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09-04 来源:
70多年前,淮安大地上曾诞生了一所新型大学——华中建设大学。这所大学与张家口的华北大学、邢台的北方大学和临沂的山东大学合称为“新民主教育之花”,也是华中解放区的最高学府。那么,华中建设大学是怎样的一所大学、在淮安留下了怎样的印记呢?
在盱眙新铺成立,华中局宣传部长彭康兼任校长
1944年,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华中地区急需一大批革命干部,以便更好支持党政军及民主建设工作。当年11月,中共华中局决定在华中局党校的基础上筹办华中建设大学,培养新干部和教育在职干部。
华中局非常重视建校工作,华中建设大学的干部都是从华中局、新四军中抽调的,比如华中局宣传部长彭康兼任校长,淮南区党委宣传部长张劲夫任副校长兼管党的工作,同时抽调一些负责干部担任各系的领导职务。
因是战争年代,各根据地生源出行不易,直至1945年春节后学员才陆续到达。据《华中建设大学校史》披露,全校学员共有500余人,主要是华中根据地抽调的干部和保送的知识青年,以及上海、南京等沦陷区地下党选送的人员;分为民运系、民政系、文教系、财经系4个系和高干班、区干班各一个。
1945年5月4日,华中建大第一期学生在盱眙县新铺镇的古庙里举行开学典礼,华中局书记饶漱石、副军长张云逸等都来参加。当时学校的条件较为艰苦,一些学生住在群众的破草房里,一些学生只能搭建简易土屋做宿舍。全校开大会、上大课则都在新铺古庙的大殿里。各系开会、上课则选择空旷的地方或者小树林。虽然如此,学员学习热情很高,饶漱石、彭康等党政领导定期前来授课,陈同生、李代耕、陈穆、梅益、钱俊瑞、范长江、刘长胜等来校作专题辅导报告。
就在第一期学员热情高涨地投入学习时,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为接管新解放区,华中局决定建大学生提前结业,分配工作。1945年8月25日前后,全体学员分配工作,陆续奔赴工作岗位。
抗战胜利后迁入淮阴城办学,建大二期如期结业
1945年9月6日,新四军三师解放淮阴城后,华中建设大学从淮南迁至淮阴清江市道署街(今淮安市区西大街一带),进行第二期的筹办工作。考虑到和平建设时代的到来,建大二期的办学宗旨是为解放区培养各种建设人才。由于条件限制,建大本期未设本科,招收学生全部编入预科,不分系。计划学习三个月后,集体分配到各地实习一段时期后,再转入本科学习。
该期有1000多名学生,规模比第一期多了一倍,主要来自停办的苏北公学、华中各解放区调来的一部分基层干部、江南的部分地下党员、新老解放区的青年知识分子和国统区的进步青年。值得一提的是,建大二期学生还有反战同盟华中支部的一部分被俘日军,绝大多数是朝鲜青年。
位于淮安清江浦区西大街附近的华中建设大学旧址
1945年11月10日,建大第二期开学典礼在清江市举行,华东局书记饶漱石、华中分局书记邓子恢、华中军区司令张鼎丞、苏皖边区政府主席李一氓等出席会议并作发言。
由于是抗战胜利搬到淮阴城,二期学生的生活水平较第一期有了较大提高。学生统一穿灰军装,饮食也有了很大改善。学生周末可以休息,平时课程则很紧张。早上要列队到操场跑步,早饭后听大课、小组学习、讨论,下午仍然如此,只有晚上可以自由活动。
预科教育着重革命理论和政治思想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中国革命基本理论教育,基本教材是毛泽东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二是革命人生观教育,基本教材是俞铭璜的《革命人生观》。
在第一期基础上,华中建大师资力量极大增强,经济学家薛暮桥、哲学家李仲融、文学家王叔明、史学家刘力行等都应邀来校授课。
1946年初,由于朝鲜革命形势的发展,反战同盟的朝鲜学生提前结业回国。其它预科部的学生,经过近四个月的学习,也于2月下旬毕业。1946年2月22日,华中建大在淮阴城南公园举行第二期学生毕业典礼。毕业学生立即被分配到新的工作岗位,其中有500多名到苏皖边区各地工作,200多名留校作为继续办学的学习骨干和工作人员,少数学生到新四军工作,部分学生到山东、东北新解放区工作。3月4日,建大师生400多名学生,在彭康校长率领下北上临沂支援山东大学建设。
尝试社会招生,筹划建成正规大学
华中建大的骨干力量北上山东后,华中分局决心继续办好华中建大,把华中建大建成一所多学科的比较正规的大学。约在1946年3月,建大组建了新的领导班子,由华中分局书记邓子恢亲自兼任建大校长(后由李亚农任校长)。
随着建大的名声越来越大,招生工作也愈加容易。三期招生宣传展开后,解放区和国统区青年知识分子、解放区的干部、伪海军学校起义的师生等纷纷来报名。1946年3月,校部对报名者进行考试,试题的主要内容是英语、数学、国文(作文“你为什么报考华中建设大学”)及时政常识(主要有马列主义的基础常识和简单的中国近代史、现代史知识),第一批按照成绩录取150多名。后来陆续报名一共是1200余人,总共招生800余名。根据边区建设的需要和学校办学条件,建大第三期计划设立工、农、文、医、师范、社会科学等六个学院和一个预科部。
华中建设大学招生信息
学习时间根据各院系要求和学生生源及水平不同,分别为一年、二年、三年到四年。预科部设文预、理预、医预,时间半年到一年,为转入本科打基础。
为办好学校,建大特从解放区和上海聘请朱维基、刘汝醴、黎冰鸿、罗稷南等教授、学者来建大任课,表演艺术家赵慧琛也从上海来到苏北淮阴,任职华中建大。还聘请解放区的专家学者阿英、范长江、刘季平、黄源、沙俊等兼课。1946年5月中旬,学校开始开课,由于形势的迅速恶化,原本的学院设置计划都被搁置。
1946年6月起,国民党大举进攻解放区,9月800多名师生奉命向山东转移,华中建大正规化道路戛然而止,留下了遗憾,后来并入山东大学。
华中建设大学在淮安地区短短一年多时间共培养了2300多名各方面人才,输送了众多优秀革命干部,邹家华、芮杏文、周克玉、朱训等都出自该校,同时华中建设大学也是中国共产党正规系统办学的有益探索,为后来建设新中国自己的大学提供了诸多参考和借鉴。
(作者: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