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政育人

视察调研

建言献策

视察调研
编纂《淮阴文征》的点滴体会
时间:2024-04-17  来源:  字号:[ ]

徐业龙


2022年6月,全国政协文史工作座谈会强调,政协文史工作思路要从过去的以抢救挖掘为主向抢救挖掘与做好经常性文史工作并重转变,从重视史料征集向更加重视史料研究利用转变。《政协淮安市委员会2023年重点工作活动安排》和市政协关于年度政协业务考核规定,将各县区政协“一年出一本精品文史图书”列为重点考核项目(分值15分)。为落实全国政协文史工作座谈会精神,按照市政协年度考核规定要求,在前期大量资料积累的基础上,我们编纂了《淮阴文征》一书,2023年12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国公开发行。《淮阴文征》共收录了汉代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398位名人855篇文章。凡历史上的淮人、流寓或过往文人,凡以描写淮阴历史、人物、事件、山水、风俗、名胜、特产等为内容的文章,都属入选对象;地域范围包括不同历史时期淮阴管辖之地;所选以古文为主,诏令敕旨、制书表奏、辞赋颂赞、序跋议说、记传碑铭、牋记书启、墨迹遗稿,体裁不限;选文起于楚汉时期,下限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编纂《淮阴文征》是一段漫长、艰苦、枯燥的历程,我们沉浸于书海,爬梳剔抉,深稽博考,做了大量具体细致的工作,点滴回忆呈现给大家,若果能引起朋友们的共鸣,治学者能从中获得些微启示,亦吾之所幸、所盼也。

一是蹈深海,做到“两个凡是”。淮阴居天下之冲,黄、沂、淮、运诸水交汇其间,因运河和漕运而兴,其肇始于春秋,崛起于秦汉,繁荣于隋唐、北宋时期,鼎盛于明、清两朝,兼河、漕、盐、榷、仓、厂、驿之利,是闻名遐迩的运河名城。千百年来,淮阴的文人士子、在淮阴为官的贤达人物,以及众多流连淮上的文人墨客,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文词章,这些作品多结合淮阴的名胜古迹吟咏淮阴的历史名人如韩信、漂母等,也有相当一部分描写淮阴美丽的自然景物和繁华的都市风光,更有一些直接描写水利枢纽工程。这些诗文或以事重,或以人重,或专以文重,或见于国史、政书等典籍文献,或见于碑刻、拓片等民间文献,或见于笔记、简牍等专辑文献,或见于或方志、家谱等乡帮文献,林林总总,蔚为大观。面对浩浩洋洋的文献之海,我们做到“两个凡是”,凡是见诸记载的淮阴历史名人,凡是有案可稽的在淮阴做官、游历的历史名人,通过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等平台,一个不漏地查找,包括韩信、步骘、张耒、龚开等淮阴历史人物,在淮阴为官的梁武帝萧道成,河道总督靳辅、张鹏翮、吴棠等,和历任淮阴知县,巡察淮阴的康熙、乾隆等,遍阅他们写过的与淮阴有关的文章,努力做到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文章不会被遗漏。特别强调,以往不少人因讹传讹,将陈球、陈登等看作“涟水西”人,(清)汪之藻《洪泽考议》曰:“洪泽,汉淮浦地,即汉陈球、三国陈登、南唐刘仁赡之本籍。唐以后始称洪泽,盖胜地也。”(见《乾隆清河县志》)淮浦旧为淮阴地,《淮阴文征》收入了陈球、陈登、刘仁赡等人的文章,毫无异议。又,《清史稿》《桃园县志》记载,尹耕云是桃园(今泗阳)人,但其实际是淮阴区三树镇三义坝村尹老庄人,《淮阴文征》收入尹耕云的文章毫无疑义。

二是掘隐微,做到“两个必得”。潜心收集资料特别是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文献,是编纂《淮阴文征》一书的重中之重。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我们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发现,我们也有无所适从的时候,尽管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取得持续性的实质进展,让我们有机会接触海量的网络文献,但网络平台数据库真正有价值的资料还是很少的,很多地方文献没有经过数字化处理,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等平台上是查不到的。我们围绕《淮阴文征》的编辑所需,广泛收集相关资料,建立自己的资料库,做到“两个必得”。一方面,市场上可以买到的以及通过各种途径可以找到的资料,我们都想方设法购买或借阅,势在必得。如,我们购买的《鲁通甫集》《万寿祺集》《张煦侯文史论集》《知不足斋类稿》……等等。另一方面,用好淮阴师范学院图书馆、淮阴工学院图书馆、淮安市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和本地专家学者手中的资料,是在必得。淮阴师范学院张一民教授提供 (清)丁宝铨《符山堂图卷》、范耕研《蘦观斋读书随笔》等资料,淮阴市志办公室李想博士提供《张亟斋遗集》,这些资料非常难得。江苏淮海中学王守林是淮安乃至江苏家谱研究领域的一流高手,他提供的一些淮阴名门望族的家谱序文,不少出自名家之手,有的不仅是优美的散文佳作,同时也是独具史料价值的乡土文献。

