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地方文化特色、整合县域文化资源,对于扩大我市历史文化名城影响意义非凡。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度挖掘本土文化,加速本土资源“文化+”的裂变,打造提升了运河文化、美食文化、名人文化和红色文化等一批文化品牌,实现了“文化圈”向“文化城”转变。各县区也围绕全市文化发展的“风向标”,初步挖掘出如洪泽船文化渔文化、金湖荷文化、盱眙龙虾文化、淮阴区母爱文化等地方特色,有力地促进了本地文旅产业升级,形成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空间。然而,相较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享誉度,县域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合、传承,还存在着在文化内涵挖掘上还不够深入、文化输出体系还相对薄弱、产业发展规划统筹尚欠缺等问题,在文化设施提档、人才队伍精干、弘扬普及扩面、申遗成果运用等方面还需深耕细研。
地方文化资源是一座城市的瑰宝,是城市被记忆、被期许的根本,可以给人们带来情感共鸣,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吸引力。为此建议:
一是传统文化和品牌文化融合并进。找准文化遗存发力点。以历史发展为脉络,从各县区自然景观、器具文物、家居建筑、古籍古迹等实体文化遗存入手,修缮维护并保证其原貌和独特性,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使用。结合现代技术标准,专题开展文化遗存改造、周边配套规划工作,打造出内涵丰富、人文特色鲜明的城市风貌。打好民俗文化地方牌。梳理地方文化中的民俗清单,研究民俗文化中的服饰、仪式、餐饮、习俗等,如洪泽区的船文化渔文化是我市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沿湖可开展水上文化节,组织开展诸如撒网表演,近距离小型游船观湖、渔家婚礼展示等,通过优雅的情趣、烟火气的格调,吸引新生代的关注和参与。用好品牌文化新载体。持续提升各县区现有的品牌文化影响力,打造形式多样的推介载体,形成全市范围内联动式、体验式的节庆模式。实施乡土宣传教育策略,推动文化社会普及,让特色文化在机关人员中脱口而出、让地方风俗在基层群众中耳熟能详、让名人经典在广大学生中传播研习。
二是机制建设和人财支持同步提升。优化顶层设计带动。有效发挥引导、扶持、激励、规范作用,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进一步健全县域文化财政保障机制,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公共文化服务资金努力向基层倾斜。研究出台地方文化经济政策,推动将文化用地纳入城乡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培育和规范文化类社会组织,促进文化类行业协会、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社会组织的规范有序发展。健全文化队伍体系。健全人才培养提升、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重点评选一批县域文化专家人物,培养发现一批业余文化骨干,引导激励一批大学生创新创业。加强公众参与和社会共治,组织公众参观、体验和教育等,提高公众对历史文化资源的认知、认同和重视。提升文化设施效用。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注重文化元素的融入,打造历史文化展示场所,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既要传承文化、又要拥抱时代,注重文化设施的现代化建设,以提升展示效果和吸引力。摸底全市各县区公共文化设施使用情况,如资金投入、日均客流量等,确保公共文化设施用好用足,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文化产业与IP引流双向循环。放大市场链接力。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调控,通过盘活闲置资产,围绕市场需求推出一系列农旅文创、民俗体验,探索将县域历史文化旧址、遗迹等存量文化资源盘活和运用,打造出具有独特性、竞争力的拳头文化产业,让收藏在馆院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增强IP引流度。在主流平台开展集团化合作,挖掘创意文化,持续曝光具有县域特色的核心文旅产品,根据区位条件设定含有各县区重点旅游产品的“套系菜单”,打造县域文旅抱团发展的线上“云空间”,形成线上曝光和线下引流的叠加效应,打造观光、休闲、研学、购物一体化的高端旅游线路,形成信息通畅、点面传导的辐射网。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培育网红“星”达人。在邀请成熟网红带动的同时,注重提升本土网红的造血能力,开展“网红达人在身边”活动。为镜头表现力强的本土网红提供专业技术指导,选树本土人,造浓地方味,剪辑推送更多传播地方特色文化的短视频,有效的将文化资源转变成文化资本,让我市各县区既存的文化潜力转化为提升城市影响力的文化实力。
(市政协委员,洪泽区政协副主席、区工商联主席 胡妍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