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影响深远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清王朝牺牲的最高将领是淮安人左宝贵(出生于山东费县)。《清史稿》中,把左宝贵与邓世昌誉为“双忠”,又把他与丁汝昌、邓世昌并称“甲午三英”。
甲午战争形势图
平壤为吾冢,返乡仅一靴
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朝鲜形势吃紧。7月21日,清政府派遣左宝贵、马玉昆、卫汝贵、丰升阿分别率领部队开赴朝鲜,增援驻守牙山的清军。
将领左宝贵、刘盛休、徐邦道
9月4日,左宝贵打探到日军分四路进逼平壤。他建议: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一路,以收取各个击破的效果。他的建议受到诸将赞成。左宝贵调集马步兵15营7000人,分左、中、右三路,向平壤南面中和、黄州方向出击;又集合3000兵力,向平壤东面元山方向挺进。当时,“各统领奋勇争先,均挑八成队,前赴中和。”这两支出击部队起程不久,叶志超听说日军已进到成川,距平壤不足50公里,平壤后路危急。他火速召回出击部队,放弃了主动进攻日军的有利战机。
左宝贵率军入朝
9月14日,日军完成对平壤的合围。左宝贵找叶志超商议防守计划,叶志超主张弃城逃跑,少数贪生怕死的将领随声附和。左宝贵气愤地骂道:“若辈惜死可自去,此城为吾冢矣!”当天晚上,叶志超召集众将会议,正式提出弃城北逃的主张。当时诸将一半赞同,一半反对。左宝贵慷慨陈词说:“敌人悬军而来,正宜出奇痛击,令其只轮不返,不敢再正视中原。朝廷设机器,养军兵,岁糜金钱数百万,正为今日,若不战而退,何以对朝鲜而报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在此一举,至于成败利钝暂时不必计也。”左宝贵的豪言壮语,激励着诸将。为了防止叶志超潜逃,左宝贵派亲兵对叶志超进行监视,叶志超威信坠地,左宝贵成为平壤保卫战的实际统帅。
清军在平壤大同江岸设置堡垒
清军堡垒分布图
9月15日凌晨,日军对平壤发起总攻,平壤保卫战打响,左宝贵率军防守平壤北面的玄武门、牡丹台一线。日军向牡丹台堡垒发动进攻,左宝贵指挥守垒清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战斗打得异常激烈,双方枪炮齐鸣,硝烟弥漫,咫尺难辨。日军倚仗人多及先进的山炮,频频发动猛攻,清军英勇抗击。不久,日军又增调炮兵“专注我牡丹台排轰”,先后击毁了牡丹台胸墙及清军火炮,日军随之乘势而上,清军虽经奋力拼搏,但终难抵挡,不得不退至玄武门。
激战平壤图
牡丹台失守后,左宝贵知大势已去,打算战死疆场,他在前线往来指挥,勇不可挡。营官杨建春见城上危险,劝其换下黄马褂及头上翎顶,欲挽宝贵下城避,左宝贵慨然答曰:“吾服朝服,欲士卒知我先,庶竞为之死也。敌之注目吾何惧乎!”乃一面督战,一面手燃大炮轰击。双方激战正酣,一颗炮弹将清军大炮击毁,“铁穿宝贵肋下”,血流如注。左宝贵裹伤再战,日军的又一炮弹在他身边爆炸,左宝贵受伤倒地,至城下英勇牺牲,时年57岁。营官杨建春挟其遗体欲自玄武门冲出,日军已入城,塞满街巷,杨建春亦死于乱军之中,两人遗骸均下落不明。此时,作为主帅的叶志超则挑起白旗,下令撤军,冒雨北逃,狂奔500里,退回境内,平壤陷于敌手。
左宝贵是甲午战争中清军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贲丝纶而用勖后人,百世犹传其遗烈”,左宝贵崇高的人格风范、大义凛然的英雄形象精神永载史册。
左宝贵战死疆场
能征惯战的左军门
左宝贵(1837—1894),字冠廷,清代回族人,祖籍山东省齐河县,其先祖于乾隆年间迁居费县地方集(今平邑县地方镇)。左宝贵兄弟3人,幼年时期,父母便相继去世,孤无所依,好心的皮匠邻居收留了少年左宝贵并教其手艺。手艺学成后,左宝贵在街头摆皮匠摊,因打伤了钉马掌不付银钱的官差,15岁从山东费县老家逃到淮安避难,遂在河下定居,后又娶了回族姑娘陶氏(俗称陶二姐,河下镇湖嘴大街上梁家烧饼店的内侄女,从小寄养于梁家)为妻。之后投身行伍,作战勇敢,屡立战功。
左宝贵像
