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红色文化

李广涛与刘老庄八十二烈士背后的故事

发布日期:2025-10-17 来源:

1943年3月18日,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二营四连在淮阴北的刘老庄,与前来扫荡的日军进行了一场异常惨烈的遭遇战,全连82名指战员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战斗之后,当地政府组织人民群众,强忍悲痛安葬了烈士遗体,垒起了简易墓园。从此,刘老庄烈士墓园便成了淮海地区人们心目中虔诚景仰的英雄之地。

刘老庄连英雄战旗之所以历久弥新飒美如画,除了它是由烈士鲜血染红、党和国家大力尊崇褒扬英雄人物之外,也与当地政府机关及人民群众悉心保护纪念设施、讲好英雄故事紧密相关。在这方面,抗战时期在淮阴担任了近十年县委书记的李广涛是一个典型。李广涛既是刘老庄战斗的见证者,烈士陵园的建设者和保卫者,同时也是烈士精神与事迹的重要传播者。

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

与日军骑兵周旋亲眼目睹刘老庄战斗

李广涛等人是于3月17日夜间,得到“一股敌人从涟水出动”情报的。此时的他正和县长吴觉等,带着十几个民兵住在小丁庄。他便赶紧将这份重要情报向二营报告,得知二营3个连队原本都驻在刘老庄,现五连、六连因执行任务已经离开,只有四连留守。面对敌人来袭,四连为掩护区党政机关和广大人民群众安全撤退,决定就地阻击敌人。

刘老庄八十二烈士战斗油画

18日拂晓,县委侦察员葛习和发现大批敌人冲进五里庄,便赶回小丁庄向李广涛报告。此时李广涛身边只有一个警卫班和几名通信员,于是他们便向蒋小桥方向转移,隐蔽下来时天已大亮。8时许,有枪声传来。为摸清情况,李广涛带着一名警卫员、一名通信员向枪响处赶去。行至涧桥,忽闻枪声大作,枪响处战场动态隐约可见。只见大批日军正向四连阵地猛攻,同时在外围部署骑兵游动巡防。李广涛此时虽心急如焚,但已无法再向前靠近,于是三人就藏在一个大坟包后隐蔽观察。他们目睹前方阵地的四连指战员,一次又一次打退日军进攻,而打红了眼的日军却越聚越多,各种轻重武器都用上了。中午时分,李广涛他们所在的藏身之地难以继续隐蔽,无奈只得撤回到蒋小桥继续探听。

1949年刚刚离开淮阴前往合肥担任军管会秘书长的李广涛

薄暮时分,残阳如血,枪声渐停。在日军疯狂进攻下,四连阵地终陷敌手。夜幕降临,敌人刚刚撤走,李广涛便和张集区长周文科等带领群众赶到一片狼藉的战场。当大家看到82位将士壮烈牺牲的惨状时,个个悲痛欲绝。李广涛等带领众人,一起清理收殓壮士忠骸。收殓过程中,发现一位战士脉搏仍在跳动,还有微弱呼吸,众人便赶紧将这名战士抬至十团卫生所进行抢救。这位战士身上遍布伤痕,右臂被炸断,腹部被刺刀几乎捅穿,伤势极重。抢救中这位战士曾一度苏醒,并断断续续向李广涛等人讲述了不少情况。由于当时救护条件有限,到了第二天拂晓,这位英雄还是牺牲了。

八十二烈士纪念馆

捐柴席、垒土墓,安葬八十二烈士

战后第二天,李广涛便迅速赶到淮海区党委,向副书记李一氓汇报了从各方面收集来的情况。李一氓听罢神态肃然,悲情难抑。他告诉李广涛,这是一支红军部队,抗战后编入一一五师,“皖南事变”后成为三师七旅十九团二营四连。两人简单交换了处置意见后便匆匆作别,李一氓即着手上报情况并思考撰题碑记挽联。

三天后的3月21日,李广涛带领相关军政人员和当地民众,怀着巨大悲痛,在刘老庄为八十二烈士举行公葬仪式。由于当时正处战争环境,军民百姓生活都很苦,如此多的遗体安葬,棺木根本就无从谈起。李广涛便与区乡干部们商定,按力所能及的方式来安葬烈士。他们带领百姓在战斗发生的地方,挖了南北长38米、宽26米的墓穴,集体安葬烈士忠骸,大墓覆土后高达近十米,几里路外就能望见;墓前置一石碑,上书:“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四连八十二烈士公墓”;安葬时烈士全部头朝西方,好让这些长眠异乡的战士,永久朝着家乡方向;为保护烈士遗体、面孔掩埋时不直接覆盖泥土,当地百姓纷纷从家中拿来自家铺床用的柴席,小心地覆盖到烈士遗体身上。战争之中的百姓乡亲,他们能做的只有这些了。

