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红色文化

新四军第一纵队在涟水成立纪事

发布日期:2023-08-11 来源: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这个消息如春风一样迅速传遍苏北的乡村集镇,抗日的军民欢欣鼓舞、奔走相告。

涟东县总队驻防在涟水城东部南集一带,指战员们得知日军投降的消息摩拳擦掌,准备收复涟水城。就在这时,总队长石继泽接到盐阜军分区的会议通知,立即带着警卫员骑马赶往废黄河南淮安北乡大董庄,参加军分区各县总队长会议。在会上,军分区司令员谢祥军传达了新四军三师司令部兼苏北军区命令:所属各部及地方武装,向残存的日伪军发起大反攻,夺取日伪侵占的城市。会议结束已是深夜,石总队长顾不得休息赶回驻地。到了茭陵渡口,因夜深无渡船,他俩没办法就躺在河滩上打个盹。天刚亮,就乘船过了废黄河,回到驻地集合部队,向涟水城开进。

石继泽,涟水县南集镇皂角村人,家境殷实,苏州医校毕业,回乡后创办下营小学。读书时接受革命思想,参加中共地下党组织,曾参加涟水的八一暴动。他少时习武,枪法尤精,有百步穿杨的本领。1939年初,涟水沦陷,石继泽动员亲友10多人参加抗日独立中队,后任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第三梯队九团营长。1940年秋,苏北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后,调任淮海行署警卫营营长。1942年初,中共华中局在单家港召开扩大会,他护送淮海区党委书记金明等人到阜宁县单家港,并参与保卫工作。会议期间,陈毅军长得知石继泽的家乡就在单家港对岸的南集,而且在地方很有影响力,就找他谈话,要求他回乡搞武装斗争。目的是保证废黄河东的中共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的安全。石继泽虽不舍离开部队,但还是愉快地接受任务回到家乡,先后任涟东县一区区大队长、四区区长、县总队副总队长等职,带领区大队、联防队反“扫荡”、反伪化,多次打退了日伪的进犯。他的家乡南集、北集、徐集一带方圆几十公里始终没有伪化,是巩固的抗日根据地,有力地屏障了河东岸的华中局、军部及后来的新四军三师师部。

涟水县地处苏北腹地,古老的盐河从西南向东北蜿转流过,将涟水一分为二。日军利用盐河和涟水至新安镇的公路作为封锁线,筑据点、炮楼,封锁、分割盐河两岸抗日军民的联系。为此,涟水以盐河为界,分为涟水县、涟东县。盐河西的涟水县隶属于淮海区,盐河东的涟东县隶属于盐阜区。涟水县城位于盐河东侧,故夺取涟水县城的战斗任务由涟东县总队承担。

龟缩在涟水城的日伪军得知日本投降的消息后,惊恐万状。伪军吴漱泉的五支队在城里到处抢东西,抓夫子,妄想捞一把后,溜之大吉。9月22日晨,吴漱泉率五支队、涟城及时码伪军向淮阴逃窜,行至厉渡遭到我地方民兵和淮安独立团的伏击,敌战无斗志,纷纷溃逃,大部被俘。驻涟日军禁若寒蝉,在等到淮阴城日军到来后,于22日上午9时如丧家之犬逃出涟水城,沿盐河向北边的新浦逃窜。

石继泽率领涟东县总队从50华里的南集匆匆赶来,行至县城东北角康梨园时,发现北逃的日军立即尾随追击,至盐河朱码附近的朱湾停止追击,返回涟水城接管日伪机关,查封日伪遗留物资。

