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淮海区党委创办了《淮海报》(《淮安日报》的前身),该报在抗日烽火中未曾停刊。
《淮海报》“祖籍”在皖东北
皖东北,1941年后又被称为淮北。抗战初期,它属于国民党安徽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区,所辖范围包括泗县、五河、灵璧、宿县、定远、凤阳、怀远等县。抗日战争爆发后,该专区专员为盛子瑾,他又兼任国民党第五战区第五游击纵队司令和泗县县长。1938年秋,受中共安徽省工作委员会委派,江上青等同志以安徽省抗日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派遣的名义,随盛子瑾到泗县工作。江上青担任国民党安徽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区公署秘书兼保安副司令、第五战区第五游击纵队司令部政治部主任。1939年1月,江上青与共产党员、组织科科长周邨、宣传科科长贺汝仪一同在皖东北地区的管镇(现属盱眙县)创办了《皖东北日报》。该报名义上属于国民党第五战区第五游击纵队司令部政治部。
1939年2月,中共山东分局派杨纯等同志南下泗县。江上青安排她担任盛子瑾保安司令部政治部民运科科长,化名“陈光薇”。之后,她秘密组建了中共皖东北特委并担任书记,委员为江上青、江彤、汪洋。杨纯平时住在报社,直接指导报社工作。
1939年7月初,中共豫皖边省委书记、八路军高级参谋张爱萍与新四军游击支队政治部秘书刘玉柱,带着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雪枫的亲笔信来到皖东北。7月10日,在江上青的斡旋下,张爱萍、刘玉柱等同志在罗岗汤圩子与盛子瑾举行会谈,达成国共合作抗日的协议。1939年8月29日,张爱萍等同志在张大路调停盛子瑾与许志远(国民党灵璧县县长)之间的矛盾。会谈后,盛子瑾、江上青一行返回途中经小湾时,突遭地方武装袭击,江上青当场牺牲,时年28岁。1939年6月,中共苏皖边区委员会在邳南成立。9月,区党委机关南移至泗县张塘(今泗洪县境内),设在八路军、新四军驻皖东北办事处内。金明任书记,李浩然任组织部部长,张彦任宣传部部长。
1940年春,在国民党顽固派打压下,盛子瑾离开了皖东北。同年3月24日,《皖东北日报》更名为《人民报》,在安徽省泗南县刘西嘴(今泗洪县陈圩乡刘西嘴村)出版。该报四开四版,石印,三日刊,由皖东北军政委员会书记刘瑞龙题写报名。
1940年4月28日,中共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北渡淮河,到达皖东北泗县罗岗村的新四军第六支队第四总队队部视察并指导工作。刘少奇在干部大会上作报告时特别指出:“你们办起了石印的《人民报》,这和开辟根据地必须建党建军建政一样重要,是一个很大的成绩。”
《淮海报》的诞生
1940年9月,金明率中共苏皖区党委机关东渡运河进入苏北沭阳(现为宿迁市所属县)等地。同年10月8日,人民报社也从皖东北来到苏北的淮海区。1941年5月,中共淮海区党委在沭阳县张圩乡成立,金明任书记。同时成立淮海区行政公署,李一氓任主任。
同年11月7日,来到淮海区的《人民报》更名为《淮海报》,由新四军代军长陈毅题写报名,为淮海区党委机关报。《淮海报》报头名下仍注明1940年3月24日创刊,表明该报是由《人民报》传承而来。
《淮海报》创刊后,报社开始筹办铅字印刷厂。1941年5月1日,铅印的报纸在沭阳县出版。报社在部队支援下,还新建了电台——原来是从信号不好的收音机里收听新华社的新闻,后来可以直接抄收延安新华社通过电台发来的新闻稿了。这时,报社设有编辑部、通联科、发行科,还有了电台与印刷厂。当时,《淮海报》为八开二版。报社同时还出版《淮海大众》杂志。报社在各县、区、乡、村都建立了通讯组。淮海区全区通讯员队伍最多时有14600多人。
