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建言献策

“推进文化场馆建设 增强城市文旅功能”专题调研报告

发布日期:2023-09-01 来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淮安市委将“加快提升文化场馆综合利用效率,切实让场馆用起来、活起来”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文化场馆建设的重要内容。为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市委决策部署,进一步发挥文化场馆在推动全市文旅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经市委同意,市政协将“推进文化场馆建设,增强城市文旅功能”作为今年主席会议协商议题。5月份以来,在戚寿余主席亲自指导下,市政协副主席周毅带领专题调研组先后到市直和淮安区开展实地调研并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赴广西百色、柳州等市和江苏扬州市进行学习考察文化场馆文旅融合发展方面的经验,形成如下专题调研报告。


一、 我市文化场馆建设与文旅融合发展情况


去年以来,我市以提升文化场馆综合利用、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为目的,着力加强文化场馆整合优化,探索构建淮安特色文化场馆服务体系,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主城区重点文化场馆改造得到加强。顺应时代要求和群众需求,以增强文旅整体功能为目的,市主城区重点文化场馆得到进一步优化。筹措560多万元资金对淮安人民大会堂舞台、设备等设施进行更新,建成全市文化惠民演出定点场所;市少儿图书馆打造了14个新型主题阅读空间,增设了科技体验室、3D影院等项目;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启动了馆藏文物数字化项目,完成了数字魔墙、数字展柜等设施建设;市图书馆和市文化馆对空置空间、主要阅读区域和多功能展厅进行了优化提升。2022年,市“新三馆”被省文旅厅评为最美公共文化空间。

(二)场馆整合改革逐步推进。以资源整合、单位联盟为形式,对主城区29个文化场馆进行适游化整合,推动场馆功能集约化。打造“阅读共同体”,组建图书馆联盟,建成了覆盖全市阅读场馆的云数据中心;研究拟定博物馆整合方案,组建淮安博物馆总馆,打通全市各博物馆之间的文物、展陈、活动、数字化资源流通渠道;实施院团改革,整合“三团一堂一中心”,组建市文化艺术中心,强化资源共享、人才共用,院团融合发展加快推进。

(三)场馆产品供给力度加大。以“中国大运河曲艺文化艺术节”“淮安文艺院团惠民展演月”等系列文化活动为抓手,不断加大文化场馆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力度。市文化艺术中心开展“幸福淮安文旅惠民”活动,创排了京剧《杰出楷模周恩来》、大型淮海戏《荡湖船》、现代淮海剧《村官八把手》、儿童剧《新安旅行团》等。市文化馆探索“展览+展演+交流”文化活动体验形式,开展“品味+、亲民+、互动+”文化体验项目,排练各类课本剧、小话剧。市美术馆积极开展“淮上花开”“新时代新征程”书画巡回展,策划的美术项目获“2022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公共教育项目”。市博物馆精选150余件展品,推出“镜观美好生活”等多项主题艺术展。

(四)场馆文旅功能有所增强。以争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为契机,加快文化场馆融游化步伐,场馆文旅功能得到拓展。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故居、黄花塘新四军纪念馆等红色文化场馆影响力日益扩大,清江浦记忆馆、中国漕运博物馆等运河文化场馆旅客量逐年增多,西游乐园、吴承恩故居等西游文化场馆深受游客欢迎,大云山博物馆今年春节开放期间日接待游客2万人次。市文化馆“非遗研学旅行新课堂”、市少儿图书馆“多主题研学游”、里运河文化长廊“城市文化会客厅”等一批新型文旅业态和商业模式正在兴起。


二、存在问题


我市在文化场馆整合利用、增强文旅功能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多头管理,融合效应不明显。目前,市县两级文化场馆共43个,有36个分布在市主城区, 其中,市文旅局直属文化场馆13个、市文旅集团11个、清江浦区5个,其余场馆分属于市大运河办、市城市资产运营公司、市水利投资控股等单位和其他县区。由于多头管理,缺乏统筹规划,大部分文化场馆旅游功能未能有效激活,市文旅局直属场馆使用效率优良的仅5个,市博物馆、长荣大剧院、郎静山摄影馆等场馆“有文化难旅游无旅游”现象普遍存在,场馆综合利用率低下,文旅融合面临形式化、浅层次的发展困境。

(二)功能单一,公共服务有短板。全市文化场馆公共服务水平与发展要求不相匹配。展陈项目普遍存在表达生硬、创新创意不强、现代科技元素应用较少等情况,游客体验感差。“你展我看、你说我听”的单一手段难以满足旅客需求,场馆人气不旺,有的场馆全年游客量不足2万人。全市17个博物馆以及民间个人馆展陈存在重复化、同质化现象,游客易产生审美疲劳,失去吸引力。文化小剧场偏少,不能够满足基层群众需求。场馆人才缺乏,存在培养难、易流失等问题。