三是见真章,做到“两个必到”。文史研究以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为基础,不仅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具有比别人更强的信息加工能力与判别研究能力,还要培养一种严肃的对待文献的态度,特别强调眼见为实,不轻信别人的说法,也不轻易转引资料,找到的最可靠的原始文献反复检验看到的东西到底有没有问题,保证准确无误,万无一失。在《淮阴文征》征稿过程中,我们努力做到“两个必到”,就是眼到、心也到。如,(明)王锡爵增定、沈一贯参订《增定国朝馆课经世宏辞》 ( 卷之九 ) ,有(明)申时行《漂母祠记》一文,影响很大。我们在校订这篇文章的时候,发现当下高中二年级语文试卷题库有一份试卷也引用了这篇文章,但文章题目是《谒漂母祠记》,作者是(明)黄省曾,我们登录国家图书馆数字平台,查阅申时行《申文定公赐闲堂遗墨》等书籍,没有找到这篇文章,疑讹误。再查阅(明)黄省曾《五岳山人集》,翻阅到文集第卷三十二终于发现《谒漂母祠记》一文,豁然开朗,原来明清时期最权威的馆课文本也有不靠谱的地方,真的让人费解。认真校对《谒漂母祠记》,发现高中二年级语文试卷引用的文章内容与原文也有出入,如“尘埃”原文为“埃尘”,虽然意思一样,但原文“埃尘”更有韵味,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文字技巧。文章的采录、校对非常辛苦,找到文章后,用手机拍成照片,提取文字,再断句、加标点,转化为简化字、排版好了以后,再校对1-2遍,准确无误后编入文集。对一些感觉有问题可能出差错的文章,立即找到原文一字不漏地核对,毫不含糊。碑文的核对比较麻烦,但只要态度认真,不管多大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为核对《重修王营镇清真寺碑记》,4月27日上午专程跑到清真寺,在一位泥瓦匠师傅的帮助下,拆下覆盖在碑刻上的宣传牌,蹲下来一字一字、一行一行地认真校核,果然发现遗漏了5个字,错录了3个字,《淮阴文征》录入这篇碑文时,又对文章题目、发起人排序作了更正,不敢有丝毫马虎。

四是循大道,做到“两个借鉴”。编纂、出版《淮阴文征》,时间紧、任务重,为了不走弯路,我们做到“两个借鉴”,一是借鉴各类史书艺文志的编纂体例和选文规范;二是从近现代文集、文汇书籍中汲取滋养,探寻作品选编、注释、简析等技巧和方法。同时,我们积极争取各路高手的指导、支持,中国文史出版社编辑王文运先生的给予亲切指导和热情帮助,他专门给我寄来中国文史出版社2022年出版的《六合文征》,还就编纂体例、文章遴选等相关问题给予具体指导。《淮阴文征》分为上编和下编,上编收录淮阴行政区划内乡贤名士的作品,89位作者、375篇文章;下编收录曾经在淮阴为官、游历者的作品,309位作者、480篇文章。前贤文章存世多寡不一,有的有文集传世,篇目较多,本书选其精要或与淮阴关系密切者收录;有的没有文集遗存,只有零篇散简,或与淮阴事物看似无关,亦尽量予以保留,以存邑人鸿爪雪泥。本书文章编排采取以作者出生时间为序,自古及今,纵向排列,生年时间不详者,结合作者生平活动或作品创作的时间,编排在相应位置。在编著体例上,于正文前置作者生平简介,介绍其生卒、甲籍、科举、历官、政绩以及著述情况等,文后对个别地理名词、历史典故加以注释,或对部分文章给予适当评析,或交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并非规范的议论。为便于读者查阅底本,每篇文章之后尽量详细标明其出处、版本,部分文章有不同版本,一些不统一之处未予一一考证,只选取其中相对通行的一种(一些名人作品在不同时期往往有多个版本,在线《四库全书》查询平台、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可检索查询的,不一一标注版本)。照顾一般读者的阅读习惯,本书一律使用简化字,但在可能产生歧义或没有简化字的,酌用繁体字或异体字,涉及的历史纪年、干支纪年一律遵从历史原制,沿用原文纪年,并用括号注明公元纪年。

清末民初,淮阴的一些名儒乡贤就曾有编纂《诗征》《文征》的设想,但未能如愿。循着前贤走过的路,我们闻鸡起舞,宵衣旰食,孜孜不倦,一丝不苟,做了大量征文考献,钻坚研微的工作。《淮阴文征》的编纂,虽然力求跻臻上乘,铸成精品佳作,但由于编纂者学殖荒疏,见闻浅陋,时间仓促,水平有限,加之这项工作涉及的历史人物多,时间跨度大,资料缺失,本书收录的文章数量固属不少,然必有很多遗漏之珠。在编选过程中可能还会有误录文章、误植作者姓名之处,诚望文史资料工作的同行、历史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及社会各界人士不吝赐教,倘有拾遗补阙之作,必扫榻以待,倒屣而迎。

作者徐业龙,1967年生,现任淮阴区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为中国史记研究会会员、江苏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社科院特约研究员,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韩信传说”代表性传承人。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军事家韩信和淮安历史文化研究,先后发表史论文章400余篇。出版专(编)著十余部,530余万字。专著《韩信大传》荣获第11届“人人文学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作品、传略载入《孙子兵学年鉴》(2005年卷)和《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年鉴》(2008年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