8月23日上午,涟东独立团、县总队和涟城附近民兵举行入城仪式。战士及民兵排着整齐的队伍,扛着挂上彩旗的武器,按四路纵队喜气洋洋地进城。群众夹道欢迎,各街巷贴满红绿标语。下午两点,涟东县委、县政府在涟城召开万人庆祝抗战胜利大会。县委书记汪星、独立团政委程荣耀等党政军领导人在会上讲了话,与会者人人欢欣鼓舞。军民互相拉歌。中心区的男女还当场表演了秧歌舞,大会始终洋溢着十分热烈、欢乐的气氛。涟水解放后,县委、县政府立即采取各种措施安定民心,稳定社会秩序,发放贷款扶助贫苦市民,动员商人复业,组织贫市民会、工会及城郊农会;组织运输合作社,工人用贷款运盐运油,组织纺纱组,开展生产自救;建立基层组织,清理敌伪遗留物资,没收汉奸财产;公布减租法令。涟东中学亦迁入城内小关庙,积极筹备开学。县立涟城高小、北门、大关初小等都在整理校舍,招收新生,准备开学上课。

 

涟水总队进驻小关庙,拍摄于1946年2月(右1副总队长李文章,右3总队长石继泽)


小关庙位于涟水县城中心,五岛公园南侧,老大街西首,有房屋近百间,一个大院子。唐宋时期,涟水是淮北盐的集散中心,明初两淮都转盐运使司淮安分司,驻地设在安东县(今涟水)东城坊。隆庆六年(1572),运判张天衢移建于安东县治东南三百步的“化龙桥东北”。据记载,明正德九年(1514)知县周辂建,一进三堂,大殿、二殿、东西平房各三间。雍正四年(1726),运判张涵添造分司署群房。据乾隆《淮安府志》卷11记载:分司公署建筑有:大门3间,福神祠3间,二门3间,大堂5间,二堂3间,左右书房各3间,上房5间,后楼3间,东上房4间,下房4间。东西厢房各5间,厨房5间,东书房楼3间,客厅3间,西书房上下6间。这里除盐运分司外,还关帝庙1所,会馆上下6间。雍正四年(1726)前后,分司移驻山阳(今淮安区)。

明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权倾一时,各地为他立生祠,当地县官为拍马屁,即利用这里的房屋设魏祠。几年后,崇祯皇帝及位,废魏祠。1841年鸦片战争中,淮安人关天培在虎门抗击英军战斗中英勇牺牲,为纪念关天培将军,将原魏祠改供奉关天培祠,为区别于关羽庙,故称小关庙。民国年间,小关庙大门朝南,有影壁,后面有大殿,广场,有房屋100多间。

1930年代,国民党涟水县党部设在这里。1939年,日军侵占涟水城后,部分日本兵驻守小关庙。不久,伪军保安大队部设在小关庙,伪军大队长张德全抓民夫,在大队部西侧南北边分别建了两座大炮楼,每天有人在炮楼上站岗、放哨。从此,这里成为日伪军的重兵之地。1945年9月,涟东县总队进驻小关庙,不久涟东中学从农村迁入,直到1953年迁出,县实验小学迁入现址。



1945年11月中旬,正是寒风萧瑟的初冬时节,寒风阵阵。涟水古城突然热闹起来,穿着灰色军服和杂色便衣的青年男女滔滔不绝地涌进这个孤寂小城,住进城里寺庙、空旷无人的民房里。从其形色疲惫来看,似乎经过多日的长途跋涉,街道上还时常有骑着战马的新四军匆匆往来,马蹄踏在大街青石板上发出“得、得”的声音,传得很远。老街上居民都好奇地打量着这些说着柔软蛮语的陌生军人,不知他们从何而来,又住在这里迟迟不走?直到多年后,才有军史披露,这是从江南北撤的新四军,他们在涟水城集结,奉命合编成立新四军第一纵队,即后来的百战雄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军。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在浙江、苏南、皖南等地新四军部队,分别转移到长江以北的苏皖、山东解放区。中共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将北撤的苏浙军区第二纵队(即浙东纵队)、第四纵队和苏中军区教导旅合编,组建华中野战军新四军第一纵队,集结地点在涟水县城,纵队司令部就设在城里的小关庙。

1945年11月11日,在涟水小关庙的涟东中学礼堂召开连以上干部会议。根据中央军委命令,宣布成立新四军第一纵队,任命原苏浙军区副司令员叶飞为纵队司令员,新四军原参谋长赖传珠为纵队政治委员,原浙东区党委书记、浙东纵队政治委员谭启龙为纵队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原浙西军分区司令员贺敏学任纵队参谋长,原新四军保卫部部长汤光恢任纵队政治部副主任。纵队司令部由原苏浙军区与苏中军区抽调入员组成,政治部由原浙东区党委机构和浙东纵队政治部部分人员组成。