(三)转化率低,资源挖掘不深入。淮安文化资源丰厚,但由于研发缺乏深度,韩信、周信芳、王瑶卿、刘锷、枚乘等一批淮安历史名人故居尚未得到挖掘开发,淮安文化遗址、特色工艺、美食、曲艺等地域文化资源未能有效转化,全国、全省叫得响的有特色、有亮点、有创意的文旅项目偏少;文化产品供给和市场需求脱节,开发出来的如像章、手提袋、布偶玩具等文旅产品品质不高、附加值较低,带来的经济效益较小;文旅活动和文化产品创新创意性不强、缺乏吸引力,场馆大众适游化水平亟需提升。

(四)营销粗放,品牌塑造待提升。文旅营销手段缺少大手笔、系列化、组合拳,文化场馆普遍存在“等客上门”现象, “请进来”少人气、“走出去”缺自信。“曲艺节”“书画展”“摄影展”等文化活动虽然经常性举办,但针对小众群体的多,受众面窄,由于缺少区域品牌引领,难以形成热度。聚焦淮安特色文化、热点项目不够,如近年来掀起的“全民掼蛋”热潮,作为发源地,对掼蛋品牌的挖掘、展示和运用推广力度不大。借助新媒体宣传没有形成矩阵效应,相关宣传推广停留在区域内,缺乏硬措施在更大范围内推介。


三、对策建议


调研认为,加快提升文化场馆整合利用,有效激发全市文化场馆文旅功能,把文化场馆建设成为“淮安文化展示交流平台、群众文化活动平台和城市旅游发展平台”, 对于淮安全面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一)加大统筹力度,做“活”工作机制,构建区域联动发展格局。将文化场馆建设纳入全域旅游总体框架通盘考虑,推动形成市级统筹、部门协作、县区联动工作格局。一是加强全局统筹谋划。建议在市级层面成立文化场馆融合发展领导小组,研究出台加强全市文化场馆综合利用实施意见,实行场馆规划、设施、线路、营销、宣传、政策等一体化,形成全市统一的文化场馆市场运行体系,真正实现市域文化场馆融合发展一盘棋。二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聚焦关键问题,加以深入研究,形成一整套务实管用、运行流畅的工作机制。建立目标责任机制,制定中长期目标规划,明确建设运行主体,强化部门职能分工。建立推动落实机制,领导小组定期研究解决全市文化场馆功能转化、融合发展方面问题,推动工作落细落实。建立综合利用评价机制,将功能转化有关指标纳入目标考核体系,以考评促发展。三是强化区域联动协同。加强跨部门跨县区跨场馆协作,推动市级不同部门之间、市与县区之间、县区与县区之间联动发展。充分发挥市“新三馆”、周恩来纪念馆、西游乐园等“龙头”作用,推动全域文化场馆文旅功能同步提升。

(二)推进改造优化,做“实”发展根基,强化文化场馆支撑保障。文化场馆是展现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满足市民文化需求的重要渠道。要加强文化场馆建设,创新手段方式,不断夯实发展基础。一是稳步推进老旧场馆改造。坚持盘活存量、提高质量、量力而行的建设原则,对老旧文化场馆活动空间、舞台设备等进行改造提升。结合城市更新、文明城市创建和乡村振兴,大力开展场馆周边停车场整治,推动旅游线路优化,着力完善乘运、组团、导游、餐饮、购物、休闲等服务配套。二是持续推动场馆整合优化。按照“能融则融、能联则联”原则,推动场馆与场馆“形态”整合,加大场馆活动、人才、管理、服务等要素融合,逐步形成文化场馆集团优势。例如:在组建淮安市博物总馆联盟公共交流平台时,建议将各馆的藏品、展览、活动、文创、参观、导览、学术等方面加以有效整合、形成深度关联,推动从“散点式服务”到“有机融合统一”的转变。三是重视文旅融合型场馆项目招引。调研中,大家反映大部分县级文化场馆始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和本世纪初,设施老旧、空间不足,周边配套不完善,与中心城市建设不相适应。建议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场馆建设,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开展“走出去”招商活动,招引一批龙头型、融合型、总部型文旅和数字文旅项目,为文化淮安建设提供支撑。

