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规模最大的人工运河,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2500多年来,大运河在维护国家统一、繁荣社会经济、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淮安依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大运河淮安段全长68公里,是大运河全线历史最早、延续最久、变迁最复杂的河段,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航运、水利、生态和经济功能。淮安参与着运河的运转,也享受着运河带来的财富和文化;运河的走向与畅通,也深刻影响着淮安城市的形貌和发展。近几年,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决策,淮安也再次迎来借“运”崛起的良机。“百里画廊”因时因势而成,是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特色亮点、关键之举和重要载体。大运河“百里画廊”东起淮安船闸,经里运河、京杭大运河至五河口,沿二河、洪泽湖大堤、洪泽湖南岸、老子山镇至龟山村,沿水域长约125公里,是美丽淮安的展示带、转型发展的特色带。要坚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思路,做好、做精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保护以大运河文化为主体的各类历史文化遗产,依托城河湖共生关系,塑造特色水域景观空间,推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
一、淮安大运河文化带文旅融合概况
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类目繁多,含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遗产区、河道和遗产点,共计93项。大运河申遗区域中,淮安境内遗产区和缓冲区面积超过1万公顷,约占整个大运河世界遗产面积的七分之一,包含2处遗产区(清口枢纽、漕运总督遗址),1段河道(淮扬运河淮安段,包含里运河、里运河故道、古黄河、中运河、张福河),5处遗产点(清口枢纽、双金闸、清江大闸、洪泽湖大堤、总督漕运公署遗址)。此外,因运河开凿而在淮安地区传承衍生的戏曲文艺、传统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高质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积攒了丰富的运河家底,提供了不竭的文化资源。
近年来,淮安聚焦大运河文化带标志性城市建设,不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大运河文化带文旅融合建设渐入佳境。在全省率先成立“大运河办”实体机构,在全省率先出台综合性文物保护法规《淮安市文物保护条例》、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地方性法规《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设立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重点服务于大运河文化带淮安段的保护传承利用和文旅产业发展工作。连续举办四届中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承办中国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论坛等重大活动。联合人民文学杂志社成立全国唯一的大运河文学创作基地,编辑出版《淮安运河文化研究论文集》《淮安里运河故事》等丛书。深入挖掘运河文化蕴藏的时代价值,在城市形象识别系统中融入运河元素,将大运河开放包容的特质凝练成“包容天下,崛起江淮”的新时期淮安精神。
淮安大运河文化带按照“城水相依、组团相间、生态相连、文脉相融”的要求布局,优化运河沿线基础设施、功能布局,编制运河旅游精品线路,促进文化、生态和旅游功能融为一体,构建立体化的文旅空间。实施大运河文化资源布展解读工程,建成以中国漕运博物馆、中国淮扬菜博物馆为代表的运河文化专题博物馆群,高效推进中国水工科技馆项目建设。重点打造里运河文化长廊,将运河文化镶嵌在项目建设全过程,建成国家4A级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以上。在全省率先导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标识形象识别系统,围绕“五园三带十点”展示体系建设,推动清口枢纽、洪泽湖大堤、清江大闸、总督漕运公署、泗州城遗址五个核心展示园以及里运河、高家堰、通济渠淮河口三个集中展示带按序时进度加快建设,钵池山公园、明祖陵、板闸遗址公园、淮安水利枢纽工程、龟山御码头遗址等十个特色展示点优化配套、提档升级。