左宝贵“性勇敢,多大略”。一次战斗中,旗兵中炮而死,他接过战旗一马当先,奋勇冲锋,战斗大获全胜,从此知名。此后,左宝贵屡立战功,受到重用。1872年,积功以副将尽先补用,并赏加总兵衔。1880年,奉命统领奉军并总理营务翼长,驻防奉天。因其治军有方,纪律严明,深谙韬略,勇猛过人,先后经将军庆裕、大学士李鸿章以“勤明忠实、骁勇耐劳,晓畅军事,谋勇兼优”入奏朝廷,晋升为建威将军,记名提督,成为清廷高级军官,人称“左军门”。1889年授广东高州镇总兵,仍留守奉天。1891年,赏穿黄马褂,并赏给头品顶戴。1894年,赏戴双眼花翎。
左宝贵治军严肃,在军中与兵勇同甘苦,深为部属爱戴。因而,他的部队在清军中是战斗力较强的。
左宝贵骑马像
在几十年的军旅征途中,左宝贵驰骋疆场,南至广东高州,北到黑龙江,东到朝鲜平壤,西达宁夏,南征北战,东荡西杀,历经大小几十战,他爱士卒如手足,尊百姓如父母,识国家利益之大体,顾民族团结之大局,多次拯救民众于水火之中,侠肝义胆,义薄云天。
左宝贵像
乐善好施的左青天
左宝贵虽系武人,但出身贫困,他深切体会到老百姓苦处,加之他为人正直,性情慈善,热心办理地方公益事业,一生“济贫行善,不分民族异同;除恶铲霸,不拘满蒙回汉”,他驻军一处,即能为百姓兴利一方。
左宝贵在营口
光绪元年以后驻兵奉天(沈阳),他在当地设栖流所,建育婴堂,办牛痘局、字纸局、赈灾粥厂等慈善卫生机构,捐助受灾民众。奉天县治四周的津梁道路,左宝贵亦多捐资葺修,并多次为故里捐资建桥、整修寺庙,故深受民众爱戴。还捐赠白银1000两,支持家乡兴办崇文书院。光绪十四年(1888)七月,辽河泛滥淹没数县,左宝贵亲自率部驾驶帆船拯救官民,并捐资修缮桥梁道路。
他还关心民间教育事业。驻军奉天期间,他于营口海神庙、奉天练军公所南北寺设立大小义学数处,劝诫孩子入学认字。亲自为学校物色教师,筹措资金,他在练军讲武之暇,还亲临学校对学生进行考课,至今当地传为佳话。左宝贵还参与修筑了山海关到东北的关外铁路,开办过古山子、热水、金厂、沟梁、格力各等多处金矿,并利用机器开采矿石。
左宝贵创建的同善堂
左宝贵为人“贵不忘本,富而好施”。为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他动员夫人把几十年的积蓄、金银玉器都当掉给百姓购买粮食。沈阳以西数百里低洼之处,桥梁道路均得左宝贵捐资修建。他的爱国爱民之举,深受民众爱戴。有人曾写诗赞曰:“风雨惨淡几十年,辽沈大地美名传。妖魔闻声肝胆破,五族父老呼青天。”
美名远扬的好男儿
左宝贵血战平壤,威武不屈的英雄行为,连日本侵略者也为之感叹,说这是“三千年来赫然磅礴于东洋的固有武士精神”,“钦佩左将军的勇武,拥军礼葬他”。
日本人敬重左宝贵
李鸿章在给皇帝的奏章中说:“左宝贵久历戎行,卓著劳绩,裹创立疾,血战捐躯,忠勇性成,深感悯恻。”9月23日,清廷降旨:“……左宝贵著照提督阵亡例,从优赐恤。任内一切处分,悉予开复,加恩予谥,入祀昭忠祠。”清廷追封左宝贵为太子少保,谥号“忠壮”,其事迹付国史馆立传,入祀昭忠祠,在立功省份建立专祠。次年1月13日,清廷对左氏一族大加封赐,其长子左国楫荫袭骑都尉;次子左国栋荫袭云骑尉。光绪皇帝为之《御制祭文》《御制碑文》,光绪御制祭文云:“方当转战无前,大军云集,何意出师未捷,上将星沉?喑呜之壮气未消,仓猝而雄躯遽殉。”
左宝贵与子女合影
清军将士将在炮火硝烟中觅得左宝贵的一领血衣和一只朝靴,从平壤护送回淮安,引起极大反响。夫人陶氏及其亲属,遵奉朝廷旌表,按照回族葬礼,在河下墓地为他举行衣物下葬仪式,并建造了“左忠壮公祠”。淮城全城老幼妇孺掩面恸哭,对这位英雄表示深切的哀悼。光绪皇帝御祭左宝贵赐制镶金楹联一副(“文革”期间被毁),悬挂在河下古清真寺大殿上。
淮安左宝贵墓
在左宝贵牺牲的第二年,奉天百姓自发为他在外攘门外建“左公祠”,又在他曾经创办的“同善堂”院内立2米高铜像纪念这位民族英雄。第三年,在他的家乡山东费县举行了隆重的赐祭仪式,为他修建了肃穆壮观的衣冠冢,埋葬了其生前的一只靴子和一顶帽子。置墓地30亩,陵园10亩,围以砖墙,立有石牌坊、石狮、墓表、御制龟驮碑等。
山东左宝贵衣冠冢
在朝鲜,平壤人民为纪念这位抗日英雄,在左宝贵牺牲的地方建起祠堂,用朝、汉两种文字书写“左宝贵战死之地”碑,并流传着“雨夜七星门外左将军显圣”的传说:每年9月15日,如果下雨的话,夜晚10点左右,可以看到有个军人跨着白马,高举着军刀,向北方走去——这正是左宝贵将军显灵。这则传说生动体现了朝鲜人民对这位抗日英雄的深切缅怀。
民族英雄左宝贵
(作者:徐爱明,文章来源:“方志淮安”微信给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