新四军第一纵队下辖3个旅:第一旅由苏浙军区第四纵队改编,旅长廖政国,政委阮英平,辖一、二、三团(来自于四纵的十、十一、十二支队)。这个旅是原来由叶飞带领由苏中南下的部队,抗日战争胜利后由浙西天目山地区经苏南北撤来苏北;第二旅由苏中军区教导一旅改编,旅长刘飞,政委彭林,辖四、五、六团(来自于教导旅的一、二、三团)。其中第四团是由老六团挺进上海近郊后西撤时,留在阳澄湖上的36名伤病员发展起来的部队;第三旅是苏浙军区第二纵队改编,旅长张翼翔,政委何克希,辖七、八、九团(由浙东五支队和淞沪支队编为七团,浙东三支队与金萧支队编为八团,浙东四支队与三北特务营编为九团)。整编后,全纵队共2.2万余人。原浙东纵队及隶属的淞沪支队因长期处于敌后游击环境下斗争,指战员多穿杂色便衣,此时在涟水城整编后都穿上了灰色军装,步入新四军主力兵团序列。

 

政委赖传珠


11月12日,赖传珠政委从军部来到涟水城,正式到职。13日,叶飞司令员由淮阴华中局到涟水,张翼翔和浙东部队及干部均到。全纵干部互相认识,查明北进路线里程等。中央军委来电要求迅速起程,兼程北上。14日上午,召开各旅干部会议,传达、讨论部队行军计划及有关工作。编成后即远赴东北作战,纵队部要求各部抓紧筹划北上事宜,如补充冬衣,调整干部,交涉物品等,为出发作准备。15日,谭启龙到淮阴请张(云逸)、饶(漱石)来纵队作报告,主要是向华中局领导和新四军领导汇报纵队各旅、团职干部的配备问题,同时汇报了三支部队北撤经过以及部队来到苏北之后的一些具体情况。16日上午,政委饶漱石、副军长张云逸到涟水。午饭后1时,张副军长作报告,他说,江浙两省是蒋介石的老巢,是国民党必争之地,在其蓄意制造内战的形势下,我主动撤离江浙一带,这有利于击破国民党的内战阴谋,取得广大人民的同情和支持,赢得政治上的主动。第一纵队的成立,不仅是组织形式和番号的改变,而且标志着我江浙部队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由分散独立作战到高度集中统一,由游击兵团上升为野战兵团,由以游击战为主的作战形式转变为大规模的运动战的阶段。客观现实向部队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改治思想工作,加强毛泽东军事思想学习,培养优良的战斗作风,不断提高部队的战术水平,以适应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晚饭后,饶漱石向团级干部作报告。将东北形势及组建一纵的任务公开宣布,提出行军计划及工作问题等。

司令员叶飞


17日,一旅作为全纵前卫,于上午6时出发,行军路线是越过陇海路,经山东滨海地区,到达胶东,再由龙口渡渤海到营口登陆,执行发展东北解放区的任务。纵队部随一纵出发,谭启龙随三旅行动。三旅部队成员多是浙东部队组成,长年处于游击环境中,故滞留涟水三日进行作风整顿,干部调配,于21日整编完毕,踏上征程。

 

金肖支队合影


11月27日,新四军第一纵队北上行至山东莒县,接到中央军委命令暂停北上,集结待命,就地休整。不久,因国民党军向华北、山东根据地大举进攻,中央军委命令第一纵队留在山东作战,编入津浦前线野战军。从此,这支部队作为华东野战军的雄师劲旅,驰骋疆场,为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战绩。

曾住过浙东纵队的民国老楼(在新涟街西湾巷)

2023年5月,上海浦东文史协会同志来涟寻找淞沪支队北撤足迹,在新四军第一纵队成立地现实验小学门前留影。



(作者:王继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