二、淮安大运河文化带文旅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1.统筹协调管理机制尚需进一步健全。淮安市委、市政府探索“建管办+集团”模式,率全省之先组建实体化管理协调机构(市大运河办)和运营实施主体(文旅集团),上下联动的体制机制得到加强,但各县(区)、部门大运河文化带实施主体责任还不够清晰。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涉及淮安区、清江浦区、淮阴区、洪泽区、盱眙县、水利局、交通局等10多个县(区)、部门,存在囿于常规工作、例行工作、各自为政的现象,亟须进一步明确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政府综合管理部门、专项工作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单位的责任,建立起常态管理、综合治理等工作会商协调机制。
2.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亟待进一步加强。淮安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部分工作已走在全省甚至全国前列,但对照中办、国办《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和省委提出的“把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成走在前列的先导段、示范段、样板段”、市委书记陈之常在市第八次党代会报告中强调的“要突出以文塑城”等要求还有差距。除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点段以外,大运河沿线的文物普查还不够全面彻底,不少低级别和近现代文物遗存没纳入保护视野。运河流经区域未进行过系统考古发掘,文物底数不清的问题尚未得到真正解决。大运河沿线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力不足,部分非遗项目存在传承人年龄偏大、后继乏人,项目展示传播缺乏平台和资金等问题,面临生存发展挑战。基层单位文物保护力量普遍缺乏,县(区)各乡镇虽配备1—2名文保员,但主要由兼职人员从事,每年给予1000元左右的补助,招不来、留不住,推进工作存在难度。
3.文旅资源整体融合还要进一步深入。大运河文旅资源融合度偏低是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文旅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尚未成熟,文化资源挖掘流于表面,旅游产品开发程度较低。部分古镇古村和历史街区的重点文物建筑、遗址、河道等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修缮正在积极进行,但对这些古镇古村和历史街区的历史源流、民风民俗、运河传说故事、传统技艺等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整理相对滞后,百姓的运河文化记忆逐渐模糊,与运河的情感联系日渐淡漠。有些地方在功能布局上出现过度商业化的现象,加上宣传深度广度不够、群众参与度不高,不少当地居民对其所在村镇的大运河文旅资源情况不甚了解。
三、高质量推进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的策略建议
淮安市委、市政府对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和“百里画廊”建设高度重视,大运河、“百里画廊”成为市第八次党代会报告高频关键词,大运河在报告中出现12次,“百里画廊”在报告中出现5次。我们要以市党代会精神为指引,打响“运河之都·百里画廊”的淮安城市形象品牌,按照“一年搭框架、两年出形象、三年创示范、五年展盛景”的目标,把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成为产城融合、镇村繁荣、河湖共生、人景和谐的生态画廊、文化画廊、旅游画廊、产业画廊。
1.统筹编制“百里画廊”文旅规划。坚持城市和运河一体规划。围绕“五园三带十点”大运河淮安段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全面梳理在建、拟建项目,优化布局、提升层次。充分发挥国土空间规划战略引领作用,围绕构建“一廊三区八公园多节点”空间结构,科学分区、合理“留白”,突出生态系统保护,持续优化滨河自然生态空间,突显水域、岸线及沿岸城镇、资源、要素的点带汇聚、有机组合、高效匹配,展现清新疏朗、自然水韵、和谐与共的淮安特质。坚持“田间”和“云上”一体规划。大运河文化带淮安段尚存在价值挖掘不充分的问题,可抽调水利、文化、历史、民俗、曲艺等专家组建考察团队,沿大运河淮安段走访调研,发掘和升华大运河淮安段文化遗产的精神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技价值。在此基础上,着手建设大运河遗产点大数据系统,对文字、图片、声音和影像资料等进行数字化采集、存储、管理、展陈和传播,并建立动态的资源数据库和现代化管理服务平台。坚持有形和无形一体规划。一方面,让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使物质文化遗产更有观赏价值,如在清晏园等运河园林中引入淮海戏、楚州十番锣鼓等非遗表演,在中国淮扬菜文化博物馆上演厅堂版的淮剧、淮海琴书等。另一方面,又要保护、传承附着在物质遗产上的非遗文化,将运河沿线的民俗民风、戏曲歌舞、书法绘画、文学艺术等各具特色的非遗文化融会到运河旅游项目中,推出一系列文化展示体验类景点。