(三)突出地域特色,做“靓”文化产品,挖掘文化场馆“宜游”元素。深入挖掘淮安历史文化资源,在文化场馆功能转化中,融入更多“宜游”元素,着力破解文化场馆“有文化难旅游无旅游”现象。一是提炼淮安标志性文旅特色主题。广西《刘三姐》、湖南张家界《天门狐仙》和《重庆1949》等富有地域特色魅力的剧目,成为一个地区吸引八方游客的重要引擎。淮安要借鉴先进地区做法,围绕“伟人故里、运河之都、美食之都、文化名城”等“四张名片”进行深入挖掘,邀请名家主打,认真加以提炼,下大力气创作出一台具有淮安特色、体现城市品牌形象、能够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的文旅大剧,通过常态化演出,引客入淮、集聚人气。二是聚焦原创精品生产。增强精品意识,出台文艺精品“攀高比强”实施意见,推出一批兼具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淮安特质、群众欢迎的精品力作。加强精品剧目库建设,坚持“三贴近”原则,发挥市文学艺术院等创作机构作用,着力提高剧目生产以及书画作品创作等组织化程度。三是加大文创产品研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特色化、品牌化为目标加强文旅产品系统开发,把淮安特色元素融入旅游产品设计,如“四大名片”纪念物、淮扬养生菜谱、特制掼蛋扑克和技法宝典活页等。围绕稀缺性、时尚性、文化性,研究开发出一批淮安地域特色“伴手礼”系列文创产品。四是开发夜游产品和项目。顺应大众现代生活方式转变,大力开发品种多样、特色浓郁的夜游产品和项目,积极策划如“夜生活节”“夜间集市”“博物馆之夜”“夜游美术馆”“戏曲嘉年华”等系列活动,点亮“淮安夜八点”,将文化场馆打造成为吸引人们趋之若鹜、留住脚步的“打卡地”。

(四)强化科技赋能,做“新”文旅业态,激发文化场馆发展动能。推动现代科技与文化场馆相结合,催生一批文旅消费新业态,以创新的手段激发文化场馆文旅功能。一是搭建新型文旅空间。在历史文化街区、城市广场、文化创意园、步行街和百里画廊沿线等景区景点,建设以“文化会客厅”“网红打卡地”为定位的“小而美”“特而精”文化场所,打造集生活美学、文化体验、兴趣爱好、休憩交流于一体的新型文旅空间。在场馆内部,通过声、光、电多维运用和虚拟场景构造等,美化空间布局、提升视觉品质,让文化场馆在智能化手段加持下激发新活力。二是打造动态体验项目。广西灵渠博物馆模拟乘船漂流和扬州运河博物馆旧景复原,借助5G、超高清、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让游客在身临其境中感知历史文化的魅力。建议淮安文化场馆借鉴先进地区做法,加快提升利用新技术培育文旅消费新业态的能力,如市博物馆在静态展陈的基础上可模拟设置运河泛舟、战车驰骋、打磨铜镜等体验项目,淮扬菜博物馆可增加游客体验刀工技法、现场烹饪淮扬菜等项目,通过推出娱乐性、互动性的动态体验,激发游客参与热情。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水工科技馆要学习借鉴扬州大运河博物馆等场馆经验做法,增强创新创意意识,强化现代科技元素运用,努力把水工科技馆打造成为淮安地标性文旅项目。三是推进“数字场馆”建设。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科学技术,建立全市文化场馆智慧云平台,全面整合馆藏分布、资源调配、活动开展、信息发布、安全管理、统计分析等动态数据,实现管理部门对文化场馆运营态势的精准把控。运用数字化手段开展场馆线路推荐、智能预约、扫码讲解、文创直播以及意见实时反馈等服务,形成文旅资源与数字技术、游客服务良性互动和融合发展。

(五)注重营销宣传,做“响”区域品牌,增强文化场馆吸引力。服务是最好的营销、品牌是最好的宣传。要在服务水平、品牌塑造上用力出招,持续扩大文化场馆对外吸引力。一是推动“媒体营销”求“裂变”。建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结合的全媒体信息传播机制,充分发挥新媒体高效快捷、受众面广、互动性强的传播优势,利用公众号、抖音、快手、小红书等新媒体大力宣传推介,推动新媒体裂变效能最大化。二是聚力“服务营销”求“转变”。用好流动舞台车、便民服务车,积极开展特色活动、群文活动、阅读服务进景区景点等,实现运营方式由“你过来”到“我过去”转变。围绕节假日和季节时令变化,开展文化场馆延时服务、错时服务、流动服务,为上班上学群体和游客参与场馆活动提供方便。注重培养文化志愿者队伍,发动当地群众当好旅游的宣传员和形象大使。三是强化“品牌营销”求“质变”。积极顺应现代旅游消费潮流,根据各文化场馆特点打造“非遗+旅游”“博物馆+旅游”“演艺+旅游”“音乐+旅游”“动漫+旅游”“文创+旅游”“康养+旅游”等多元旅游品牌,激活“商、养、学、闲、情、奇”等旅游要素,着力提高我市文化场馆市场占有率,通过场馆文旅功能的不断增强,持续扩大淮安城市旅游目的地影响力。


(市政协专题调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