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珍珠(Pearl S. Buck,1892-1973)
她在中国生活近40年,并且第一站就落脚于清江浦,在此生活了3年。她就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人权和女权活动家的赛珍珠。
独在异乡为异客
时间穿越回100多年前,美国传教士赛兆祥夫妇早年在清江浦传教期间,先后养育三个子女,不幸因感染“热病”而夭折。经友人劝说,他们回到美国老家休养,于1892年6月生下一女,取中文名赛珍珠,意为“掌上明珠”。同年10月,这对满怀传教热情的夫妇带着襁褓中4个月的她再次漂洋过海来到淮安清江浦老坝口传教。赛珍珠在淮安一共生活4年时间,地点位于清江浦区老坝口小学内民国时期的美式小楼,直到1896年,赛家到镇江定居。
童年有悲悯之心
赛珍珠父亲赛兆祥是美南长老会来华的著名传教士,从杭州经镇江抵达江苏北部,把美南长老会扎根在苏北。后来,她的父亲赛兆祥协助林嘉善创办仁慈医院,为当地百姓治病布道。赛珍珠从襁褓中来到中国,第一个脚印是嵌在清江浦大地上。她曾经说过:“我一生到老,从童稚到少女到成年,都属于中国。”
她从小先学汉语和中国风俗,然后母亲才教她英语,她随家人、保姆接受启蒙,虽有些模糊,但依旧成为人生记忆的重要部分。学者张煦侯在《淮阴风土记》中记述,她常和中国小朋友玩耍,保姆是一位中国老妪。
1933年,她也在《自传随笔》里深情记述:
“我决不会忘记在我童年时代的另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我的中国老保姆......我花了许多长长的但愉快的下午来倾听;而她一边补缀袜子,一边讲她的家和家庭遭遇到的意外事件。她也常常给我吃些芝麻糖或是一碗特别美味的点心。”
有时她也爱和中国小孩一样:听说书人讲故事,他们在乡村边走边敲锣,到了晚上,就在乡村打谷场说书;一些戏班也常来,在大庙前找个地方唱戏。这些艺人的演出,使她很早就熟悉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豪杰,这为她日后创作中国题材小说打下基础。
大地为纸,民俗为墨
赛珍珠自幼爱好读书,在她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岁月里,她阅读过中国大量明清时期小说。在她写作之前,西方宣扬中国是一个带神秘色彩、被歪曲丑化的“病夫”,中国人的形象不是卑鄙狡诈,就是麻木软弱。如此,赛珍珠为中国的发声格外珍贵。
1922年,30岁的赛珍珠开始文学创作。次年发表处女作《也在中国》。之后,她用亲身经验写下描写中国农民生活的长篇小说《大地》(The Good Earth),获普利策小说奖。1934年,赛珍珠告别中国,回美定居。回国后她笔耕不缀,把对中国的热爱写进小说。
1937年,《大地》被改编为电影,并在全世界上映,导演和演员都是美国人,说着英语,讲的却是中国故事,当年这部电影获得5项奥斯卡奖提名。
诚然,她脚踏在中国坚实的大地上,所望皆是朴素的灵魂中所蕴含的巨大力量;她看到中国农民在各种压迫下顽强生存,散发着人性光辉。1938年,46岁的赛珍珠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诺贝尔文学奖奖章时,动情地说道:“中国人的生活,本来就是我的生活。”此外,她再次赞美中国古典文学,她说:“中国文学有极为粗壮的生活之根,它来自于人民,它服务于人民,它属于人民。我要为人民写作……”
改编自赛珍珠小说的电影《大地》
支援中国抗战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赛珍珠公开发表著名政论《日本必败》。她还应宋庆龄之邀,出任“保卫中国同盟”的荣誉委员,号召美国文化界、新闻界成立“美国中国救济事业联合会”,说服罗斯福总统夫人出任该会荣誉主席,为援华筹集大量资金。
1939年,47岁的赛珍珠出版《爱国者》,揭露出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淞沪会战等等日军侵略暴行。在赛珍珠影响下,许多美国人纷纷为中国人民抗日捐款捐物。之后,她在美国发表声援中国抗战的汉语演讲:“中国绝对不会屈服日本。因为我不能想象到我们认识的那些健壮实在的农民,那些稳健的中户商人,那些勤苦的劳工,以及那些奋勇热心的学界领袖会被日本降伏的……将来战争结束,我们必是最后胜利者。”历史是最好的证明,她当年的判断如此准确与坚定。
淮安人周总理与赛珍珠也有渊源:1941年,影星王莹、谢和赓夫妇带着中共的使命去美国。临行前,周总理对他们说:“到美国后要广交朋友,有一个人你们必须努力争取……争取到她对我国抗日战争的同情与支持,对于争取到美国政府和人民有很大的作用。”因为在赛珍珠时代的美国,上至政治领袖下至清洁工,无一不读她的小说。许多学者认为:“她为一代美国人‘制造’中国人。”据赛珍珠回忆,1943年周恩来曾邀请赛珍珠回中国看看。
翻译中国名著
二十世纪上半叶亦是赛珍珠的流金岁月,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当时已有多种译本,有的直译为《发生在水边的故事》,有的意译为《一百零五个男人和三个女人》。在所有译作中,翻译得最为准确、最为精彩、最有影响的还数她的英译本——《四海之内皆兄弟》(All Men Are Brothers)。1933年,“All Men Are Brothers”出版(分上下两卷),当年在美国很畅销,一下子就“窜”上美国权威“每月图书俱乐部”排行榜。但她或许不晓得,《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作者施耐庵与罗贯中师徒,也与淮安有一段特殊缘分。
赛珍珠翻译的《水浒传》
晚年盼回中国
她曾在抗战演讲说:“我们今天因战争的需要,彼此逐渐地互相合作。将来太平时,我们必须照旧合作下去”,这是她对中美关系的期许。赛珍珠79岁那年,中美关系破冰,她一度想加入尼克松访华团,回到朝思暮想的“故土”,但最终未能如愿。
1973年3月6日,享年81岁的赛珍珠逝世,被葬在一棵白蜡树下,用花语是“永远不变的爱”表达她对中国的思念。她墓碑上镌刻的“赛珍珠”三个篆字,算是这位美国女作家对自己一生的最后定位。
尼克松总统闻讯后称她“一座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一位敏感、富于同情心的人”。美国前总统布什访问中国时,也曾参观过她的故居并告诉中国朋友:“我当初对中国的了解,以至后来对中国产生爱慕之情,就是受赛珍珠的影响,是从读她的小说开始的。但她后来没能再次回到中国,回到那座后半生魂牵梦萦的运河之城......
(作者 李颖 系淮安市政协特邀文史委员,淮安市志办地情文化顾问,淮安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