2.融合开发“百里画廊”文旅精品。“水”元素要体现差异化。“水”是淮安文化遗产的符号,但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所有沿线城市文化遗产都自然带上了“水”的标签,倘若仅停留于过去的“水”符号,必定会与其他城市“撞衫”。因此,既不同于苏南以运河融合水乡文化旅游为“纲”,也不同于苏北其他地区以运河保护及治理为“领”,大运河文化带淮安段建设必须强化大运河之水的“淮安特色”,探索大运河全域文化旅游的新模式。在“赋特色”的基础上,注重淮安大运河水遗产的活态利用,提升淮安运河水元素的附加值。“文”元素要体现标识化。擦亮具有淮安特色的运河文化遗产符号,“重现”淮安大运河畔曾经的清口惠济祠庙会、都天庙会、东岳庙会等民俗活动,注重草编、竹编、瓷刻、面塑、烙画、剪纸等“淮作”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利用和开发,提高“淮作”文化的影响力。结合淮海戏、楚州十番锣鼓、洪泽湖渔鼓、南闸民歌、金湖秧歌等本土传统文艺形式,充分挖掘、创新淮安作为“运河之都”的演艺内容,将文化遗产与艺术想象相勾连,把运河故事演绎、民俗风情展示与现代休闲旅游有机融合。“游”元素要体现品牌化。按照“起、承、转、合”四大篇章,推进里运河片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加强里运河文化长廊清江浦景区品牌建设,围绕“夜游经济”精心打造淮安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满足游客的夜行娱乐消费需求。推出“春行白马湖”“夏欢白马湖”“秋赏白马湖”“冬养白马湖”等季节性品牌活动,积极推进白马湖片区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持续打造盱眙龙虾节、洪泽湖国际大闸蟹节、洪泽蒋坝螺蛳节、金湖荷花艺术节等品牌节庆。
3.壮大延伸“百里画廊”产业链条。实施“文旅+创意设计”。从开放资源、搭建平台、优化服务等多个方面,政府要为社会各界参与大运河文化遗产创意设计和传播利用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结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用创意设计革新工艺,把运河文化融入相关产业中,持续开发家居装饰、办公用品、服饰等叫得响、传得开、卖得快的运河文创产品,通过创意设计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机,探索“运河文化”保护产业化创新之路。实施“文旅+乡村振兴”。聚力打造大运河“百里画廊”乡村振兴示范带,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建设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加快形成沿河、沿湖、沿路现代农业产业带,构建“一县一特”“一村一品”农业产业集群。加大“百里画廊”沿线美丽田园乡村培育力度,设计精品旅游线路,推出自驾游、骑行游、特色小镇游、美丽乡村游、农业观光游等系列慢生活度假游线路。实施“文旅+民生改善”。“运河文化带”也是“惠民工程带”,沿线的生态环境与上岸渔民的生活保障理应统筹兼顾,运河水上观光文旅与绿色航道交通应齐头并进,运河文化保护同民生改善应同频共振。以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为总抓手,统筹推进沿线生态环境治理、交通水利改善、老旧小区与棚户区改造,让人民群众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让大运河真正成为淮安高质量发展的致富河、人民高品质生活的幸福河。
在淮安市第八次党代会上,市委书记陈之常提出“全面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运河之都”作为淮安最重要的城市名片之一,在实现奋斗目标过程中发挥着特色文化对城市的塑造和滋养作用,充分彰显淮安独特魅力。淮安深入落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国家战略,规划建设大运河“百里画廊”,此举真正把特色做成闪亮名片,把优势做成强劲支撑,为“全面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擦亮了文化品牌。我们应进一步放大“百里画廊”城市形象品牌综合效应,开拓奋进、逐梦前行,力争早日重塑“壮丽东南第一州”的繁华盛景,重燃一代代淮安人心中那份中心城市的历史荣耀和复兴梦想。
(作者 周雷 单位:中共金湖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