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区作为淮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始终秉持“文化兴则城市兴”的发展理念,深耕地域文化沃土,以文化品牌建设为重要抓手,着力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近年来,我们坚持文化塑城、文化兴业,通过文化赋能项目建设、吸引投资落地、感召淮才回归,使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深厚文化底蕴和持久发展动力。
一、发展实践
一是在文化传承中夯实项目根基。坚持“保护优先、传承活化”原则,将文化元素深度融入城市更新与项目建设。推进河下古镇有序微更新、微改造,结合配套、环境和业态提升,修缮保护了一批古街古民居,实现千年古镇从静态遗存向活态文化空间的转型。精心谋划实施了施耐庵罗贯中著书处、闻思寺、蓝1958文化创意园等一批标志性文旅项目,建成多个非遗展示场馆并常态化开展淮海戏、十番锣鼓等非遗展演,精心组织“文化惠民”演出活动,既有效守护文化根脉,也为文旅项目奠定坚实人气基础。
二是在文旅融合中激活项目动能。以文化IP为核心牵引,推动资源向消费场景转化。依托周恩来故里景区等核心资源,串联河下古镇、吴承恩故居等文化节点,打造精品旅游线路,通过完善配套设施、丰富体验项目,构建全域联动的文旅发展格局。着力培育夜间经济带,将淮扬小吃、传统手工艺等元素创新融入夜游场景,成功打造河下古镇夜市消费目的地,创成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切实提升文化项目的人气聚集与消费拉动能力。同时积极对接长三角文旅企业,引入专业团队运营历史街区,推动文化项目与市场资本深度对接,形成“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良好发展态势。
三是在文化感召中汇聚发展合力。充分发挥文化纽带作用,以乡愁乡情促进投资回归。成立淮安区振兴发展促进会,通过举办恳谈会、联谊会等活动,系统展示文化建设成果、精准推介投资环境,搭建高效招商引智平台。近年来,一批在外淮安籍企业家受文化感召返乡创业,或依托淮扬菜技艺发展连锁餐饮,或结合西游文化开发文创产品,或围绕运河景观打造特色民宿集群。首个超百亿元制造业项目江苏修正药业产业园项目和富士佳新材料、鸿富瀚科技等一批10亿元以上投资项目的落地,都与淮安人士发挥作用密不可分。
二、建设短板
在实践探索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千秋淮扬”文化品牌建设仍面临一些系统性、深层次问题,这些瓶颈不仅存在于区县层面,更需要从市级层面统筹破解。
一是统筹协同存短板。当前文化品牌建设条块分割,各地各部门在资源开发、活动策划、宣传推广等领域缺乏统一规划,工作碎片化。例如淮扬菜、大运河、红色文化、西游等子品牌各自为政,未能聚合;部分资源整合不足,运河沿线开发“重单体、轻串联”,跨区域精品线路建设滞后,品牌整体辨识度与竞争力待提升。
二是品牌辐射有局限。“淮扬菜”“周恩来故里”等IP虽有知名度,但“千秋淮扬”整体品牌全国影响力仍待强化。一方面,品牌内涵挖掘深度不够,核心元素时代价值阐释不足,缺乏国际影响力符号与标志性作品;文化元素在城市空间植入不足,公共空间地域特色不鲜明,城市文化形象辨识度待提升。另一方面,宣传手段创新不足,新媒体与沉浸式体验运用有限,年轻群体认知度低,难成现象级传播。
三是文旅融合欠深度。文化资源向产业转化链条不够健全,“门票经济”依赖度高,沉浸式、体验式产品供给不足。如淮扬菜产业仍以传统餐饮为主,预制菜研发、文创衍生品滞后,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红色旅游、运河旅游同质化严重,缺乏深度消费场景,游客停留短、二次消费少,文化经济拉动作用未释放。
四是要素落地遇堵点。文化产业专业与经营管理人才短缺,尤其缺懂文化、通市场的复合型人才,制约品牌策划与市场化运作。同时,面向文化企业的金融、用地等政策存在“最后一公里”难题,部分中小文创企业融资难、用地贵,市场主体活力待激发。此外,在外淮才回归服务体系不完善,政策激励与配套服务较先进地区有差距,部分意向项目落地迟滞、推进困难。
三、对策建议
一是强化统筹联动,构建一体化发展格局。统筹协调文旅、发改、财政等部门及各区县力量,打破条块分割,建立定期会商与资源共享机制。系统梳理全市文化资源,构建“核心品牌+特色载体”发展体系,明确各区县功能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
二是深化内涵挖掘,推动品牌价值转化。聚焦“运河之都”“美食之都”等核心品牌,整合沿线文化资源,打造跨区域运河文化体验带。推动淮扬菜产业升级,规划建设淮扬菜文化产业园,培育连锁品牌与文创产品体系。在城市建设中系统植入淮扬文化元素,通过建筑风貌管控、公共艺术设置、地名路名规范等彰显地域特色,塑造独特城市文化气质。
三是创新招商模式,增强品牌磁吸效应。将文化元素深度融入招商工作,编制文化招商手册,在重大招商活动中设置文化体验专区。建立健全淮才数据库,定期举办乡情座谈会、文化探访等活动,以情感纽带吸引在外人才返乡投资。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市场主体集群。
四是加强区域协作,扩大品牌辐射影响。深化与长三角城市文化合作,联合打造运河文化旅游专线,推行“一票通”等便捷措施,实现客源互送与资源共享。推动市内区县文化联动发展,如淮安区与清江浦区联合开发运河夜游线路,与盱眙县协同打造“美食+生态”旅游产品,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格局。
(市政协委员,淮安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关晓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