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日,淮安市淮安区大胡庄烈士陵园,碑阙巍巍,翠柏森森。伴随国歌回响,70多年前牺牲在这里的82具烈士遗骸被重新安葬,烈士英魂得以永久安息。大胡庄战斗发生于1941年4月,曾因各种历史原因,尘封40多年无人知晓。而持续6年竭尽余生精力,为大胡庄烈士正名奔走呼号,誓让英雄壮烈人生化作蓝天星辰供人仰望的,竟然是新中国开国大将、大胡庄战斗发生时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
抗日战争时期的黄克诚
大胡庄战斗发生于1941年的4月26日,地点位于今淮安市淮安区的苏嘴镇。时新四军三师八旅二十四团一营二连83名指战员,在大胡庄与数倍于我的日、伪军激战6个多小时。最后,除战士刘本诚负伤幸存外,全部壮烈殉国。
对这件事,黄克诚在1981年开启为大胡庄烈士正名之旅时,对相关人员公开了其中缘由:“当时是我没让宣传”。当时黄克诚为什么不让宣传?其实,我们只要剖析一下当时的战场形势,就不难从中找出答案。
《八十二烈士血染大胡庄战斗》油画(尤中华作)
当时的苏北敌后战场,负责对敌作战的新四军主力部队就是黄克诚的“黄三师”。这是一支陆续从皖东北调动过来,正处于开辟新区、频繁转进、立足未稳的部队。而此时苏北的日、伪、顽敌对势力却空前强大:日军5个旅团正联合开展“苏北作战”;众多国民党将领公开投日,伪军人数骤增五六万之多;“皖南事变”爆发不久,汤恩伯10万兵力伺机东进,韩德勤2万部队由兴化移至淮安以东。
即便用危如累卵来形容当时的战场形势,也是毫不夸张的。此时突然传来大胡庄战斗伤亡,作为三师师长兼政委的黄克诚,理所当然要首先考虑保持军心稳定:“当年是我没让宣传。因为我刚把部队带到苏北一个月,就丢了一个连,如果过分宣传对部队士气会有一定的影响。”分析黄克诚的这段话,我们不难看出,这显然是他引咎自责的成分居多。如果从客观公允的角度看,我们完全可以认定,黄克诚当时不作宣传的决定,是一项极为正确的选择,体现了黄克诚的战略家眼光,让新四军避免了一场可能触发的雪崩式溃败。
大胡庄战斗烈士纪念碑
至于大胡庄战斗发生后,为什么直到1981年才开始正名行动?这就要从大胡庄战斗之后,黄克诚都做了哪些事来找到答案。就在大胡庄战斗发生之时,日伪军1.7万人已对盐城形成合围之势。此时的黄克诚根本无暇悲痛,只能即时抽调力量重组队伍,开辟发展淮海、盐阜根据地抗战胜利后,黄克诚带领三师转战东北、广西,接管天津,主政湖南。新中国成立后,主管解放军总后勤部,用宵衣旰食、日理万机来形容他,一点都不过分。黄克诚自认“没有把大胡庄战斗时刻挂在心上”,应该说这并不奇怪。
大胡庄战斗暨烈士陵园纪略
1958年庐山会议后,黄克诚蒙冤受屈长达18年,在那样的情况下,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宣布复出,即便他想起了大胡庄战斗,又能怎么样呢?
黄克诚与大胡庄战斗唯一幸存者刘本诚的故事,同样也是之前知情者寥寥,正名开始之后才逐渐为人所知的。
当年大胡庄战斗之后,日军刚刚撤走,二十四团政治处领导与地方干群一起,进入阵地打扫战场。结果发现一名叫刘本诚的17岁小战士竟然还活着。于是众人迅速进行救治同时将情况报告师部。黄克诚得知这一消息后,特意嘱人找到刘本诚,安排其到师部担任勤务员。黄克诚爱怜地对身边人说:“这孩子命真大。一个连全光了,他还能活下来。”
大胡庄战斗唯一幸存者刘本诚及生前留下物品
刘本诚到师部后,过了不久黄克诚便让其当了自己的警卫员。刘本诚文化水平不高,为便于日后安置,黄克诚先是让他学会驾驶汽车。再后来,又让他负责后勤工作。1955年,刘本诚被授予大尉军衔。1980年,在黄克诚的关怀下,刘本诚被转业到家乡的军工企业安阳锻压设备厂任副厂长。1987年,63岁的刘本诚去世。
1981年底,复出不久的黄克诚正式开启了为大胡庄烈士的正名行动。归纳起来,他主要做了这样几件事:
一是在1981年底,黄克诚找到当年新四军三师政治部宣传干事、三师《先锋》杂志副主编朱鸿,要他以当事人的身份,出具相关书信证明,并让他将此证明信函寄送给当时还健在的刘本诚,让他一同参与为英雄正名的相关工作。
二是于1981年在北京开会时,找到江苏省委主要负责人,向他谈及:“三师成建制被敌人吃掉的两个连队都发生在江苏,其中一个连队的牺牲地大胡庄至今还没有一点纪念设施呢。”
三是专程找到中共中央党史征集委员会副主任王阑西,向他坦陈:“我身经无数次的生死战斗,并没有把大胡庄战斗时刻挂在心上。”他叮嘱王阑西:“这场(大胡庄)战斗应和淮阴刘老庄战斗一样齐名。烈士们为祖国、为民族流血献身几十年了,到今天,社会上还没有人知道!我们对不起烈士们啊,务必要找到他们啊……”
按照黄克诚的嘱托,王阑西于1982年3月来到淮阴地区,向当时的淮阴地委宣传部领导转达黄克诚的意见。淮阴地委随即于4月派出调查人员,前往河南安阳刘本诚处、北京西交民巷朱鸿处,调查了解到当事人许多史实材料。
黄克诚于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四是委托曾任三师八旅政委的吴信泉,统一把关解答相关宣传报道的史实口径。吴信泉接到黄克诚的委托后,十分尽职,他仔细阅读各方对于大胡庄战斗的采写文章,对其中有违事实的地方进行认真补正。1986年4月24日,吴信泉回信淮阴市党史工作办公室,集中解答6个部分内容,总计近1700字,这已成为大胡庄战斗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五是在1986年,已生命垂危的黄克诚,在医院会见原大胡庄战斗英雄2连所在团团长胡继成时,再次对其申明:“新四军第三师在苏北抗战时期全连牺牲的有两个连队,一个是第七旅19团4连,一个就是你所带的第八旅24团2连,这样壮烈牺牲的事迹在全军都是少有的。”
受黄克诚等老同志为大胡庄烈士正名行动的推动,特别是2012年以来,大胡庄烈士遗骸安葬和陵园修建被列入省“慰烈工程”,拨款800万元重修陵园。新园占地32亩,内设合葬墓、纪念碑、陈列馆和纪念广场等,现已被列入“江苏省红色地名纪念地”名录。
(作者:陈凤朝,文章来源:“方志淮安”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