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科举时代,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是科举的最高级别考试,殿试的前三名被称为“一甲”,分别为状元、榜眼和探花。淮安历史上人文荟萃、文风蔚然,出过众多的科举人物,除了最出名的两位状元沈坤和丁士美外,还有位列“一甲”的3位榜眼和3位探花。本文就介绍其中比较出名的榜眼李宗昉和探花夏曰瑚,从中管窥淮安在科举史上重要地位。
状元、榜眼和探花被称为“一甲”
李宗昉,字静远,号芝龄,清代江苏山阳(今淮安市淮安区)人。李宗昉的先世曾以医道高超而名于豪泗间(今安徽凤阳、泗县一带),明初徙居山阳县,子孙以医为业。直到李宗昉的曾祖开始以读书传家,以科举为业。
李宗昉
李宗昉幼年就聪慧而有识见,在父亲教育下,4岁时就朗读课文,8岁能作文章,16岁入县学。未满20岁,已显示出相当的功力,名满江淮之间。
嘉庆六年(1801),宗昉在江苏乡试中出类拔萃,次年在礼部举行的会试中也报捷,最后在嘉庆皇帝亲自主持的廷试中夺得第二,为榜眼,被授翰林院编修、充实录馆纂修,国史馆、文颖馆协修。之后,李宗昉于嘉庆九年(1804)主管陕甘乡试,任副考官。作为新科进士,这是嘉庆帝对他的格外垂青。宗昉后官至礼部尚书兼署兵部尚书,赐紫禁城骑马,为重量级的朝廷官员。
清代尚书李宗昉的金榜,他以一甲第二名榜眼荣列金榜
另外,宗昉家族共走出4名进士,8名举人,85名秀才,留下了“一门四进士,六世两乡贤”的佳话。
李宗昉一生以任学官和太子属官居多,又先后出任礼部、工部、户部、吏部、兵部尚书和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衔,足迹至顺天、贵州、浙江、江西等地,办事谨慎,学识渊博,著述颇丰,以“闻妙香室”为斋名,刊有《闻妙香室诗集》12卷、《闻妙香室文集》19卷、《经进集》5卷、词1卷。
值得一提的是,他在贵州官任内,根据见闻作《黔记》,第一次记录了茅台酒的酿造工艺,“咂酒(即钩藤酒),一名重阳酒,以九日贮米于瓮而成”成为茅台酒酿造工艺的最早记录,他的名字自然也被载入了《茅台酒厂志》中。
李宗昉记载的咂酒,现在在贵州还有保留
他情系桑梓,十分热心山阳地方文献的刊刻与传播,同时也显示他在金石学、诗文等方面都有极深的造诣。他先后为吴玉搢校刊《金石存》并作《校刻金石存序》,为丁晏辑的《枚叔集》《山阳诗征》《枚陈合集》等作序,还为重修的淮安名胜古迹城东南角的龙光阁书写匾额、楹联。今天淮安十五里桥有一个村庄叫李甲村,远近闻名,村名就是为了纪念李宗昉一甲榜眼及第之意,至今这里老人称李宗昉为“御先生”。
夏曰瑚,明代淮安府山阳县河下人,字联公,号涂山,生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崇祯四年(1631)进土第三名探花及第。因为夏曰瑚与状元沈坤、榜眼汪廷珍都是河下人,所以被乡人称之为“河下三鼎甲”,名盛一时。
夏曰瑚
夏曰瑚年少时注重自身修养的提升,在地方上有很好的声誉,人们认为他必成大器。他为儒生时,侍奉双亲至孝,父母去世后,他结庐墓侧。
1631年,夏曰瑚进京赶考,以第三名及第,得中探花。中进士后,担任翰林院编修(正七品),任职勤勉,博古通今,任职期间清正廉洁,别人所馈赠礼物概不接受,受世人尊重,著有《礼记提纲》。
职满三年后,明思宗朱由检以京甲一号、京甲二号诰封其亲属,封其父夏德为“文林郎”,去世的嫡母景氏被封为“孺人”,封生母聂氏为“太需人”,同时封其妻黄氏为“孺人”。诰封中日:“尔翰林编修夏曰瑚,器姿弘达,蕴藉深醇,专经之名,冠绝乡国,万言之对,鼎荐轩墀尔乃。”如此之赞誉,表现出皇帝对他的重视。
夏曰瑚在北京当官不久,便因患病回故乡休养。在此期间,他遍游淮安名胜故地,曾在河下文楼留下一副佳联“文友文心文趣,宜茶宜酒宜诗”。他的故宅在今天的河下二帝阁北仓桥旁,称其宅为“夏探花故宅”或“夏太史第”。状元沈坤去世后,人们在金牛冈建一座墓,他作诗《金牛墩怀古》,惺惺相惜,油然而生,今天在河下的沈坤状元府的院内墙上有这首诗的字碑。
晚明,淮安本土有很多士子结社,其中以复社最为著名,夏曰瑚是复社中的核心成员之一,《复社纪略》卷四对他有记载。为便于回淮参与复社活动,他特意寻觅到萧湖东边的郭家墩修聋“恢台园”。他曾作《恢台园》诗云:“何期谢缨冕,读《易》濯沧浪。”诗中表达自己甘心辞去官职,表现出高洁的志趣。著录《河下园亭记》的晚清学者李元庚,介绍明末清初的恢台园时就交代“园址今为福建会馆”。
崇祯十年(1637)举行全国会试,他担任房师,突然罹患恶性痢疾,不久竟卒于考场。时年37岁。
他的遗物探花公朝笏及明崇祯七年京甲一号、京甲二号诰封两幅历经百年沧桑至今保存完好,一直由其后裔张集乡彭庄村(今盐城市响水县小尖镇张集中心社区)的夏文友收藏,曾多次在县内外展出,1987年被淮安市博物馆征集,现存于馆中。
崇祯七年(1634)敕探花夏曰瑚圣旨一道局部(夏氏后人提供)
作者:李颖 来源:《方志淮安》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