分别祭祀靳辅、齐苏勒、嵇曾筠、高斌。

在清初河政败坏之时,靳辅临危受命担任总河,在康熙帝的充分的支持下,使河政局面出现明显的改观,“黄龙”被缚,河漕稳固。但靳辅治河也招来各种非议和争论,成为党争的牺牲者,靳辅被罢免总河职务,陈潢则含冤离开人世。中河告竣之后,靳辅的声誉重新恢复,并在其风烛残年之际,为康熙河政尽了自己最后的一份力量。总之,从靳辅、陈潢治河的经历,我们既要看到他们是真正懂得治河的,彰显出他们丰富的治河智慧;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他们身上呈现出不畏劳苦、坚韧执著的精神特质,更是我们应该汲取的精神力量。


(作者:王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