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建言献策

抓好优化整合 擦亮文化名片——关于淮安市“新三馆”的调查与建议

发布日期:2023-10-07 来源:

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场馆是记录和展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人们了解和欣赏文化之美的重要窗口。“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和数字化发展。如今,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场馆已成为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重要渠道,进一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是推进城市文化建设、促进文旅融合的重要举措。

一、淮安市“新三馆”建设现状

近年来,淮安市始终坚持构建富有淮安特色的文化场馆服务体系,场馆投资建设力度大,特色突出,特别是“新三馆”作为我市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在群众中影响大、口碑好。

淮安市图书馆内设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淮安市支中心、政府信息公开查询点、政府公报赠阅点、淮安地方典籍馆、视障读者图书室、专家研究室以及报告厅、展览厅、影厅、休闲书吧等,是融学习、阅读、信息交流、文化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图书馆。

淮安市美术馆包含两个恒温恒湿展厅在内的大小展厅9个,面积2600平方米,展线800米,另有学术报告厅、多功能厅、贵宾室等多种配套设施,是集收藏、展览、创作和研究功能于一身的全省地级市一流、苏北第一的专业化美术场馆。

淮安市文化馆总建筑面积9024平方米,共设各类创作室11个,366座的音乐厅一个,非遗厅(兼顾书法美术摄影等展厅)一个,艺术培训教室8间,琴房9间,舞蹈练功房4个。常年免费开设少儿、老年艺术培训,为我市的全民艺术普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淮安市“新三馆”存在的问题

尽管“新三馆”面对公众开放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比较突出的短板和不足。

一是优化整合程度较差。“新三馆”地缘相近,市民游览方便,但未形成资源共享。例如,暑假期间,图书馆看书、自习的市民不在少数,而其他馆内市民却不多,美术馆及文化馆可在图书馆内设置文化展览简介,吸引市民前去观展,一同提升文化场馆的使用效率。

二是表达形式较生硬。目前,美术馆及文化馆主要以传统定点展览为主,数字化发展不足。例如上一次美术馆VR云展览是在2022年7月27日,时间较为久远,市民点进去,也只是匆匆浏览数张图片,未能打破传统线上展览观看角度的限制,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作品魅力。

三是国际性大展较少。美术馆及文化馆展览众多,但多以书画较多,面向的观众较为单一,对年轻观众吸引力较差。例如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在今年7月8日推出首个国际大展“乔治·莫兰迪”,不少年轻观众在抖音、小红书等网络APP上进行宣传,成为“自来粉”。

四是对外宣传方式较单一。目前,“新三馆”主要宣传渠道仍以自家单位微信公众号推介为主,有市民得知消息后,却早已过了展览期,使得受众较少,展览普及度不高。

三、进一步放大“新三馆”作用的建议

一是加强“新三馆”建设整体规划,构建联席会议制度。三馆之间互通有无,形成长效沟通机制,文化资源、设施设备形成共享,增强市民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二是引进一批掌握新技术的人才,拓宽展览形式。加大AR、VR技术引用,利用科技手段突破时空限制,让“云端”观展走近越来越多观众。运用交互式展示手段、开放式知识探索模式,让数字展品变得更加生动,以科技手段为观众带来沉浸式观展体验和更加清晰、便捷的用户体验,使观众更加全面深刻地感受艺术魅力。

三是主动向上争取资源,与同行进行沟通学习。国际性大展资源稀缺,需要政府部门和基层文化场所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引进,借助即将建成的水工科技馆和板闸遗址公园展馆,加强与国家水利部门沟通交流,有效吸引一批国际性大展。与友好城市同行业进行交流学习,学习他人文化场所布展、宣发等经验。

四是加强与媒体合作,增加宣发渠道。与媒体建立有效合作机制,开展线上展览直播互动活动;多与学校、工厂、企事业单位沟通,把展览信息送到一线;开设抖音、小红书、今日头条等新兴网络媒体账号,做好新媒体工作。


(市政协委员、淮海晚报社总编辑  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