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政育人

视察调研

建言献策

建言献策
深挖古城历史遗存 搞好运河“百里画廊”建设
时间:2023-07-10  来源:  字号:[ ]

淮安,古之名郡。南接长江,东濒大海,北连齐鲁宝地,西近洪泽大湖,具有6000多年的人类活动历史和2200多年的建城史。自晋始,即为历代郡、州、路、府之治所,为大运河沿线上与杭州、苏州、扬州齐名的四大都市之一,历史上人文荟萃,底蕴深厚,古有“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的美誉。

早在1986年12月,淮安县(今淮安区)即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历代先贤与人民在这里共同创造了无比璀璨的历史文明,老祖宗也在这里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历史遗存,为这座名闻遐迩的古城增添了无限魅力。


一、淮安历史文化遗存概览


经调查,目前,淮安区各类不可移动文物共378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淮安段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保单位6处,市县级文保单位69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297处,其中古建筑222处,区博物馆馆藏文物5万余件。在这些历史遗存中有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河下古镇,建于唐代的文通宝塔,建于宋代的镇淮楼,明清时期的淮安府署,历经宋、元、明、清的漕运总督部院遗址,有6000多年历史的青莲岗文化遗址和近年挖掘发现并被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的良渚文化的城头文化遗址、淮安钞关遗址、邗沟末口遗址、关天培祠堂、刘鹗故居、大河卫、淮安卫遗址等,仅在城南一段,即发现了800多座古墓葬。还有一大批红色文化遗存,如周恩来故居、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旧址纪念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打响苏北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横沟起义遗址、新安小学老校址、抗战时大胡庄战斗遗址、车桥战役战场遗址,以及一大批名人故居、老宅等,这些历史遗存不仅是淮安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基础,也给今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历史记忆。


二、古城遗存挖掘和保护现状


淮安区十分注重古城遗存的挖掘和保护,按照“保护名城、改造旧城、拓展新城、打造名城”的工作思路,着重围绕古城中轴线和河下古镇两大核心区域,不断加大保护和利用力度,使古城整体形象得以充分保留。

一是注重城市形态保留。过去3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是中国城市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时期,不少城市历史文化街区逐渐在版图上消失。而淮安区委区政府确立了“让古城更古老、让新城更现代”的发展战略,7平方公里的古城作为淮安城市记忆的活态标本,不仅肌理没有大的破坏、三联城格局基本没变、历史建筑成片分布,而且历史文脉得到较好延续,成为苏北地区规模大、保存好、味道浓的历史古城区。

二是注重整体风貌保护。近年来,先后对镇淮楼东西路、南门大街等主干道进行街景整治和美化、亮化,对乱搭乱建、不协调建筑进行改造,有效保持了古城区传统风貌的协调统一;按照宜居则居、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先后对驸马巷、龙窝巷、上坂街、胯下东街、湖嘴大街等历史街区进行改造,整治修缮传统民居建筑,适当布局经营业态,使之成为展示古城历史的重要窗口;提升古城基础设施,对地下管网、水电气设施等进行改造,新添了一批公共绿地,改善了人居环境。

三是注重打造重点特色区域。“十二五”以来,累计投入20亿元,实施了河下古镇“一河两街五景”保护与利用,建成了沈坤状元府、古城墙遗址公园、萧湖景区、估衣街改造、淮安府衙修复、中国漕运博物馆等一批重点旅游景区建设工程。周恩来故里景区创成苏北首家国家5A级景区,规划2平方公里的河下古镇“非遗小镇”初显雏形,并创成“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成为外地游客来淮旅游观光必到之地,“周恩来故乡,西游记摇篮”的旅游品牌得到有效提升。

四是注重淮安特色文化传承弘扬。在古城保护过程中,合理保留并发展了古文楼饭店等一批商业老字号,促进传统产业的延续和繁荣;李记纸扎、河下泥人、岳家茶馓等传统工艺具有较高知名度,且在现场展示手工技艺;十番锣鼓、淮剧等传统曲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形成了淮安特有的曲艺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有力提升了城市魅力。


三、注重在保护的前提下,建设运河“百里画廊”


历史古城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在善待并保护好这些历史遗存的同时,如何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历史文化名城各级政府十分关注并应科学理性处理的重要问题。

截至2020年6月,国务院已公布了13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华文脉的集中承载。

淮安区在着力保护古城,保护文物,传承城市文脉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城市有机更新、城市空间的拓展和城市功能的彰显。

一是在古城区采取修旧如旧的办法,对城市的原有肌理不改变、不拆除、不移动,在保护原貌的基础上,适当进行修旧如旧的改造和提升,使之适应新时代城市形象的彰显,使古城更古,遗迹可循,文脉不断。

二是在古城保护范围外,为这座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业态布局的扩展建设新的城区,建大马路、大高楼、大广场、大游园和大型商业店铺,以解决古城内因宅小、巷深、路挤等因素造成的交通不便、人口密集问题,从而解决居民生活不便的状况,扩展市民生活空间,以满足新市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至在原有古城只有7平方公里的空间中跳出来,经过多年打造新的城市空间已达30多平方公里,城市现代化程度得到有效提升,形成了老城历史文化与新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效果。

三是认真解决古城遗存因河道不畅,违建较多,生态不善,出行不便的问题。2021年始,为配合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对古城区内无一处不在的古文渠进行治理,经过1年多的努力,在保持古文渠肌理不变的同时,清理渠道污泥,拆除周边违章建筑,在古文渠上复建了50多座按旧时风貌的古色古香的桥梁和15座亭阁,使整个文渠达到水清、路平、灯亮、树绿的目标,使之成为城市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和文渠文化长廊,彻底改善了旧城的生态环境,使文渠真正成为一条人民群众满意的生态河、幸福河。

淮安古城有着十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是淮安的宝贵财富和值得骄傲的资产,历届区委、区政府也十分重视古城的保护、历史遗存的挖掘和文物的考古工作,在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以较大的篇幅表达了保护古城的必要性、重要性和中长期规划,并强调要加大财政投入,招引考古人才,建设好一支有责任担当和一定业务水平的考古队伍,真正把淮安古城保护好、规划好、利用好,以实现建设大运河“百里画廊”经典篇章的目标。


(作者:金志庚  单位:淮安区历史文化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