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政育人

视察调研

建言献策

建言献策
挖掘隋唐运河文化遗产 丰富淮安历史文化名城内涵
时间:2024-03-01  来源:  字号:[ ]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战略实施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随着淮安市将盱眙作为三大片区之一的“隋唐运河文化遗址保护展示片区”纳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整体规划,如何借力这一发展契机,充分挖掘盱眙通济渠入淮口区域历史遗产资源,对打造独具淮安特色的运河文化,丰富淮安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调研发现,隋唐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是隋唐运河文化遗产的挖掘和研究不够。盱眙作为淮安拥有隋唐大运河遗存最丰富的地区,境内古汴河、泗州城、明祖陵、第一山等物质文化遗产光辉璀璨,传奇的泗州大圣、苏东坡与盱眙、米芾题第一山、水漫泗州、黄梅戏、泗州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百花齐放,但目前它们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挖掘还不够,尤其是它们与隋唐运河的文化脉络和历史内涵尚未完全理清。二是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转化的成果不足。当前,盱眙能够展现隋唐运河文化底蕴的文艺精品和文创产品远远不够丰富,遗产活态传承载体和宣传渠道有限,转化成为驱动文化旅游事业创新发展的成果依然不足,汴河的历史联系和文化价值在群众之间和区域内外的普及面和知名度还不够高,不利于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布局建设和汴河特色文化品牌塑造。三是遗产保护与发展建设之间矛盾突出。由于“黄河夺淮”使得古汴河水位抬高,河床淤积荒废,导致汴淮流域的众多遗址遗存不是湮没于滔滔淮水之下,就是深埋于泥土之中,历史遗产保护与当前水利、生态、城乡等发展建设存在着较为突出矛盾。泗州城遗址紧邻淮河,汛期行洪对遗址安全造成极大威胁,保庄圩堤建设穿越遗址也会对城内遗存造成严重破坏,影响区域风貌。明祖陵当前处于自然湿地保护区、行滞洪区、生态红线内,整体保护利用也面临重重困难。

为此建议:

一是强化文保意识,织密遗产保护网络。在打造隋唐运河文化时,要真正做到尊重历史、把握当下、不负未来。要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坚持科学规划、突出保护、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则,以系统思维和整体观念,制定科学、合理的文物保护措施,确保汴河文化遗存所承载的历史内涵、文化价值得以保存延续,同时构建严格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按照文物保护条例、非遗保护办法和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织密遗产保护网,建立健全汴河系列文化遗产保护巡查机制,强化执法监管力度,加强运河文化宣传普及,积极发动群众了解汴河、保护遗产,形成保护监督合力。

二是活化利用遗产,传承弘扬汴河文化。对盱眙范围内的汴河历史遗存进一步考古发掘,推进泗州城遗址、明祖陵核心区考古勘探,从而丰富遗产资源,扩大区域影响力。吸纳文史类专家建立大运河文化带智库团队,加强古汴河相关研究,理清隋唐大运河在盱眙县内的历史变迁、文化演进和发展脉络,深入挖掘古汴河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推出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同时提炼汴河文化基因,融入地方文化特色,加强水漫泗州城、黄梅戏等非遗项目的传承利用,创作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汴河题材精品,组织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品牌活动,用文艺的形式展现汴河的“前世今生”,使人们能够身临其境地去体验汴河文化的真实存在,彰显盱眙汴河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顽强生命力,让这一流动的遗产泽被当代、启迪未来。

三、由点及面谋划,打造隋唐运河文化长廊。根据《淮安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按照“运河为线、项目为珠,以线串珠、以珠带面”的整体发展思路,加快构建大运河文化带盱眙段“一园一带三点”的独特展示体系,打造充分展现隋唐运河历史风貌、演变过程和时代风采的文化空间。加快泗州城遗址核心展示园、通济渠淮河口集中展示带规划建设,在汴河文化资源整合上下功夫,区域层面上串联第一山、明祖陵、南宋古城墙、淮河石堤、军部等文保资源,构建相互衔接、规模宏大的汴河文化体系,结合地域特点有序建设以汴河文化为核心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从而成功打造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相得益彰的隋唐运河文化展示带。


(市政协常委,盱眙县政协副主席、县工商联主席  张瑞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