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2月7日(农历除夕)夜,驻涟城日军出动一个中队,加上伪军共300余人,对涟西地区突袭“扫荡”。日军所到之处,杀人放火,抢劫财物,无恶不作。
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第三挮队(后称“淮河大队”)一面加强敌情侦察,做好战斗准备;一面召开指挥人员会议研究对策。考虑敌汽车及其他车辆只能在大路上行进的特点,判断敌人在“扫荡”结束后必将从古(寨)城(涟水城)公路返回,决定在敌必经之路洪码一带(今属于梁岔镇)伏击敌人。
副梯队长薛华甫率部埋伏在干涸的张河堤里,1营副营长兼连长王道明率部到公路南侧的小马庄,担负最先冲击敌人和撤退时阻击敌人的任务。部队拂晓进入小马庄、潭庄等阵地,严阵以待。9日下午1时许,日伪军进入伏击圈,指挥员一声令下,战士们一起开火,枪声、手榴弹爆炸声震天响,敌军人仰马翻,乱作一团。不到1小时就打死打伤日伪军数十人。由于敌人用牛车拖运抢来的食物,行军速度较慢,前后相距较远,当前面伏击圈内之敌拼命挣扎时,其后续之敌兵分两路,向南包抄小马庄1连阵地,日军两辆军车向北包抄河堤里的9团。
薛华甫(1908-1968)
军车车顶上架着机枪对着蒋庄土窑和张河堤方向疯狂地扫射,小钢炮、掷弹筒打个不停。在蒋庄土窑附近的朱慕萍率直属排战士冲了出来,阻击向我阵地扑来的军车,战斗中有两个战士负了伤。薛华甫指挥警卫排的战士跃出河堤向敌人的军车猛烈射击,给敌人一定杀伤后,果断命令部队撤退,战士们从房屋上、猪圈里等处撤到张河沟里向北退去。组织干事朱建群在跑下河堤时的一刹那,脚踝骨被日军的机枪打伤,参谋周长洲额头被子弹擦伤。
在土窑指挥作战的苏皖特委军事部长张克辛和梯队长吴觉,见日军的火力很猛,在给敌人一定的打击后,当机立断,命令部队立即撤出战斗。5连是由军事队改编的,战士多是青年学生,他们在路北小檀庄伏击敌人。第一次打鬼子听到日军三八式枪发出的“咯吧、咯吧”清脆声音,战士们心里都很紧张,曾在33师当过兵的蔡东方有作战经验,也很勇敢,他对着冲上来的日军沉着地射击,给敌人以很大的杀伤。撤退时,蔡东方在后边掩护大家,战士们沿着张河向北撤去。日军的两辆军车从朱双庄向北追击到潘庄后,日军跳下车焚烧房屋开枪杀人。之后绕过张河堤的关口,向南至小檀庄,见八路军早已撤走,把前排的几户房屋都纵火烧了。
张克辛(1908-1999)
王道明带1连战士在小马庄阻击敌人,利用地形地貌英勇战斗,打退了敌人多次冲锋。敌人用重炮狂轰滥炸,小马庄墙倒屋塌,火光冲天。王道明带领战士顽强战斗,身上着了火,跳进水缸灭火后继续战斗,子弹打光了,找来草钩、铁叉继续与敌人拼搏。下午4时,敌人冲进小马庄。战士大多牺牲,王道明也身负重伤。他果断地让剩下的两名战士分散突围,自己则强忍伤痛,爬到庄西南一座坟包后面,继续战斗,最后壮烈牺牲。排长严永文、赵胜武、洪锦章等10多名干部、战士在战斗中也英勇牺牲。
王道明(1907—1940)
这次战斗打出了人民军队的威风,使日伪军付出了惨重代价,群众由衷称赞说:“八路军是真正抗日的队伍。” 1943年,为表彰王道明烈士的功绩,涟水县人民政府决定将烈士的家乡命名为“道明乡”(现为道明村),并给他建立碑亭。
王道明烈士碑亭
2000年5月,江苏省原副省长陈克天在时任县委书记吴洪彪陪同下重返洪码(马庄)战斗旧址
(文章来源:“涟水政协”微信公众号)