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政育人

视察调研

建言献策

建言献策
守护红色遗产 传承革命精神
时间:2024-11-20  来源:  字号:[ ]

淮安作为革命老区,周恩来的故乡,“新安旅行团”的家乡,红色刘老庄连的诞生地,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把周总理的家乡建设好,很有象征意义。”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需要加强我市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利用工作。

根据会议主题,我进行了前期调研。目前,全市现有革命遗址遗迹170余处,其中5处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38处入选江苏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27处列入县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年来,针对这些红色遗产,我们也进行了有益探索,形成了具有淮安特色的非物质红色文化资源,各类图书、戏剧、影片更是层出不穷。从长远角度看,仍有一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一是统筹协调力度还不够大。目前,全市红色文化资源管理涉及至少5个职能部门,条块分割、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导致淮安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开发,在统筹安排、协同发力上尚未形成组织优势。

二是配套保障制度还不够全。从全国层面开展,我市首创了伟人纪念地立法保护的先河,率先制定了《淮安市周恩来纪念地保护条例》。但现有法规和政策执行上仍存有较大空白,相关经验不足,亟待出台相关配套保障制度予以完善。

三是全面系统保护还不够好。知名度高、品牌效应好的场馆,周恩来纪念地、苏皖边区旧址等,参观人数多,设施设备全,保护较好;位置偏僻、影响力较弱的遗址,周恩来祖茔地、大胡庄八十二烈士陵园等,鲜为人知,配套设施不全,保护环境堪忧。

四是有效开发利用还不够强。全市红色遗产分布较为零散,几乎全域覆盖,但历史脉络清晰,完美呈现中国革命的各个阶段,只是关联度较高的红色资源尚未形成矩阵效应,未能系统整合,完整历史叙事能力有待提升,“红色文旅+”资源潜力尚未释放。

今年2月,中央印发《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3月,《江苏省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颁布施行,共同强调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淮安承载着总书记“一份嘱托”“一封回信”“一次叮咛”,我们要珍惜这份政治荣誉,扛起应有的使命,用好用活丰富红色资源,加强红色文化传承弘扬。

一是坚决落实保护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强化规划引领,建立系统性保护体系,完善人员组织架构,出台保护管理规划,加强与专业科研机构的合作,培育专业人才队伍,统筹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等立体化保护模式,健全保护督察制度,构建大保护格局。

二是坚持探索阐释传承。依托淮师、市委党史工办、周恩来纪念地、恩干院等专业力量,发挥全国周恩来纪念地联盟等协作平台作用,结合淮安特色,注重挖掘整理和价值提炼,选取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设计红色主题游径,集成式开展巡演、巡讲等,开发思政研学课程,丰富产品供给体系。

三是坚定协同开发战略。摸清现有红色遗产地理分布、基本形态、保存利用和动态发展等基本家底,建设遗产“身份证”和信息化管理体系,整合关联度较高的遗产资源,搭建单位间的交流平台,精品打造、连片打造、联动打造,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彼此呼应、形散神聚的红色精神高地。

四是坚守创新融合发展。创新“红色文旅+”,推进场馆数字化、智慧化改造,推出云展览、云演出、云讲解等服务,发挥好主流媒体阵地作用,入驻自媒体社交平台,开展分众化、差异化传播,结合西游、运河、美食、非遗、乡村等地域资源,设计淮安红色文创IP品牌,培育新产业、丰富新业态、扩大新就业。

(市政协委员、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副局长  李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