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委市政府从2021年开始实施“百里画廊”工程,在“绿、水、文”等方面初具成效,进一步提高了大运河文化带的品质,推动生态经济化,产业绿色化进程。“文化是城市之魂,创意是城市之光”。“百里画廊”是在高水平规划基础上实施的高质量建设,那最终收官竣工的亮点就应该是“画廊”之美、“画廊”之韵。而达到“美”、“韵”境界的路径必然是文化创意,它包括艺术设计、艺术作品、动态展演、空间规划等。如果强化文化创新理念,在相关节点上注入更多的创意元素,必将使“百里画廊”亮点纷呈、美景尽收,大大地提升项目的文化品位;通过科学规划、艺术设计,做到水美、景美、城美的美好现实,不仅能凸显“百里画廊”个性化特质,而且能有效促进人文景观与地域产业融合发展。
调研中,我们发现“百里画廊”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缺乏审美和设计的系统性。目前“百里画廊”沿线项目实施上还是各自为阵,还是以常态化的工程建设理念推进,缺少文化创新创意方面的规划和统筹机制。比如洪泽蒋坝老街规划,政府已经花大力气将街上一百多户居民移走,腾出老宅市场运作。初衷很好,但缺少对老街定位设计,没有做好“老”字文章。
二是工程建设还存在同质化。许多街区建设与市内其他项目或与其他城市相关项目近似度太大,不能很好地吸引外地游客的兴致,比如河下古镇建设已经近十年,投入资金近百亿,呈现的还是古不古,新不新的状态,店铺稀少、亮点不多。人为设计的艺术元素少之又少。
三是沿线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存在无序建设。村与村串联度和美化工程品味不高,大部分乡村的墙绘粗糙简单,村内设施艺术感不强,民宿经营运行意识不高,农副产品包装没有特色。
四是沿线重要节点人气不足。商铺和产品种类严重不足,具体体现为街区冷清,设施单调,氛围营造无亮点。缺少有针对性的文化创意产品、动静结合的文化业态,比如主城区的1415街区。
为此建议:
一是增强“百里画廊”标识度。统筹“百里画廊”整体设计理念,在海内外最大范围征集“百里画廊”标识符号。通过组织平面设计大赛活动,提高外界对淮安“百里画廊”的认知度。对入围的作品加大宣传 ,并嵌入城市公共领域和相关活动领域,使之成为淮安特有的图像符号。
二是丰富重要节点文创内涵。对于沿线重要点位的内在秉性,有的放矢规划设计相关作品,比如河下古镇可以借鉴成都宽窄巷子片区的设计元素,做一些古代漕运的装置场景和游客互动娱乐街具,创新一批时尚休闲零食或小吃。充分发挥邻近工学院艺术学院优势,组织师生开设艺术品夜市和门店。比如蒋坝老街在提升改造过程中,可以借鉴影视基地的模式,做足特色老街样式,按照写生画面布局空间,将房屋、花草、渔具、农具相组合,形成独特的湖边乡村风貌,带动民宿产业和艺术教学产业。
三是提高文化产品品质。“百里画廊”要深入人心,除了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外,还要有创意十足的文化产品。要设计、开发一系列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产品分两大类别,一类是用于公共空间的文化产品,如寓意吉祥美好的卡通偶、具有地方特质的路灯杆标、河湖特色的道路天幕、新颖别致的乡村空间装置等;一类是用于消费的文化产品,如农副产品外包装、地方产品的艺术化,新创文化产品等。
四是推进乡村美化工程。针对不同的乡村特质,有针对性地进行艺术化提升,避免千篇一律。在设计理念上遵循农为根,人为本,将自然与人文有机融合,做出淮安美丽的盆景乡村。
五是培育民众文创意识。组织动员大中院校艺术类师生和市内文艺家团体深入乡村开展志愿者服务,将传统的非遗艺术和现代艺术技术在基层广泛传播,提高民众特别是沿线乡村老百姓的素质,培育他们用所学技艺致富提质能力。
六是强化政策引领力度。市、县区政府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鼓励更多文创人员参与“百里画廊”建设工程,在沿线节点上提供一定数量的空间作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定期组织相关专家赴外地甚至国外考察学习等。
(市政协委员、市文联副主席 沈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