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04-24 来源:
1927年7月下旬,周恩来秘密来到南昌,在血雨腥风中,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雄才大略,高举义旗,于8月1日毅然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谱写了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上永放光芒的一页。
1961年9月18日,中华民族的伟大儿子、全国人民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来到了阔别已久的英雄城——南昌。
这天,秋高气爽,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全体工作人员正在等待着这一幸福时刻的到来。
“啊,来了,来了!”一位眼尖的讲解员突然欢呼起来。这时众人纷纷把期待的目光朝她所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辆黑色轿车从中山路的东头缓缓向八一纪念馆驶来。在一片激动的欢呼雀跃声中,进入了八一起义纪念馆的大门。车门打开,当年领导南昌起义的中国共产党前敌委员会书记、今天我们敬爱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微笑着在江西省委书记杨尚奎的陪同下,从车内下来,缓步走向纪念馆,与分列两边的工作人员一一亲切握手,显得那样平易近人,那样可亲可敬。
周恩来总理站在众人当中,微笑着环顾四周,仰望着总指挥部旧址,深情地说:“是这个地方,是这个地方。原来这里是江西大旅社,样子一点也没变。”然后在同志们的簇拥下,迈上总指挥部台阶,进入旧址参观。他首先参观了起义时警卫连和卫生队的住房,边走边叙说着往事:当时正值南昌盛夏季节,天气炎热,战士们一个个睡在走廊的地面上,够辛苦的。他边说边用手比划着,话语中充满了对当年起义军官兵的爱怜。进入会议大厅,大厅上方条案上摆着一座时钟,它静静地指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1927年8月1日凌晨两点。这位把中国人民从黑暗引向光明的伟人,站在大厅中央凝望良久,缄默不语。“周总理,您在这里开过会吧?”还是站在他身后的杨尚奎书记先开口。他轻轻地点点头,“开过,有些重要的会议是在这里开的。”“7月27日在这里成立的前委,”他略微停顿了一下,颇有感触地说:“决定南昌起义是对的。其实早该动手,但被陈独秀耽误了。在汪精卫准备叛变时,我们当时已经有一个军两个师和武汉警卫团,以当时的军校作骨干,再加上湖南、湖北的工农武装和武汉的工人纠察队,组织5万到7万军队是可能的。有这些条件不去运用,很可惜。到了7月下旬,汪精卫已经公开反共了,再不动手,连剩下的武装力量也保不住。时机是相当紧迫的,所以在这里开会时,对于要立即起义,几乎是一致的意见。"总理对往事的追述,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从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中觉悟,开始懂得了在中国必须用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的真理,道出了南昌起义暴发的思想基础。
总理踱步走到会议大厅旁边的九号房间。这里是军事参谋团的办公室,是前委领导下的军事指挥机构。他没有进去,看着立在办公室里的陈列说明牌,侧过身来,微笑着解答着我们的提问:“军事参谋团由叶挺、刘伯承、周逸群、蔡廷锴和我组成。他们谁也不肯当参谋长,都知道这个差事不好干。”幽默的话语把大家逗笑了。“我就指定伯承干,他最后接受了。有些重要会议是在这里开的,但有时又在贺龙、刘伯承住的地方开。伯承在起义中是立了功的。他考虑问题一贯缜密,作战指挥很有办法。”
周总理边走边给我们介绍,幽默的话语,风趣的述说,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到了二楼陈列室,总理对贺龙、叶挺两个指挥部旧址模型很感兴趣。他围着模型转了两圈,然后朗朗地说开了:“贺龙住的这栋房子,我的印象很深,是两层楼房,伯承也住在那里。当时,我多次去过,和贺龙谈工作,主持召开会议。贺龙当时率领一个军,是起义军的‘大户’,他性格豪爽,斗争坚决。什么敌人也不怕……”
“‘北伐时’,叶挺的独立团战斗力很强,众多党员、共青团员在部队中起作用,从广东一直打到武汉,所向披靡。起义时他的指挥部就设在这座房子里。”他指了指叶挺指挥部旧址模型。“我住的地方,离叶挺近,离贺龙远。南昌起义后,叶挺参与领导了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到了莫斯科。共产国际责怪他,他受了很多委屈。皖南事变时,他是非常英勇的,被捕后他从未向国民党低头。后因飞机失事牺牲了,是很可惜的。”言语中对这位著名将军的不幸去世深蕴惋惜之情。“记得当时那里是个学校,”他仍指着叶挺指挥部的旧址模型,“校名叫心远中学,校长熊育炀……”事隔30多年,他还记得这么清楚,大家都为总理惊人的记忆力所折服。
走出第二陈列室,便到了江西大旅社的25号房间,这个房间是当年起义时周恩来同志工作的地方。他淡淡地看了一眼,便指着说明牌说:“怪不得有人回到北京说我住在这里,我说,我没有住在这里……”
“您总算在这里工作过吧!”还不等总理说完,杨尚奎书记便急着提问。
总理没有直接作答,他谈起别人对中国革命的功绩,总是如数家珍,而谈到自己,却守口如瓶。但是,总理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功绩,则象一座巍峨耸立的丰碑永存在全国人民的心中,永远是激励人民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
