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潭口,位于涟水县城东北30公里,大新集东南3公里处,东、北面依水,街道横在一条河堤上,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当年曾有“东有大河,西有雨塘,南无战场,北无退路”的说法,形容郑潭口的险要。
这里既是盐阜、淮海两个抗日根据地联系的纽带,也是日伪在五港、大新集、新安镇一线据点相互联络的咽喉要道。日伪军把郑潭口营造得暗道遍布、碉堡林立,地上有90多个地堡、暗堡、炮楼相连,地下有几十条隧道相通。当时号称日军的“模范工事”,又称之为“铁郑潭”。敌人凭借着坚固的工事,控制着水陆交通要道,掐断盐阜、淮海两区的联系,妄图用分割包围的手法困死我各个抗日根据地。
郑潭口据点共有日伪军800余人,其中有伪挺进支队的两个大队,孙礼涛为支队长;王士珍、徐庆同任大队长。拥有一挺重机枪,三挺轻机枪,八九百枝长短枪。此外,日军还经常供给补养不断加强实力。由于有了这许多优势,使得这伙匪徒更加疯狂,成为这一带方圆二三十里的“活阎王”。
1941年8月,涟东独立团发起了郑潭口战斗。两个连负责阻击大新集日伪的援兵,另外两个连对郑潭口据点展开突然袭击。几分钟时间,担任主攻的一个连就冲进了土圩里面的大街。伪军没有防备,有的在露天睡觉,梦中就当了俘虏。很快,炮楼里的日伪军就发觉了情况,炮楼上密集的火力堵住后续部队。由于对据点内的工事不熟悉,主攻部队被迫撤出战斗。
9月初,涟东独立团第二次攻打郑潭口。仍派两个连阻击大新集日伪军增援。夜间十时半,主攻部队突破第二道圩子,占据了一座小堡垒,正准备向匪徒中心巢穴猛攻,这时日军增援部队从大新集向东,越过在花庄阻击连队的侧翼赶到郑谭口,使攻击部队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形势。为了保存有生力量,部队再次主动撤出战斗。
两次攻击郑潭口,使涟东独立团对敌巢的防御工事有了大体的了解,为第三次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敌人两次被袭击以后,胆怯心虚,每天严密防备,躲到碉堡里不敢出头。游击队每天在据点周围活动,宣传喊话,动摇其军心,涣散其斗志,同时用小股部队不断进袭骚扰,进一步侦察敌人动态。连续十几夜,敌人被闹得不能安眠,疲惫不堪。
8旅22团3营渡过一帆河向郑潭口敌据点进攻
9月20日,对郑潭口发起第三次总攻。新四军三师八旅二十三团和二十四团兵分两路,警戒阻击涟城、响水口两路敌人的援兵;涟东独立团担任大新集方面的警戒;二十二团担任主攻。午饭后,四路大军分头出动,浩浩荡荡地向伪化区挺进。下午两点多钟,主攻部队接近郑潭口据点,立即从西、北、南三面将郑谭口团团围住,在距匪巢约200米处挖筑工事。其他三路大军也准时到达了指定的阵地,做好了一切战前准备。
时任新四军第三师八旅二十二团三营营长郑本炎
主攻部队开始向伪军喊话,劝其投降。敌人不听。晚7时整,二十二团团长张天云发出了总攻击的信号。顷刻间,喊杀声响彻夜空,枪声、手榴弹的爆炸声震撼大地。敌据点东南角,是这次战斗的主攻点。三营长郑本炎手举驳壳枪,腰挂10多个手榴弹,高喊一声“跟我来!”亲率九连全体指战员,由4辆“土坦克”开路,勇猛地向日伪据点冲去。这时炮楼里的敌人集中火力向九连射击,九连的兵力无法展开,伤亡较大,在这关键时刻,团长张天云带几名警卫战士赶到九连阵地。一面命令用机枪封锁敌人的火力点,一面命令一排副排长带挑选的12名战士,在机枪的掩护下,运动到东南角炮楼周围,将成捆的手榴弹,拉了弦塞进炮楼,随着一声巨响,炮楼上层连同10多个伪军都飞上了半空。可炮楼的底层敌人仍在顽抗,九连长许凤章带领二排战士迂回到炮楼底层的东北角,把3颗手榴弹塞了进去,随即用长短枪、手榴弹开路冲向地层,歼敌40余人,完成了突击任务。
二营的战斗也打得十分激烈,教导员尹培良率领六连战士对敌连续发动了7次冲锋,突破了敌5道防线,击毙日伪军80余人,拿下了东北角的炮楼。晚上10时,十连长范得胜率领三个排杀入夹墙,跟敌人展开激烈的肉搏,至午夜11时,全部占领了南夹墙,敌退至西夹墙进行顽抗。这时三营十一、十二两个连也加入战斗,至深夜12时,彻底消灭了西夹墙之敌,与攻占西北角炮楼的二营八连胜利会合。另外,二营六连和三营九连亦采取东、西两面夹击的办法,攻占了伪支队部东侧的一排瓦房,逼近了日寇的指挥核心。至此,攻击部队对龟缩在中心炮楼的500多个敌人,形成了合围之势。这时,王士珍、徐庆同等亡命徒仍然依仗中心炮楼顽抗。部队采用炮击,但因墙壁坚厚,不能攻克。
时任新四军第三师八旅二十二团团长张天云
张天云团长亲临第一线指挥,组织奋勇队爬楼,第一次、第二次都因梯子被打断而没有成功。第三次终于爬到顶层。接着手榴弹一个跟着一个地在炮楼里发出巨雷般的轰鸣,中心炮楼被摧毁。奋勇队的英雄们爬到炮楼的最高处,砍断了太阳旗,插上了红旗。21日下午3时,郑谭口终于被全部攻克。
被我军摧毁的炮楼旧址
这次战斗共打死日伪300余人,生俘50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4挺,长短枪800余枝,弹药一批。救出四乡受难群众100余人。战后,涟水、涟东两县地方武装乘胜扩大成果,横扫县内残余顽匪。郑潭口据点的拔除,打开了涟东抗日的新局面,把一度被敌人分割的盐阜、淮海两个抗日根据地连接起来。新四军军部为鼓励参加战斗的22团,特奖给22团一面鲜红奖旗,上面写着“百战百胜”四个大字。从此,“百战百胜"的红旗指引着22团,在广阔的苏北抗日战场上纵横驰骋,狠狠地打击日本侵略者!
(文章来源:“涟水政协”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