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红色文化

缅怀英雄王嘉树:一腔热血洒淮土 泾口区之长城

发布日期:2024-08-29 来源:

王嘉树像(1920-1943.9)

在那个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20世纪40年代,淮安县泾口区曾有这样一位英雄,他的名字叫做王嘉树。1943年,在当时淮安县泾口区,他以身殉国,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民族的尊严。作为泾口人,我们以最崇高的敬意,缅怀这位不朽的抗敌英雄。

一、少年的觉醒

1920年,王嘉树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的一个盐商家庭。天资聪颖的他,7岁便踏入了学校的大门。然而,命运的波折让他不得不在15岁那年辍学,随叔父到重庆当学徒。在那个时代,资本家的残酷压榨和旧社会的丑恶现象,让年轻的王嘉树心中种下了反抗的种子。他用笔作刀剑,写下了《黯淡的天空》,抨击那个时代的不公。

二、投身抗日,加入党的行列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王嘉树的心被深深触动。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他毅然决然地投身到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中。经过李公朴先生的介绍,他从重庆到延安,考入了西北青年干部训练班,并在学习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8年,他转入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一分校,继续深造,为抗日事业积蓄力量。

三、笔耕不辍,传播火种

1939年毕业后,王嘉树被分配到河北《冀南日报》任特派员,用文字传播抗日的火种。后来,他调到华中,担任《老百姓报》的主编,这份报纸由华中局书记刘少奇亲自题写报头并题词。王嘉树的笔,成为了唤醒民众、鼓舞士气的强大武器。

四、开辟泾口,英勇牺牲

1942年,王嘉树调任淮安苏嘴区区长。1943年春,调到泾口区任大队长。泾口区是敌占区,党的基础比较薄弱,加之群众长期受反动势力宣传、封锁,淮安县委曾两次开辟泾口区都未能立足。王嘉树到泾口区后,在中共淮安县委和泾口区委领导下,动员民众,发展抗日武装,打击土匪势力,瓦解伪军,实行“二五”减租、“四六”分收等工作,为区委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王嘉树曾写作《从黑暗到光明——略谈淮安泾口区的开辟》一文,在《盐阜报》发表,为之后其他地区的工作开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也是其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精神财富。他在泾口区开展工作产生的影响,引起伪军的极大不安。1943年9月16日晚,王嘉树率领区队和民兵在吴舍一带活动,在西岗村(今博里乡西岗村)过夜,混进区队的一个内奸急速密报夏庄据点伪军营长夏桂五。夏桂五迅速率七八十名伪军直扑西岗,将王嘉树驻地包围。王嘉树率队员和民兵英勇反抗,但因寡不敌众,一阵激烈搏斗之后,被折断一条腿,又身受数刀后壮烈牺牲。

五、精神永存,激励后人

王嘉树的牺牲,激起了人民的愤怒和悲痛。泾口区委将他安葬在田桥村(今淮安区复兴镇),并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盐阜报》发表了题为《本报特约记者王嘉树同志殉国》的消息。年底,泾口区民众在他的墓前竖碑,赞扬他是为国为民“不顾家 宁舍己”的英雄。为纪念烈士,1945年3月,淮安县抗日民主政府将王嘉树生前工作的原泾口区的一部分划出,成立了嘉树区,这一区名一直保留到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中期。杀害王嘉树的凶手们最终也未能逃脱人民的惩罚。

2001年,王嘉树的事迹被收录进《中国共产党革命英烈大典》。2020年,《淮海晚报》再次发表文章,深切缅怀这位抗日战争英烈。今天,我们再次提起王嘉树的名字,不仅是为了缅怀他的英勇事迹,更是为了传承他的精神。

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继续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附:

纪念王大队长嘉树之碑文

盖闻为国者不顾家,并不顾身;保民者宁舍己,断不舍人,此英雄豪杰之襟期也。王大队长名嘉树,四川嘉定人,盐商子也。生于公历一九二〇年,七岁入学,聪颖绝伦,嗣以盐业破产,不能入学。年十五,其叔父携之重庆,参加业余读书会,未半年,即举笔成文。因受资方压迫,作文刺之,题曰《黯淡的天空》。“七七”事变后,有志抗敌。经李公朴先生之介绍,到达西安,考入青年干部训练班,旋转抗大第一分校。一九三八年五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大毕业后,分配河北工作,在《冀南日报》任特派员;嗣调华中,在盐主编《老百姓报》,又编《行政公报》;一九四二年调充淮苏嘴区区长,今春敌扫荡,始来泾口区任大队长。就职后不避艰险,亲率抗敌健儿,转战市河两岸,开辟新基,敌为则目,泾口区行将完整矣。不幸于九月十六日夜,为敌暗算,壮烈牺牲,卒年二十有四。呜呼悲哉!溯自王君到达泾口区后,事事勉为其难,且于军事部署之余,注意于群众利益,洵我泾口区之长城也!呜呼,人虽永逝,浩气长存,功在国族,恩及黎庶,泾口区民有口皆碑。

爰特勒之贞珉,以昭不朽,庶使爱国健儿有所矜式焉!是为文。

                    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建

泾口区民众公立

(作者:胡兆成,文章来源:“映像淮安”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