进入第三陈列室,总理在当年朱德同志的花园角二号旧居照片前停下了脚步。讲解员带着探询的口吻请教他:“听说您来南昌的第一天,就住在朱德同志的家里?”“是的。”他微笑着说;“我以后住的地方是一所学校,也是朱老总找的。朱德同志在南昌起义时是一位很好的参谋和向导。他对南昌的情况非常清楚,各方面关系也熟。起义后,他任第九军军长,没有多少兵。但是后来却把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带上了井冈山,为人民立了大功。”
当讲解员介绍起义前夕,前委会上研究南昌起义的行动计划,张国焘假借中央名义,极力反对起义,引起与会同志与他争论时,总理听的很仔细。并对当时的细节作了补充:“当时的争论的确很激烈。在我们要行动时,张国焘赶来竭力反对,我在会上拍了桌子。有人还主张把张国焘捆起来,我不同意,因为他是中央代表,怎么能捆他呢?从这次争论后,张国焘在起义部队中很孤立,大家都瞧不起他。”
在参观起义战斗陈列时,我们又向总理请教了一些有关史实的问题,他给我们一一作了详尽的解答:
“起义军实际人数不是3万,是号称3万。”
“起义打响是午夜12点以后。贺龙是总指挥……”
接着,总理走到陈列展面前,指着起义军各路指挥人员名单逐一地作了介绍:“贺龙是起义军总指挥兼20军军长,起义之后,他回到了洪湖,开辟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廖乾吾是20军党代表,起义之后,他去了上海。”
“叶挺是起义军前敌总指挥兼11军军长,起义之后,他参与领导了广州起义。”
“聂荣臻是11军党代表,起义之后,他与加领导了广州起义。”
“朱德是第9军军长,起义之后,他把保留下来的部队带上了井冈山,与毛泽东同志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合,成立了红四军。”
介绍李硕勋时,他语调低沉凝重,明眸泛着哀思,表现出对已故战友的无限怀念:“李硕勋是11军25师党代表,当起义军抵达潮汕地区后,25师拨归朱德同志指挥,当时留守大埔县三河坝。在三河坝激战三天三夜后,撤至饶平,经福建武平,进入江西会昌筠门岭,来到安运县天心圩,受朱德同志派遣赴上海向党中央请示工作,被党中央先是派到浙江省委,后又调任广东省委军委书记。1930年为了发展海南革命武装,壮大琼崖革命根据地,他只身一人前往海南岛,不幸被捕,壮烈牺牲。他的爱人赵君陶,是赵世炎的胞妹,含辛茹苦带着当时不满3岁的儿子李鹏继续坚持革命斗争。现在赵君陶在北京工作,李硕勋的儿子李鹏50年代初从苏联留学回国,现在东北工作……”
当参观到起义军离开南昌,冒着酷暑挥师南征时,总理第一次谈到了自己。他缓步走到沙盘前,语气凝重地说:“南昌起义后,要是不向南,而是向东就地发展就好了。假如就地革命,不一定能保住南昌,但是湘鄂赣三省的形势就会不同了。这也是没有经验,只晓得生搬硬套苏联那一套的结果。国际指示要建立根据地,而我们就只想建立城市根据地,搞大城市起义,没有认识到要搞农村起义。我们走了,人民群众是不高兴的。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当时只有毛主席提出来了。因此南昌起义的宣传,一直要讲到井冈山。”
一位当年叱咤风云,领导南昌起义,用自己的革命胆略和勇敢行为,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谱写了光辉一页的人民英雄,不谈自己的功绩,反倒诚恳地检讨自己,折射出他何等博大的胸怀,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
参观已经两个小时了,总理还是那样兴致勃勃,那样谈笑风生。当讲解员介绍潮汕激战,讲到周恩来、贺龙、叶挺等汤坑前线指挥作战时,总理立即给予了纠正:“我没有去汤坑。当时决定我去,但没有走成。那时,我和周逸群在汕头指挥部队和敌人的海军作战。”
说到这里,总理又给我们讲了一个生动的故事:“正当前方战斗得最激烈的时候,我打电话到汤坑去找叶挺,接电话的却是敌人黄绍竑的部队。他们把我误认为是自己人,要我赶快搞几十个车皮去,我才知道前方形势不好。我应付他们说马上派,放下电话,就把所有的车皮都扣了,连夜开会决定转移……”说着说着,大家都笑了,打心眼里佩服总理的英勇机智。站在一旁的资料人员飞快的记录着。
总理接着上面的话茬继续往下说:“部队按照会议决定往海陆丰转移。我带一连人打后卫。尽管敌人蜂拥而来,我们仍坚决阻击。直到一部分部队到了海陆丰,我们才撤退。后来我在当地群众的掩护下转道回到了上海……”
参观结束后,总理回到贵宾室稍事休息。他关切地询问在场的每个同志的姓名、年龄、籍贯和个人爱好、家庭生活,勉励大家好好学习,努力工作,把纪念馆办好,热情宣传我党我军的光荣历史,教育子孙后代永不忘本,永远革命。总理还答应回北京之后,请起义时在军事部门工作的现国务院参事陈公培先生出来,做八一纪念馆的顾问。一位掌管国家大事、日理万机的总理,竟如此关心和支持纪念馆的工作,这使我们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增强了搞好工作的责任感。
我们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请总理和我们合影留念。他微笑着,亲切地招呼在场的同志都参加,而且要年轻人站在自己的前面。他意味深长地说:“年轻人站前排,你们是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嘛!”
告别的时候到了,我们和总理再一次握手,两行热泪夺眶而出。没有语言,只是希望多看总理一眼。他身体修长,面庞清癯,神采飞扬,穿一身褪了色的中山服,显得朴实无华。除了在职务上他是人民的总理外,一点也看不出他有什么特殊。据总理的秘书透露,自从我国遭受严重灾害以来,他坚持每天三餐都吃素,说要等到形势好转,全国人民都吃上肉,他才开荤。
总理啊,总理,我们衷心地期待您下次再来,我们敬爱您!
(作者:郑传云 原为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馆长)
原载于《丰碑》第13期,200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