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政育人

视察调研

建言献策

建言献策
重塑江淮第一园 点亮运河吉祥物
时间:2025-09-08  来源:  字号:[ ]

淮安是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二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多年来,淮安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利用工作,对市域内的文化遗产进行妥善维护和有效利用。目前,全市已发现各类不可移动文物1529处,其中古遗址有434处,古墓葬278处,古建筑437处,古石刻48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316处,既有记录淮安文明发展史的“青莲岗文化”遗址,也有记录承载了我国现代革命发展轨迹的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旧址、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等。其中包含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3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42处。

淮安是大运河的关键地段,史称“南北襟喉,江淮要冲”,黄、淮、运等河流、湖泊交汇于此。可以说运河的盛衰和淮安的发展是息息相关。2500年的大运河发展史、封建社会赋予大运河的独特的职能和地位,独特的地理位置给我市留下了水工遗存、管理机构遗址、标志性建筑物等丰富的运河历史文化遗产。我市有2个遗产区、1条河段、5处遗产点列入运河世界遗产名单,遗产数量较多,在全国运河沿线城市中名列前茅。

为了更好保护市域内文化遗产,淮安在全省率先出台《淮安市文物保护条例》《淮安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办法》等地方性法规条例,为全市文化遗产保护划定法治红线。将大运河保护事业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先后编制《淮安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制定了《板闸遗址保护展示方案》等60余项专项方案,为大运河淮安段后期科学、合理保护与展示打下坚实基础。

在文旅融合深度发展的当下,如何有效利用淮安文化遗产资源,不断提升文化发展质量,充分挖掘内在潜力,让海内外更多游客了解淮安、热爱淮安,让淮安持续成为文潮流,这是我近期深入思考和探究实践的议题下面,我就晏园保护和运河文化传承利用提出几点建议。

一是建议清晏园合理收费,解决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清晏园是我国治水和漕运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级别最高、任职人数最多唯一保存完好的古衙署、古典园林,兼具南方园林之秀美和北方园林之雄奇,有“江淮第一园”之称。先后创成国家4A级景区、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全国文保单位、国家水利风景区、全国水利博物馆联盟组织副主席单位、市级廉政教育示范基地、市级社科普及示范基地。目前清晏园为免费开放景区。明永乐时(1417年),这里为户部分司公署,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政府在清江浦设官治河,河督靳辅在明代户部分司旧址设立行馆,后经历任河督整修,公园渐成规模。清晏园兼具南方园林之秀丽和北方园林之雄奇,为典型的古典园林景观。纵观省内相近园林,与其媲美的园林都是收费的,如苏州、扬州的几个大家熟悉的园林,收费标准在30元至80元之间,收费后对园林的保护和运行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借鉴于此,建议清晏园相应采取20至60元定价区域,同时出台相应的市民入园优惠政策和纳入文旅优惠卡内容。

二是建议率先打造大运河吉祥物文化符号。千里运河,迤逦穿行。大运河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奋斗与兴盛。两千多年来,她以世所罕见的时空尺度流淌至今。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大运河也为世界所瞩目。2014年,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7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作出重要指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为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新时代十年,随着《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的颁布实施,大运河文化的保护、挖掘和阐释工作逐步加快。沿岸城市致力于将大运河打造成为彰显千年历史的文化印记、滋润美好生活的文化力量、凝聚民族精神的文化精髓,大力传承和弘扬大运河所蕴藏的民族团结追求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时代精神。

纵观大运河沿线城市文化领域,至今没有一个地方提出运河吉祥物文化理念,没有设计相关的产品。因此,本人提出设计《运河福娃》系列文化作品,此设计内涵包括用在运河边和运河上生活的儿童形象,特别是淮安段运河上生活的儿童形象,代表欣欣向荣、茁壮成长的运河或运河边的城市,提炼生活中的场景,赋予美好的寓意,如鸿运当头、福禄相伴、佳偶天成等,提高运河文化品质,打造运河文化产品品牌。要让新的运河文化元素深入人心,加强人们对大运河的热爱,弘扬大运河所蕴藏的时代精神。

市政协委员,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沈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