八十二烈士名单(部分)

刘老庄战斗极大地激发了根据地人民抗敌御寇的激情,无数热血青年纷纷要求加入抗战队伍。李广涛等地方领导积极顺应民众要求,精挑细选优秀青年送到部队支持四连重建。仅仅11天后的3月29日,新四连便在涟水宣告成立,并被正式命名为“刘老庄连”。从这以后,这支连队所在部队番号虽然几经变更,但“刘老庄连”这一称号始终没变。这支英雄连队之后为新中国成立立下了赫赫战功。新中国成立后,也每次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不负英雄称号。

为长眠烈士修建砖石陵园

1945年8月,全国抗战取得胜利。为永久纪念抗日牺牲的八十二烈士,淮阴人民决定在烈士牺牲的地方修建陵园。在李广涛、周文科等人的带领下,地方很快组织起一支修建队伍,他们将敌占时期日伪军队在乡下所筑的碉堡据点全部拆毁,将砖瓦木料统统运到刘老庄来,用于修建烈士陵园。

1946年3月,陵园修建完成。陵园入口处,为一座牌楼式的大门,门额上书“八十二烈士陵园”七个大字,两旁各置一副挽联;园内中心地带建起一座壮志亭,亭内立有石碑,碑文记录了刘老庄战斗的详细过程;位于陵园东南的烈士墓,整体加筑了数米高的砖石墓围,气魄更显雄伟壮观;园西则新建起了一座烈士祠,祠内陈列部分烈士遗物。整座陵园初步具备了一座完整陵园的规模样貌。

 八十二烈士纪念碑

迎头痛击国民党毁陵部队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三个月后,两淮地区被国民党军队占领。次年5月,侵占淮阴县境的国民党军张海中部,为对抗共产党武装,决定重修碉堡炮楼,在筹集建筑材料时,将歪点子打到了烈士陵园上。经过一番谋划后,张雪中带着伪区大队和“还乡团”,驱赶着从五里庄附近强抓来的几百名妇女老弱,来刘老庄拆毁陵园中的墓、亭建筑,企图强取砖木建炮楼。这一行为,立即引来地方民众的极大愤怒,众乡邻纷纷上前与国民党、还乡团说理,抗议他们的“翻尸挖骨”暴行。冲突中,不少人为保护墓园被打伤。

国民党军队的行动,迅速惊动了淮阴县委。李广涛等在接到群众报讯后,得知他们还要再来,果断决定派出县大队,于当天夜间布下口袋阵伏击敌人。果然,第二天天明时分,蒋匪军加民夫总计有三百人又来挖墓。县大队随即一声令下予以迎头痛击。这些蒋军中,原本就有不少人对八十二烈士的威名敬重有加,此时见前方早有埋伏,当即丢下民夫仓皇逃命。从此以后,蒋军再也不敢来挖墓了。

2013年1月,李广涛在向媒体讲述革命经历

护陵期间,李广涛代表淮阴人民将陵园毁坏情形,报告给远在东北的三师师长黄克诚,黄见电报极为气愤,随即复电称“等东北蒋军消灭干净之后,坚决打回关内,打回苏北,消灭全部蒋军,为82烈士复仇……”

撰写纪念长文,陵园成为经典红色景区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残破的刘老庄烈士陵园被重修一新。整修后的陵园占地达480亩,当地百姓并在陵园区栽植了82棵松柏,寓意牺牲烈士英勇不屈,壮志长青。

1982年,已在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位置上的李广涛,出版专辑《淮阴史话》,首次推出纪念长文《八十二英雄奋战刘老庄》,详细记述了刘老庄战斗的全部过程和建陵、护陵经过,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这也为刘老庄连入选全国重要英模群体、八十二烈士陵园入选国家重要纪念设施提供了详实资料。

李广涛于1982年2月撰写的《淮阴史话》专辑

从1984年起,随着党和国家大力倡导崇尚英烈风气,刘老庄烈士陵园又经历了两次扩建和整修。如今,不仅“刘老庄连”已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英模方队和国庆70周年阅兵战旗方阵成员,刘老庄烈士陵园也跻身到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作者:陈凤朝,文章来源:“方志淮安”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