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政育人

视察调研

建言献策

建言献策
数字技术赋能 传承非遗文化
时间:2025-10-17  来源:  字号:[ ]

一、 淮安市非遗文化传承的现状

淮安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江淮流域古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史和文化底蕴深厚。在历史的长河中,淮安人文荟萃,名人辈出,也孕育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远有如青莲岗文化,近有如博里农民画、淮扬菜系。这些珍贵的非遗资源,不仅是淮安人民世代相传的生活智慧与文化传统的结晶,也生动展现了该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推动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文化是重要领域,随着时代的发展,淮安部分传统技艺与民俗习惯因缺乏有效的传承机制与市场需求支撑,已日渐式微,甚至面临着失传的风险。因此,必须加快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更好地以先进适用技术加强淮安地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二、 地方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存在问题

1.人才短缺与传承断层

非遗保护,关键在人。传统非遗因学习周期长、工作效率低、操作复杂、实用性差等诸多问题,导致相关人才缺失严重,甚至有断层风险。

2.非遗产品创新不足

非遗领域需要通过创新来重要焕发生机,目前,部分传承人在融合新元素、创新非遗表现形式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基于非遗开发的文创产品、旅游产品数量不多,市场开发力度不够,未能充分挖掘非遗文化背后的商业价值,导致非遗文化与现代市场经济的结合不够紧密,产品缺乏创意和市场竞争力,影响力小,非遗产品未能充分融入现代生活,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3.传播方式相对单一

主要依赖传统的展示和介绍,缺乏互动性和体验性,难以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和兴趣。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短视频、社交媒体等新兴传播方式逐渐崛起,成为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然而,在非遗文化的传播中,这些新媒体的利用仍然不足。许多非遗项目尚未建立自己的新媒体传播平台,或者虽然建立了平台但更新频率低、非遗文化的传播内容往往停留在对非遗技艺、历史背景的简单介绍上,缺乏创新性和深度挖掘。这种传播方式不仅难以吸引现代观众的注意力,也难以展现非遗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价值和有效的传播效果。

三、建议

1.数字化展示和传播。研究不同类型的数字化技术在淮安非遗文化资源开发转化中的应用情况,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让用户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淮安的非遗文化,提升用户体验感。构建全方位、多维度的地方非遗文化数字资源平台和数字化展示平台,同时创新数字化传播方式和构建社交化的数字平台,拓展淮安非遗文化的传播路径。

2.数字化资源建设及保护。运用人工智能(AI)与大数据的结合和分析,对淮安非遗文化资料进行智能化的分类、检索和推荐。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文物影像数字化、传统技艺视频记录等工作,建立全面的数字资源库,实现文化资源的开放共享。同时也建立数字化保护与共享机制,通过区块链技术等手段确保淮安非遗文化资源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3.创新产业发展与服务设计。通过调研用户需求和市场趋势,探讨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发出独具特色且不可替代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鼓励跨界合作,探索文化产业与数字技术的融合,推动文化产品数字化生产、数字文化衍生品开发等,以拓展淮安非遗文化数字资源的开发转化和市场化运作。

(市政协委员、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建筑装饰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  王  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