战斗在抗日烽火中
华中抗战最残酷的斗争发生在1942年至1943年。1942年春开始,日军对苏北根据地的淮海区和盐阜区进行大规模“扫荡”。主力部队在日军包围圈里灵活运动,不时反击日军的“扫荡”。报社则化整为零,有的工作人员被分配到地方武装中,有的被安排到群众家“打埋伏”,只留下12人。徐步社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新苏州报》第一任社长、南京市市长、西安市市长)带领剩下的人,挑着电台和油印机,人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出报。
新闻也是战线,也会有牺牲。1942年11月,《淮海报》工作人员小王和国际友人太平洋学会记者希普赴山东前线采访时,遭遇日寇袭击,英勇牺牲。新闻是战线,还意味着艰苦。在宿迁县周集区小徐圩时,报社工作人员住在一户佃农家,2间破屋成了办公室。编辑人员在此改进了刻蜡纸的技术,将报纸的出版份数从500份提高到2000份。
1943年5月,淮海报社迁到了宿迁东南运河特区办事处边的小孙庄。当时,淮海区委已改称地委,决定恢复印刷厂。埋在沭阳王祠堂的铅印设备在“大扫荡”时被日伪军发现并挖走了,报社相关负责人张广祥化装成商人,怀揣行署主任李一氓的亲笔信,四处求援。新四军第三师向其提供了四开机、圆盘机和全套铅字及附件。张广祥又带着钱潜入淮南敌占区,买回了纸、油墨和收报机零件。1943年10月10日,四开四版铅印的《淮海报》再次与淮海区人民见面。淮海地委书记金明为《淮海报》的《十月革命纪念专刊》题字:“以坚持淮海工作纪念今年十月革命节。”还称《淮海报》是“淮海人民的喉舌”“淮海人民的指针”。淮海区干部和群众则说:“有了《淮海报》心里就亮堂了,胆子就大了起来了。”淮海区的群众是打心底里爱护和帮助《淮海报》的。
1943年冬和1944年春时,一旦听说敌人来“扫荡”的消息,不管白天还是晚上,村民总会全员出动,帮助报社工作人员把设备分散运到野地里埋藏起来。等到情况好转后,村民再帮忙将设备挖出来,让报社工作人员再接着出版报纸。有一次,情况紧急,报社工作人员不得不将设备直接丢进土井中。等到情况恢复正常后,村民砸开厚厚的冰层,脱去衣服,下井打捞设备,帮助报社恢复运转。
1944年,为克服日伪军封锁带来的经济困难,减轻根据地人民的负担,淮海区开展了大生产运动。报社发表了李一氓撰写的《春耕生产运动报告》等文章和社长、总编、编辑写的社论、评论,推出了关于淮海区劳动模范王维德常年互助组的系列报道,为大生产运动鼓劲造势。报社工作人员也积极参与大生产运动,种了20亩棉花、粮食、蔬菜,办起了纺织厂。办厂的钱是大家节余的伙食费。厂里起初只有1架织布机和1名职工。但一年后,就发展到三四十架织布机、90多名职工。报社人员除口粮外,生活必需品全部自给自足,年底每人分到了1套新棉衣和1床新棉被。
抗战胜利后,《淮海报》于1945年8月23日更名为《苏北报》(淮海版),成为苏北区党委和中共淮海地委联合机关报,八开二版。同时出版《淮海大众》杂志。1945年9月,报社与印刷厂迁到淮海地委附近的泗沭县庄祠堂,后迁到朱老圩。1946年初地委机关迁入沭阳县城。同年3月,淮海报社也第一次进了城——进驻沭阳县城孔庙。
尾声
1946年5月13日,《淮海报》报名得以恢复。此时,淮海地委更名为华中六地委,《淮海报》为其机关报,八开二版,日报。不久,在国民党军队进攻下,报社撤出沭阳县城,搬到城北岔路口庄。8月31日转移到涟水县严荡。采编人员坚持在战斗中采访,在战斗中出报,发行量最高达1.3万份。之后,《淮海报》在战火中转战苏北与山东,一直没有停刊。党报的记者,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什么叫党的新闻队伍,什么叫新闻战线。
(作者:王卫华,文章来源:《淮海晚报》2025年10月30日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